前言
恭城地处楚尾越头、湘桂之间,汉、瑶、壮等多民族杂居,汉族多从闽、粤、湘迁移而来,瑶、壮等则是土著,中原文明与岭南文明在这里延续和发展,楚文化与越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民间习俗丰富多彩。特别是民俗中曾经承传的一些禁忌,包括毛时代的一些禁忌,都颇为搞笑,对其认真整理和细心考究一番,对于理解传统文化、社会心态、民间习俗和民众心理却颇有意义。
(一)
记得童年每当快过年的时候,大人特别是老人往往会告诫任性顽皮、懵懂不晓世事的小孩:正月初一或十五,不许讲不吉利的话,以免打坏了彩头,乱讲了要打嘴巴,比如不许讲“亏了”、“倒霉”;凡是吉利的,那怕是恭维人的假话,只要别人乐于听到讲的,但说无妨。比如小孩见到亲戚要喊“恭喜发财”,虽然这“发财”不过是天真小孩所送的画饼,但被认为是中听的好彩头,亲戚就会马上笑容灿烂地拿出红包(那时的红包只有1、2分钱)或糖果进行奖赏。更有趣的是:新年出门拜年,除了拜见岳父、岳母大人外,往往会选择先去运气好、挣钱容易且多的亲戚家,叫“跟走好运”,也就是“沾光”。因为新年拜见的人是否运旺、喜气,入耳的话是否吉利、中听,盘算的事是否如意、成功,暗示着一年运气的好坏;祈盼一年行好运,正是人之常情。这种心理,与时下一些官们、老板凡事都要告诫手下的口头禅 “开好局、起好步”颇为相似,渐渐已演变为汉、瑶民族的一种集体潜意识;那些左右逢源的官们、老板,新年最想去拜会的,难道不是那些手握重权、实权,最能给自己带来实惠的人物?不过,儿童的祝福多是天真无邪的,这与成人的拜访、祝福游戏有极大的区别。
有一年,五伯从邻县沙子镇上买回一头小猪喂养,我欢喜地跑上前去,五伯赏给我几个糖果。我一边甜滋滋地咀嚼糖果,一边瞅那竹笼里的小猪,见那小猪病恹恹的样子,就脱口而说:“小猪猪一点神气都没有,好像病了,明天会不会死啊?”五伯听了脸色大变,忽然抬手就打了我一耳光,吓得我委屈地哇哇大哭起来,奶奶却在旁边严厉地告诫:“该打,看你还讲不讲不吉利的话!”然而更让我惊异的是,第二天早上,母亲来叫我起床,告诉我:“你看你,昨天打了个不好的彩头,五伯买回的小猪真的就死了,记着,今后可不许乱讲话,乱讲要打嘴巴!”这件蹊跷的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不合时宜的话,你千万别说,否则你可能将遭到惩罚。某些时节,民间有些话是不能随便说的,比如,正月初一、十五忌讲老鼠,否则鼠害多。因为鼠即子排十二生肖首位,民间认为正月初一、十五子鼠当道得令、太岁当头,应当敬畏,言语冒犯了它是不吉利的。又如二月初二忌讲开始活跃的麻雀鸟,否则麻雀侵害五谷;四月初八忌讲蚊子,端午忌讲蛇,否则蛇多蚊子多……都是叫人敬畏得时当今的动物,小心避讳为上,以免冒犯它们招来祸害。原来,四月、端午时节,休眠已久的蚊子、蛇是最饥饿的,它们先后开始出来觅食、活动,是最具攻击性的,也是最厉害的,因此千万不能冒犯它们,即使言语上的冒犯,也是不吉利的。建房、迎亲更忌讲不吉利的话,否则打坏了彩头,一旦有伤亡、灾祸降临等等,主人会记恨你一辈子。
(二)
除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有所禁忌,一些在谐音上不中听的话,也要避忌。商贩和赌钱人忌讲猪舌、猪肝、锅铲、赶圩,只能分别讲口利、猪润、锅利、赶闹子等谐音,否则会蚀本、输钱。因为在恭城,“猪舌”的谐音是“猪失”,“猪肝”的谐音是“猪干”,“锅铲”的谐音是“哥惨”,“赶圩”的谐音“赶输”!如果你去赶圩,即是去“赶输”,语言上暗示你去了一趟圩,将“输钱亏本”哦,这当然是很不吉利的。另外,放木排忌讲排散(这种面制油炸食品,香脆而易断),否则木排散了会出事;烧石灰忌讲石头(谐音“湿头”),只能讲广子,否则会久烧不成。更要紧的是,小时候,村里死了人,没过几天,有外地来的补锅匠一边吆喝着:“补锅罗、补锅罗”,一边从邻村走来,村里人听到了,马上会跑去告诉村里的长老,长老就会立即带人赶去村口阻拦补锅匠进村。原来,家乡的习俗上有一大禁忌:但凡村里死了人,半月内禁忌补锅匠入村喊“补锅”(因与“补个”谐音),因为那“补锅”的呼喊声暗示着:将村里死了一个还要再死一个!由此可见,一些语言上的禁忌,在民间往往意味着一种令人警戒、防范的心理暗示,并已经演变成一种集体潜意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