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澎湃美数课(id:Studio839) 原标题 | 烟卡成儿童新玩具,我们的烟盒还是过于好看了
烟卡成儿童新玩具,怪我们的烟盒太过“好看”了?
继“萝卜刀”之后,最近“烟卡”在中小学生的圈子里火了起来。
烟卡成儿童新玩具,怪我们的烟盒太过“好看”了?
图片源自网络,经倍速抽帧处理
“烟卡”,其实是从香烟盒子上剪下来折叠成一个长方形的卡片。参考香烟的品牌和价格,“烟卡”在小朋友的眼中,被分成三六九等,像带有“黄金叶”“黄鹤楼”“和天下”等高端香烟品牌烟标的是稀有“烟卡”。
它的玩法类似童年游戏“拍洋画”,小朋友们将卡牌放在地上,用各种方式轮流拍打,只要能将对方的卡牌翻面就算赢。手里的卡片越多越高级,也就意味着他们拥有了更多可炫耀的资本。
烟卡成儿童新玩具,怪我们的烟盒太过“好看”了?
“烟卡”风靡之后,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烟卡成小学生新宠#等相关话题还一度冲上了热搜。澎湃美数课分析了“烟卡”相关热搜话题主帖下的评论,发现大部分网友表示支持,认为自己小时候也会玩,没必要上纲上线。也有少数网友觉得这会加深未成年人对烟草的了解,从而诱使他们对吸烟产生兴趣。网友关于“烟卡”游戏的担忧不无道理。根据我们对社交媒体上关于“烟卡”来源的梳理,小朋友们为了得到更多的“烟卡”,会从外面捡、找身边人要,花钱买入等等,想尽办法来寻烟。近年来,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和无烟政策的推行,人们对烟草的态度和行为也在发生改变。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2010 年至 2020 年的 10 年时间里,我国吸烟率整体有所下降。其中,20 岁以下年龄段目前或曾经吸烟的比例从 11.90%下降到了 6.47%,与其他年龄段相比下降更为明显。尽管青少年吸烟率呈现下降趋势,青少年控烟工作仍面临一些挑战。“2018 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结果”发布,结果显示影响青少年吸烟的因素仍广泛存在。如卷烟价格越来越便宜、烟草/吸烟宣传仍然普遍等,这些情况促使青少年暴露在烟草信息中,容易提高未成年人对香烟的了解程度。早在 2004 年,云南省一项针对 595 位中学生的实验调查就发现,青少年认知的香烟品牌数量越多,了解越深,尝试吸烟的可能性越大。不仅如此,2018 年,广东省青少年吸烟及相关危险因素检测数据显示,44.4%的青少年首次吸烟是因为“出于好奇”。在尝试了第一支烟后,将近三成的青少年养成了“烟瘾”。“首次吸烟的年龄越小,越难戒断”,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林立丰指出。在社会各界从上到下都高度重视青少年控烟工作的当下,面对“烟卡”游戏流行背后青少年吸烟问题的隐忧,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我们是否做到了足够的引导?
烟卡成儿童新玩具,怪我们的烟盒太过“好看”了?
图片源自网络 这是网络上一张关于“烟卡”的图片展示,在 72 张不同款式的烟卡中,仅有 4 张表示“吸烟有害健康 请勿在禁烟场所吸烟”,这样的文字提示在众多美观的包装设计中并不显眼。目前,我国烟盒包装上有 35%的比例印有文字警示,刚刚高出《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最低不应少于主要可见部分的 30%”的最低标准。但在全球范围内,不少国家和地区在烟盒设计上采取了更为严格的措施,甚至超出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烟草包装上的健康警示应占正面及背面主要可见部分的 50%或以上”的要求。加拿大癌症协会《卷烟包装健康警告:国际现状报告》统计显示, 2023 年有 172 个国家/地区在烟盒包装上设计了警示,其中警示面积超过 50%的有 127 个,印有恐怖、恶心的图形警示画面的有 138 个。
烟卡成儿童新玩具,怪我们的烟盒太过“好看”了?
根据联合国烟盒警示图片数据库,烟盒包装上的图片主要是展示吸烟对于个人身体健康情况的影响,比如心肺、口腔等疾病。其次,则是二手烟对于家人的伤害。
烟卡成儿童新玩具,怪我们的烟盒太过“好看”了?
加拿大,作为全球首个在烟盒上使用图片形式健康警示、未来甚至要在每根烟上加注警示语的国家,20 年间成人吸烟率下降了 15.4%,控烟成果显著。多个国家的国际烟草控制政策评估项目(ITC 项目),都得出结论表明图片警示可以显著提高人们对烟草危害的认识,从而降低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的吸烟意愿,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烟草控制政策评估项目共同发布的报告指出。同时,这份 2014 年的报告还对中国四个城市包括青少年在内的 1169 名人员,就不同烟盒的包装设计效果进行打分。实验结果显示,相比其他文字、图片警示设计,我国的纯文字版吸烟警示设计,劝说不要吸烟/戒烟的有效性最低。
烟卡成儿童新玩具,怪我们的烟盒太过“好看”了?
不禁设想,假如我们的烟盒加入“黑牙”、“烂肺”等令人恶心或害怕的图片警示设计,小朋友们还会想方设法寻烟盒、玩烟卡吗?1.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母乳中生物活性物质对婴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4. 李红卫等-中学生香烟品牌认知及尝试吸烟影响因素分析6. 人民网-世卫组织敦促中国在烟盒上使用大幅图形健康警示,http://energy.people.com.cn/n/2014/0409/c71890-2486194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