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疑病”的经历。尽管没有器质性病变,但仍担心自己得病,为此失眠焦虑,甚至动不动就去医院做检查……
冷知识+1:总觉得自己“病了”,也是一种病
其实,检查不出来疾病而产生的自我焦虑也是病,从医学上讲叫做“疑病性神经官能症”,即疑病症。 什么样的人容易患这种病?如何正确对待健康焦虑?邀请专家解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 袁勇贵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梁光明 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全球卫生研究院研究团队在《BMC公共卫生》杂志发表研究称,最新数据显示,疑病症终身患病率为5.7%,中老年人群发病较多。 过度关注身体某一部分,尤其会对假想的躯体病症焦虑不安,往往手里已经拿着一沓化验单,却依然在四处求医、反复求证,试图得到心理安慰。
很多患者还会对家人的健康过度担忧,害怕父母、子女或配偶患某种严重疾病;
即使家人现在身体健康,也会担心他们未来会罹患绝症,这在医学上被称为“代理性疑病症”。 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将疑病症作为健康焦虑的严重极端形式。从学术概念来看,疑病症属于神经症谱系疾病的亚型。
冷知识+1:总觉得自己“病了”,也是一种病
梁光明介绍,一般有两个维度来确诊疑病症: 1. 患者对躯体疾病过分担心,与其身体实际情况不相符;会对自身健康状况作出疑病性解释;反复就医或进行医学检查,依然抱有疑虑,症状至少持续3个月,医生的解释也无法打消其顾虑。 2. 疑病症状的存在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生活,以及与家人的关系等。 据专家临床实践观察,心内科、呼吸科、急诊科较常见到疑病症患者。 尽管中老年是疑病症的高发年龄段,但近些年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很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开始过度关注健康问题。 袁勇贵曾就“医务人员的健康焦虑问题”进行过专项研究,发现医务人员健康焦虑程度会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到中年进入高峰阶段,女性发病更高。对自身健康适度关注是种好的行为,有助减少健康风险,防患于未然。
可一旦放任这种关注过度发展,就可能进展为疑病症,甚至出现躯体症状。两位专家概括了导致疑病症的几大因素。 多项研究显示,疑病症具有一定遗传倾向。 如果父母患有疑病症,子女患病的概率会升高;同时,父母对身体的负面、紧张态度,也会影响子女对身体和疾病的认知。
冷知识+1:总觉得自己“病了”,也是一种病
如果性格内向,比较敏感、多疑,平时容易紧张,一些压抑的情绪会让身体进入紧张状态,稍有不适极易引发紧张、恐惧情绪。 随着年龄增长,人的机体功能逐渐衰退,容易出现各种不适。 一些敏感体质人群在进入中老年后,可能会觉察到一些细微的身体活动变化,比如心脏跳动、胃肠蠕动等的改变,如果对这些身体信号产生误读,也会引发焦虑。 慢病人群或癌症幸存者被视为疑病症的高发人群,他们经常对病情的复发或恶化感到焦虑。 社会压力、网络环境、应激事件都可能成为疑病症的诱因。 长期处于高强度压力下,可能导致大脑功能紊乱,诱发健康焦虑,这也是疑病症年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网上的健康科普信息数量庞杂且良莠不齐,不少内容会打着科普之名贩卖健康焦虑。 另外,当人们遭受一些意外事件刺激,如亲人意外得病或因此去世,一些敏感特质人群容易产生疑病倾向。《BMC公共卫生》杂志发表的这项最新研究分析了美国、丹麦、瑞典等国的疑病症患者医疗费用。 其中,美国疑病症患者在首次就诊前的12个月人均花费约1965美元(约合人民币14114元),首次就诊后12个月约为2089美元(约合人民币15004元);在英国,这笔费用为1295~7089美元(约合人民币9301~50918元)……
冷知识+1:总觉得自己“病了”,也是一种病
这不仅给患者带来经济压力,给医疗保健系统和社会构成负担,也在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 患者可能因过度担心身体健康,从而焦虑甚至失眠。 挪威一项纳入7000名社区参与者、随访12年的调查发现,健康焦虑人群中,6.1%会发展为缺血性心脏病。 与此同时,由于患者对疾病充满恐惧,往往很难集中精力工作或学习,有不少人因固执和多疑,常常无法被家人理解,也得不到相应支持。如果健康焦虑已发展到疑病症程度,仅用药物治疗难以取得较好疗效。 通常需要通过联合治疗,即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干预等,帮助患者改变担心和恐惧的思维模式,减少对身体健康的过度关注,继而改善疾病症状。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策略。”袁勇贵认为,只有将关口前移、打好“预防针”,才能减少疑病症的发生、发展。 现在,有的网站和社交媒体会流行一些“假科普”,这些文章看似有着高深晦涩的专业名词、“重量级”专家解读、“权威”数据援引,实则说法毫无科学依据,不值一辩。 如果能肃清伪专家们的忽悠行为,疑病症的发生率可能会减少一大半。 患者处于健康焦虑早期时,家人需给予及时的关注和帮助,尽力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 特别是有老人的家庭,建议每年为老人预约一次体检,平时主动关心和陪伴他们,并耐心解答相关疑问。 梁光明建议,在日常生活中,有健康焦虑的人群应逐渐建立起这“四感”。 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即作息规律、健康饮食、适当运动。
冷知识+1:总觉得自己“病了”,也是一种病
通过与家人、朋友、同事之间的交往,获得多个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能够掌控和支配自己的生活,使之规律有序,这有助于建立稳定的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