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18 11: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二、明清时期桂东北地区瑶族的迁徙
瑶族是个迁徙民族,历史上其迁徙的范围极为广泛,正是因为不断迁徙,才开成了瑶族
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今天桂东北地区瑶族的分布格局,很大程度上就与明清时期瑶族的
迁徙有关。
关于明清时这一地区瑶族的迁徙原因及路线,桂东北各县情况不一,且因缺少文字记录,
考究起来存在不少困难,只能借助瑶族的传说、歌谣以及一些调查资料。
根据恭城瑶族的族谱记载,他们除小部分是明以前迁来的外,大部分是明清时迁来的。三
江乡现存的《千家洞流水记》记载了这一地区瑶族的迁徙经过:元大德九年(1305年),湖南
千家洞瑶族因受官府逼粮交税的洗劫,纷纷逃离,由源口、龙虎关迁入恭城与湖南交界的势
江源、唐黄源等山区避难,靠刀耕火种为生。明朝洪熙元年(1425年)开始建立茅塘村,正
统四年(1439年)建立牛尾寨村,正德元年(1506年)立石口村松(丛)木寨村,正德二年
(1507年)立栗田大村,嘉靖二年(1523年)立俸(凤)头寨村,嘉靖四年(1525年)下洞
招大浪水、安冲、南江源;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立新寨村;清代咸丰元年(1851年)立
石口江背村,立满上下二洞,是为伸家洞。观音乡焦山村俸荣迁的墓碑记载,他们是从千家
洞经源口过伸家洞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最后迁至焦山的。关于从千家峒迁来,恭城瑶
族《迁徙歌》也可作为一个明证。歌谓:“太祖原籍湖南千家峒,瑶民无粮无税收。王兵驱压
耕种地,瑶家无道走山头。搬到湖南永州府,道州市内住宿安。访妻卢氏成双配,施于广西
桂林城。”15位于恭城西岭乡西部的新合,分为瓮塘源、大源、小源及芹源四源,是过山瑶的聚
居地,据这里棉花地雷王庙碑记载,新合瑶族是明洪武年间,因为恭城瑶族梁天朝与湖南雷
虎子举兵反抗,统治者采取“以夷制夷”策略,从广东肇庆府德庆州封川县把他们招募过来,
迁入恭城负责把守隘口。洪武十八年(1385年),湖南梁、雷起义被镇压后,他们得到官府的
同意,回家搬来老小,在此居住。其后他们沿西河而上,部分人往澄江河,在黄滩、杨溪等
地居住;另一部分瑶族则在苦竹河沿岸居住。景泰元年(1450年)这批瑶族又分为三支迁徙,
一支到与阳朔交界的龙尾瑶山,一支到了岛坪源,一支到了新合瑶山。另外明代还有湖南新
化、安化的白花瑶、黑花瑶纷纷迁来澄江源(今西岭乡岛坪、营盘一带)采矿,与当地过山
瑶结合繁衍至今。在迁居恭城之后,一部分瑶族因为饥荒又进行了迁徙。清同治元年(1862
年)东乡瑶族黄通鉴、赵成府带领本族迁往交趾万言冲,途中一部分留在荔浦和金秀县。清
同治九年交趾瑶族寄来的《交趾曲》叙述了这次迁徙活动的路线:“一片乌云四边飞,大朝众
偶赴交趾,出路多愁忆,愁愁郁郁无人知。得路就行平乐府,象州过了到柳州。过了柳州渡,
大船撑过不闻忧。行过一州又一县,来宾过了又迁江。过了龙虎渡,遥遥远远到田州。离开
田州到百色,三街四巷好风流。”16
富川境内瑶族从何时何地迁入,说法不一。清乾隆、光绪《富川县志》载:瑶族来自黔
中五溪,散居富川,而县内瑶族后裔流传自述是来自灌阳、道州“千家洞”。据县内瑶族主要
姓氏始祖源流、族谱记载,李姓瑶族分为两支,一支葛坡关源李姓宋时由湖南迁入,另一支
麦岭小田于明洪武年间由湖南道县杨柳塘迁居广西富川山口源,后迁地家。石家乡六丈廖姓
始祖源流记载,其始祖生于元至正年间,明初迁入此。柳家乡平寨邓姓瑶族洪武年间由灌阳
千家洞发迹到富川。新华乡关塘面瑶族其祖先是先由桂洪州(今古城桂洪州)到八百岭后至
白菜(今福利乡毛家白菜)。石家乡黄竹村沈姓始祖源流记载,恩养支系于明弘治三年(1490
年)遗下给照一张,内载洪武年间承蒙韩观招抚,立宅黄竹源字样。新华乡东湾任姓瑶族族
谱记载,他们祖先于明永乐年间从湖南江华县伍堡分支来富川居住东湾,后分支居住大井、尖
子树、松树下等地。朝东镇高宅斑竹坪赵姓来富川时间为清雍正年间。先住富阳洋溪山,至
城北泗源,经朝东石林,才到斑竹坪17。
龙胜的瑶族有红瑶、盘瑶、过山瑶等支系,各地瑶族迁徙情况较为复杂。盘胖村一带瑶
族中以陈姓和蓝姓人家为多,据他们的族谱记录,这里的瑶族祖先原居江西泰和县,后迁到
贵州古州(今黎平),再到龙胜县大罗,又再到广南乡平坝寨,再到广南乡甲江寨,最后搬到
盘胖。戴姓人家从湖南通道县迁来。金坑原属兴安,后划归龙胜,这里的瑶族以红瑶为主,汉
人称其为木瑶。“金坑瑶族系木瑶,木瑶古由青州大卷,迁居石从石脚、金鸡宝洞,留麻石座
石门城。又据当地老人讲,他们祖先先到金石,后被汉人赶到金坑。”龙胜三门乡同列屯居住
着花瑶,他们的迁徙情况是:陈、凤、戴姓祖先原籍为湖海(地名无考),后迁至广东,再到
湖南宝庆凤家山,后再迁到广西义宁县崩山(今属临桂县),后又迁至义宁黄沙、雄巴岭、野
猪塘,再次搬到龙胜大罗乡同列屯,其后,又有一部分迁往文南乡盘胖。蒲姓的祖先原居河
东,后迁往贵州西边山,再到广西融县的长安、东岭,最后到龙胜大罗乡同列屯。而在中禄
杉树坪有一块民国四年(1915年)立的石碑,上记载:“吾祖明朝由山东省青州大巷而来,沿
途无词(祠),直至金坑立基业纬成家道,择配贤室,而育百子千孙。”后面写有大茅界、下
埠、田头寨、大寨、新界、翁江、翁柳、金家寨、中禄上下寨等地的户数,由此可见,这几
个地方的瑶族都认为他们是明朝时从山东迁来的。龙胜白水、大洞等地的瑶族祖先,原先居
住临桂宛田一带,因不堪统治阶级的压迫与剥削,遂迁于龙胜的高寒山区,至今已有6代。按
每代20年至30年计算,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由此可以推测,他们迁入龙胜的时间约为清
中后期。潘内红瑶迁入此地时间,据当地粟姓传说是在明嘉靖初年。迁徙路线是从山东到江
西,转到湖南,后进入广西资源粟家大坪,最后迁来此处开荒18。
阳朔瑶族主要是蓝靛瑶和红头瑶,据嘉靖元年(1522年)平乐府垦印照记载,阳朔瑶族
有赵、邓、李、盘、蓝、唐、蒋七姓,其中赵、李、邓三姓瑶于明代来自湖南千家峒。他们
迁徙的路线为先至广东肇庆府,后移居广西平乐府三乡津,最后定居在阳朔富和里、兴仁里
等地19。灵川县瑶族流传的《桃源洞歌》:“祖在湖南妹在州,祖在湖南桃源洞。妹在贵州双水
沟。桃源洞里有田洞。”20可见他们认为自己是从湖南千家洞而来。
全州、灌阳、兴安瑶族迁徙情况较为复杂,迁来的时间难以弄清,路线也只是传说。灌
阳瑶族传说其始祖原住江西,因当时雷天通、李天义打劫烧杀,无恶不作,因此众民逃散,土
地荒芜。瑶族的祖先凤福安、李元应、邓更宝、赵泽胜、盘廷宗、郑海德等六姓祖公,就由
江西逃到钦州,又转道道州(湖南江华、永明)经平阳坡,最后转来灌阳观音阁。现居灌阳
已有数代。另有说法是他们祖先开始是从江西出来,先到了广东的钦州,后又搬到广东天连
山。凤姓有一些人就住在天连山。其他人又搬到恭城平原簸箕洞,在簸箕洞有一部分人改姓
俸,后又搬到灌阳观音阁桃源洞。灌阳观音阁有两个匪盗,一个叫雷通天,一个叫李通地,无
人敢去对付。衙门召集瑶人去打他们,结果瑶族祖公将两个匪盗杀了。衙门因瑶人有功,封
瑶人在观音阁一带刀耕火种。当时有所谓:“兵守前方,民守中间,瑶守后方,并免税役,由
瑶民开垦”的说法。从那时起,瑶人凤福安守牛河,邓承信守天门坳,李应元守大门头,盘
田宗守盘河,郑海德守兴安与灌阳交界的漠川大界,邓宝根守小河江源口。当时,凤、盘、沈、
梁、李姓的一部分,搬到兴安漠川洞居住,凤家住漠川杨美渠,沈家住四十公田,盘家住榜
样和十马元,梁家住房子源。在洪武初年,瑶人即被赶到现在居住的地方。灌阳瑶族迁徙路
线有四:一支由全州第四区移居而来,散居在盐田源、杉乐源和大源东北角。主要有盘、沈、
凤、梁、粟五姓,称五姓盘瑶。一支由全州东山区迁移至此,现散居于青塘、玉溪、上下泡、
鹤龙、秀凤,主要盘俸两姓,称东山瑶。一支由桂林两江、义宁等地经兴安、漠川而来。据
说洪武二年来灌阳平“瑶匪”,后因有功,封居盐田源一带,防守前山后隘,主要为袁、梁、
侯、罗四姓,称白岭瑶(他们习惯穿白衣领)或四姓瑶;一支由广东肇应府峰山县铁陵山来。
据说洪武廿五年来灌阳平“瑶匪”雷五子,后居鱼条江、大小河江,再后发展至陡水、贤伦、
文化、华山(城厢一带),主要有赵、梁、郑、俸四姓,称为“狗头瑶”或过山瑶21。
从灌阳瑶族的上述传说分析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灌阳瑶族一部分是从江西、湖南迁
来,一部分是从临县兴安、全州、龙胜、临桂迁来,迁来的时间应在明初,是统治者为了镇
压瑶民起义,推行“以夷制夷”的结果。从史实上看,明初广西灌阳发生了瑶民起义。洪武
二十六(1393年),“初广西平川等三十六源瑶贼作乱,攻劫县治,诏宝庆卫指挥孙宗总兵讨
平之”22。明中期以后,随着瑶族起义的不断爆发,临近各县瑶族纷纷迁入该地,康熙年间修
撰的《全县志》卷2载:“自正德乙亥,贼大猖獗,其后占据遂繁。……灌之富人又引古田僮、
夹板瑶,散布田间”。
全州瑶族的来源以湖南为主,据民国年间的《全县志》记载,全州东山瑶的盘姓明初迁
自道州,尔后一部分又迁往本县各地。
荔浦清福乡波兴、坪冲、六均、六洋等地的瑶族主要是冯姓和赵姓。冯姓瑶族自称系十
二姓瑶族后裔,他们自从在道州浮桥离散之后,经过永明县进入广西境内,又经过若干地方
到达荔浦县的海洋圩。在此,子孙长大后分家,散居附近各村。按字辈算,有7代了。按每
代20年算也有140年了,由此推知,他们迁入此地的时间为清中期的嘉庆、道光年间。赵姓
有两个不同的系统,一支由广东乐昌县到千家洞,然后经湖南道州、永明入广西,后到荔浦
海洋圩,之后到红冲,最后到九扌尺村,有六代人,按上述计算方法推知他们迁入此地的时间同
为清中期。另一支从其手抄的过山榜中可知他们的迁徙路线为:广东乐昌至湖南千家洞,又
辗转入广西岑溪,再到荔浦大轮村,又到坪冲。有四代人,故迁入时间当为清末23。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桂东北地区瑶族虽多从湖南迁来,但也有部分瑶族由广西逆向向
湖南迁徙。在蓝山县,有从平乐迁去的瑶族,在江华县也有部分广西瑶族迁入,据江华濠江
乡斑竹源冯腾连抄的十二姓瑶人来路总图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盘赵二姓会合,到广西
桂林省落居二载。又到平乐府东门八宝村居住一年。洪武四年因冯姓益偷桂林库银,被迫逃
到广东连州杨古山居住。冯姓便改为‘凤’姓。然后盘、赵、郑、凤、沈、周七姓又会合迁
到江华所辖的上五堡的金子村居住”24。
综上所述,明清时桂东北地区瑶族迁徙从原因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受
统治者残酷压迫,被迫迁徙。二是受饥荒威胁,为逃避灾荒而主动迁徙。三是因戍守而发生
的迁徙。从迁徙路线来看,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以邻省湖南迁来居多,兼有江西、广东等
地迁来,形成圆弧形向心迁徙。二是桂东北地区间的瑶族小范围迁徙。三是少部分瑶族以桂
东北作为起始地向交趾的长途迁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