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1-31 15: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日前,东城区文委向市文物局递交的事故调查原因显示,开发单位考虑到梁林故居”房屋腾退后,因陈旧、几经翻建、无人居住等原因,易出现险情,因此进行了维修性拆除。(《皖江晚报》1月29日)
梁林故居被拆除的消息在节日期间爆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东城区文化委“维修性拆除”的解释,更是引起舆论围观:名为“苗”的网友调侃道,“维修性拆除”是一个新名词,没有学过!也有网友表示,把“梁林故居”被拆一事解释的峰回路转。好一个“维修性拆除”,“拆除”是为了“维修”,破坏文物变成了保护文物。拆迁文物似乎非常有理,因为有官方结论!
东城区文委能给出“维修性拆除”结论,估计也经过深思熟虑,可谓振振有辞,充满官方总结性结论,有“因为”也有“所以”,但这样的官方结论能让老百姓信服吗?估计很能连三岁娃娃也不信。笔者认为,出现“维修性拆除”这样的说辞,根本没有必要惊讶,其实这样的结论年前就曾经出现过,合肥市在建的包河大道高架桥正在搭建的临时钢梁突然发生坍塌,多名工人受伤,合肥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在新闻发布会上称,这只是按照施工计划进行的一次“破坏性试验”。“维修性拆除”和“破坏性试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利用文字游戏把负面的东西硬说成具有一定社会效益,如此官样结论想忽悠谁?
把梁林故居被拆除说成“维修性拆除”,是一种官僚的和极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不管此说或真或假,都将置自己于一个越缠越紧的舆论困境之中,主要是因为自己没有勇气直面自己所犯的错误,敢于担当,敢于亮剑。古人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面对突发事件,一些人总喜欢用冷僻的专业术语来解释,筑起信息墙垒,提高信息获取成本,阻止公众寻求真相。昔有“破坏性试验”,今见“维修性拆除”,为何如此字斟句酌看似严谨的措辞不能说服公众?这一现象应值得关注,并能引起有关方面思考。总而言知,只要背离事实真相,再周密的说辞在公众的无穷智慧面前,也难免要露出破绽。
梁林故居被拆,是个不争的事实,有关部门却为何“为赋新词强说愁 ”?想方设法在文字游戏里给自己拼凑冠冕堂皇的理由。除了法治不彰、有法不依之痼疾,还与字眼中玩游戏成本很低有关。“维修性拆除”真是“破坏性试验”的旧曲新唱?笔者不敢在此茫然下结论,只能奢望下次事故中不会再有如此雷人的结论语曝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