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演魏德圣,当年用《海角七号》力挽台湾商业片狂澜的毛头小子,也是用两部《赛德克巴莱》打破主旋律刻板印象的黑马鬼才。可是呢,电影上映一周,票房仅仅74万人民币,排片已经掉到了0.1%以下。不过即便如此,Sir还是想在这个周末推荐一下这部电影,希望抓住那最后一点排片的尾巴。 不是把叫卖宏大叙事的爱国良心,也不是病毒式营销的商业良心。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由于装修,六个不同的孩子,被安排和父母一起住到一间集体病房里。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两个分别象征着生命起、终点的词汇搭配在一起,有种说不出的怪异。 但在动物堆里长大的源源从不缺爱,她喜欢这个毛绒绒又明亮的世界。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每天戴不同假发的酷girl,擅长弹吉他,和父母一起组成家庭乐队。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父母是台湾有名的医美诊所老板,也是《海角七号》的恋爱结晶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它用碎片化的日常,讲述一群孩子如何对抗病魔,直面死亡的“童言史诗”。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从前我们说,相比其他地方,医院总是聆听了太多祈祷; 而相比成年人的科室,儿癌病房承担的焦虑和不安,也总要更多。死亡,是盘旋在816上空,一朵人人皆知却无人言及的乌云。在搬进816前,源源的隔壁床,住着一个名叫小杰的男孩。 无论谁被护士推走,不管去做什么,哪怕只是打屁股针,也要好好道别。就像某天晚上,妈妈在陪护源源的时候,醒来发现小杰的床在剧烈晃动。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她赶紧猛烈按铃唤来护士,夜班医生、主治医生都来了。但谁知小杰半夜突发哮喘,发现时已经严重到不可控的地步。哪怕是年纪最大的迦农也害怕地攥紧母亲的手,拼命相拥,彼此安慰。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孩子们在游戏室聊天,一个说小杰死了,拿给他的冰淇淋就吃不到咯。 另一个却反驳道,我们还是可以烧给他啊,哪怕变成奶昔也没有关系。 只要记得对方,依旧喜欢对方,那么这种被动的分别,就和生前说好我们绝交转头就分分钟和好的友谊一样,是可以被转圜、被挽回的。这就导致他们用最本真的视角去看待一切,哪怕是面对死亡。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当一场战役结束,那个最大的敌人坐在孩子身边,对他们轻轻地说: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他们因为天真,对死亡一无所知,反倒拥有最强悍的心智。《816》几场仅有的特写哭戏,基本都由饰演家长的成年人完成。这个在《周处》里饰演“圣母”,也就是邪教精神领袖的演员曾珮瑜,贡献了两场绝佳的哭戏。第一幕,是她刚刚发现儿子的视力已经退化到接近全盲。 哪怕熟悉的父母凑得再近,孩子也只能看见模糊的剪影。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妈妈本不想惊扰其他人,只想扭头看一眼孩子的病床,没成想一个手滑,东西掉落,发出巨大声响。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她先是呆愣在那里,没留意到身后的帘子里,816的众人其实都没睡。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是延妈妈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拳头紧握,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直到另一位妈妈上前抱住她,她才深呼吸几口,嚎啕大哭起来。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但816的人们,都对进了手术室再无后续的是延,保持了心照不宣的沉默。被誉为神作的韩剧《机智医生生活》,也有这样一幕——面对自己只能流产出死去的孩子这件事,诊室里爆发出尖锐的哭喊。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当是延妈妈哭泣的时候,其他家长要么紧紧抱住自己的孩子。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如果说幼儿的死亡对他们自己而言,像个未知意义的黑洞。那么对于父母来说,孩子的去世,便是与世界剜心般的一场解离。 而是将一个完全老练的社会人,强行褪回赤裸状态的无措与无助。而面对疾病,哪怕是牙牙学语的婴儿,也必须独自面对。通过展现底层殡葬业的日常,表现国人对生死的不同认知。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从95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讲殡仪馆发生的各种轶事。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在目前的电影市场向商业倾斜的现状下,哪怕是死亡这样的普世题材,目标观众也大多是成年人。 其中除了有关生死的思考,故事也常常充斥着大量的利益纠葛、矛盾甚至人性的暗色。作为一部大人小孩都能看的电影,或者说,它就是一部想让孩子看懂的电影。在它的故事里,没有撕扯,没有喧闹,也没有能放上热搜的人性隐喻。 不管是已成年的大孩子,还是未成年的小孩子,都能看懂,并为其中的气氛所打动。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青春期的厌世少女,哪怕焦虑到不行,外人面前也是一副不在乎的酷样。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对比之下,勘破生死的她,像是童话故事里那个勇往直前的主角。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当源源说起自己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她睁着大大的眼睛安慰她,说我爸爸妈妈,还有我的细胞,都可以捐给你噢。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看到这些不同的孩子,你似乎总能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或是曾经的自己身上,找到他们的影子,回忆那些被丢失的特质。对比拍摄一部用现有的商业模式去套用的新作品,他更想要完成一部贴近所有人,能让所有人都看懂的电影。或许它的存在,更符合“死亡教育”里的“教育”二字。而是真诚地希望能用一个相关的故事感动别人,帮到别人,疗愈别人。不在于用一个全民都能看懂的故事(电影爱好者们都知道这有多难)去捞票房,去用题材做高立意,去镀金。而是希望能用最简单的口吻,去让我们感知另一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因为这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对死亡懵懂的灵魂,都可能经历的事。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迦农、源源、努拉……不同的孩子都会为你提供不同的视角。 孩子的语言、孩子的淘气和天性,是这部影片不同于其他同类题材最大的亮点之一。 孩子眼里的死亡不是末日般的噩梦,而是一场异世界不知终点的旅行。他们对大人恐惧的不解,他们对宏大叙事的天然脱敏,他们的真诚。或许,都是当下被成年人的视角所垄断,以及对这样的环境习惯到麻木的一种新解法。它既说的是816被贴成BIG的门扉,也是整个影片最核心的思想。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本月华语冠军,怎么叫了这名
在演员们看来,他们对“宏大”的理解总是站在角色和成年人的立场上。或许,如何去理解最本真的死亡,如何去定义生命真正的“BIG”——那个在你思考这一命题时第一时间涌出的念头,才是导演魏德圣真正想告诉观众的答案。不管你是几岁、十几岁还是几十岁,死亡面前,所有人都是原始的样子。 我们不只是为了一部电影的片段哭泣,而是看着这些稚嫩的眼睛,思考另一种自己所没有的人生,并走回自己的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