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发布会已经过去2个多月了,江湖上依然还没有小米新车SU7的报价。别管原本是带货博主、做饭博主还是萌宠博主,统统变成了劝退博主——
全体大降价,这场价格战让消费者乐得嘴都合不上
原因无他,当初雷军放出了“小米SU7不可能低于19.9万”的豪言,似乎一门心思本着品牌高端化使劲儿。
全体大降价,这场价格战让消费者乐得嘴都合不上
谁知这几天,国内新能源车企们突然掀起了“骨折大甩卖”式的降价潮,原本10多万的平民车降到了7万9,原本30多万的SUV迈入了20万大关。这就好比你豪气干云地出门摆摊,刚刚挂上了“网红烤冷面每份15块”的照片。转脸发现旁边的持证快餐店把价格打到了6元一份,里面还加蛋加烤肠。新能源车企们的价格战其实从去年就已经打响,但当时大家普遍觉得小米如果想走高端化路线,也不是完全没戏。直到今年开年这一波集体降价——可以说是直接击穿了大众认知中的新能源定价底线。最先出牌的比亚迪,把自家卖最好的车型秦PLUS直接降到了7.98万元,还打出了“电比油低”的标语。要知道燃油车因为动力系统成本远低于新能源车,价格上一般也比新能源更有优势。比亚迪相当于田忌赛马中用最差的马比燃油车的好马,结果还赢了。
全体大降价,这场价格战让消费者乐得嘴都合不上
而且,比亚迪之前就已经有过一次“惊天大降价”。
去年2月份推出的秦PLUS DM-i 冠军版,把起售价从11.38万打到了9.98万。 现在又降到了7.98万——考虑到这些“冠军版”“荣耀版”之间的配置差距其实非常小,相当于三年前还要卖12万的车,如今不到8万就能入手。
这还没算上门店自己的优惠政策。
秦PLUS降价当天有博主去探访4S店,发现门店为了冲量,在7.98万的基础上还额外减5000块。
全体大降价,这场价格战让消费者乐得嘴都合不上
难怪网友们纷纷调侃:“去年准备花15万买比亚迪秦,一激动把15万扔股市了,今天刚把剩下的9万卖了,正好能买辆比亚迪秦。”
全体大降价,这场价格战让消费者乐得嘴都合不上
比亚迪出招之后,其他车企也立刻跟上。
第一招,是把手中10万出头的车型纷纷降到了10万以下。
五菱迅速把自己的星光进阶版降到了9.98万元,长安启源A05降到7.89万元起……
其中哪吒汽车更是大手笔,原本卖11万多的哪吒X直降2.2万元,硬是把挤进了10万元以下的队伍。
全体大降价,这场价格战让消费者乐得嘴都合不上
紧接着,中高端车型也加入了内卷。
这两天最受关注的,是吉利旗下的极氪001推出新车型,价格从30万降到了26.9万。
这款车此前一直被视为小米新车的主要竞争对手,结果这下不仅大降价,还把高压系统从400V升级到了800V——而小米SU7的低配车型采用的还是充电慢400V架构。“定价比极氪贵多半没人买,太便宜又要亏本,雷军这下头要挠秃了。”
如果说去年新能源车企的价格战,还只是用短暂、局部的低价来赚吆喝,那么今年更像是整体的定价调整。
全体大降价,这场价格战让消费者乐得嘴都合不上
要么是直降,要么推出更低价格的新车型。
不少比亚迪车主说自己去年底刚刚为了5000块钱的折扣,赶在“优惠期”买了车——
结果牌子还没上完呢,价格硬生生降到比优惠期还低。
全体大降价,这场价格战让消费者乐得嘴都合不上
比亚迪在用秦PLUS把市场打懵之后,这两天又把整个系列的汉、宋、唐都降了一波。
全体大降价,这场价格战让消费者乐得嘴都合不上
哪吒汽车也是“全系降价”,这一波可以说是雨露均沾。
正如一些汽车博主评价的,这轮降价潮里最难受的大概是雷军。
眼看着友商们那些性能硬件比自己强、车内空间比自己大的产品,纷纷把价格压到了20万以下。
其次难受的则是老车主。
“我已经不恨我前任了,因为我当初推荐他买了经济款SUV比亚迪宋,现在这些钱已经能买豪华款的比亚迪唐了。”
全体大降价,这场价格战让消费者乐得嘴都合不上
一般来说,车企想要通过某款低价车型打响名头的时候,往往会在车辆配置上打一些折扣。
这类产品被车圈调侃为“丐中丐”:便宜能开,但没什么体验可言。
就像去奥莱买奢侈品,虽然价格便宜,但大概率买不到门店的同款。
但这回更令老车主们破防的是,降价后的新能源车型们不仅没减配,甚至还增配了。“比你的新,还比你的好。”
全体大降价,这场价格战让消费者乐得嘴都合不上
比亚迪秦PLUS的荣耀款新加了智能上下电功能,升级了智能语音连续通话功能。
虽然改动不大,但也算是提升了体验——毕竟人家降了2万块啊!
极氪001更是在高压系统、智能底盘自动驾驶等核心性能方面都做了升级优化。
以至于发布会直播公布价格的时候,弹幕里一片惊叹。
全体大降价,这场价格战让消费者乐得嘴都合不上
表面看来,这些新能源车企们确实是卷价格卷“疯”了。
但一个看似反常的事实是,价格降了、配置升了,车企的利润反而在提高。
最有代表性的还是比亚迪,去年搞了整整一年价格战。
结果相比于2022年,毛利率甚至还提高了3.9个百分点。
越降价越赚,一方面是原材料成本越来越低。
如今电池级碳酸锂材料价格已经从近60万元/吨下探到10万元/吨以下,目测还有降价空间。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造车产业目前已经达到了规模效应,足以靠产量规模摊薄制造成本。 这也就形成了一个滚雪球般的效果——车卖的越多,成本就越低,利润空间也就越大。
全体大降价,这场价格战让消费者乐得嘴都合不上
在这个逻辑下,国产新能源车企们看似在卷价格,实则是在拼销量。 最近纷纷喊出“电比油低”,明显不仅要从友商的手里抢人,也从燃油车的手里抢人。但续航、安全、品牌效应这些牌打到今天,各家车企的定位已经基本定型,竞品之间的差别也微乎其微。续航差不多、系统体验差不多、服务差不多的情况下,消费者手中这笔钱是花给比亚迪还是哪吒,极氪还是理想?一年前比亚迪将秦PLUS降到了10万元以内,直接把这款车送上了A级轿车年度销冠的宝座。
曾经同级别燃油车三巨头,轩逸、朗逸和卡罗拉年销量分别下滑15%、6%和31%。
在绝对的低价面前,没人再去为油车和电车的鄙视链争吵不休。
“11万的比亚迪秦缺点满满,9.98万的秦马马虎虎,7.98万的秦全是优点。”
全体大降价,这场价格战让消费者乐得嘴都合不上
如果用餐饮业来打比方,新能源车企早已越过了搞降价大促销、只为了从隔壁饭店那儿抢走几个顾客的“小店”阶段。 先是疯狂“开店”,通过扩大地盘把自己的采购成本摊薄。
在旁观者看来,新能源车企们满口“未来”“科技”之类的大词,商战起来却只能拼降价,看似有点不上台面。
但这恰恰也意味着,车企们已经进入到高手拼内功的环节了。2018年国内的电动车制造商有400多家,而到去年,能正常经营的新能源车企已经仅剩下40多家。
全体大降价,这场价格战让消费者乐得嘴都合不上
“降价-扩大市场-摊薄成本-再降价”的卖车循环看似爽翻,但都基于一个前提,车企的家底得够厚。
就像那个朴素的物理学原理:物体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前提是必须先推它一把,给它一个初始的力。
这个“力”,要么就是企业本身销量够大、产业链够完善,才能在大家都降价的环境里给出更“震撼”的价格。
要么就是背靠家大业大的母公司,俗称就是“不差钱”。
最近敢参与这波降价的车企,大多都符合其中一个条件,又或者两个都符合。
比亚迪去年赚了300亿,销量也在国产新能源中遥遥领先。
前两天有汽车博主去店里咨询新款秦PLUS,发现连两三个月之前生产的车,都已经算是“库存车”了。
全体大降价,这场价格战让消费者乐得嘴都合不上
@南哥说车
极氪的背后是吉利,五菱背靠上汽通用,启源属于长安汽车……都是财大气粗的老牌车企。只有哪吒是个例外,2023年后因为没有推出爆款车型,销量一直下滑,甚至成为了几大新势力中唯一销量负增长的车企。有业内人士曾对当下的国产新能源市场做出很精准的评价:有点像当年的外卖大战。各家不断跑马圈地、扩大市场,终于到了必须争个高下的时候。
今年春节假期后,曾经被视为“豪华纯电天花板”的高合汽车宣布停工停产。
一周前创始人还称“拼尽全力活下来”,昨天却已经被传在制定“离职员工补偿方案”。
有员工谈到公司的势头从2022年就开始出问题,当年一款重磅新车在交付前夕被公司卡了营销预算,导致推出后完全没引起讨论,迅速失去了热度。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也是投资没到位,导致缺钱。而跟当年的外卖大战一样,在巨头们争当“价格屠夫”的厮杀中,最先被甩出去的也一定是那些市场占有率小、成本压不下来的小企业。
面临要么卖不出去,要么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怪圈。 最近大家纷纷劝雷军别造车了,依我看倒不全然是嘲讽。
全体大降价,这场价格战让消费者乐得嘴都合不上
如果把国内新能源车企的厮杀比作一场武林大会,目前大概已经进展到了华山论剑。 剩下的都是身经百战的高手,而且什么刀枪剑戟都已经比完了,到了拼内力的阶段。这边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打到最后一掌,那边欧阳锋蛤蟆功的大招也已经摆出了姿势。 突然一个毛头小子冲上台,对着几位宗师就挥了两剑——这得是什么样的天赋异禀,才能不被高手们的掌风当场弹飞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