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花而居,他们被称为“南方的游牧民族”。驯养野蜂,他们是甜蜜事业的酿造者……10年前,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门楼村的潘彦君外出打工谋生,结果一贫如洗。返乡后,他当起“训蜂人”,并在当地政府培养支持下发家致富,成为当地颇具影响力的“富翁”“名人”。
潘彦君:十年奋斗从“负翁”到“富翁”
潘彦君家曾是贫困村里的“贫困边缘户”,2008年,仅有初中文化的他,见家境贫寒,便赴广东打工,“什么活都干过,在矿山挖矿,到建筑工地搬砖,也摆过地摊。” 在外瞎闯几年没有出路,2011年,30出头的潘彦君回到门楼村,决心跟着具有40多年养蜂经验的父亲学习,当起“训蜂人”。
潘彦君:十年奋斗从“负翁”到“富翁”
“打工归来时身无分文,只好向一个熟悉的女孩借了200元钱,用来买木板制作蜂箱。”11月15日,潘彦君谈起往事,脸露微笑,“我根本没还钱给这个善良的女孩,因为她后来成了我的妻子。” 仅仅一年时间,潘彦君的蜜蜂就从两箱发展到了19箱,当年底就挣了一万元。到2014年,潘彦君的蜂箱达到了200多个。但因诸多因素的影响,产量与收益并不成正比。 从2016年开始,潘彦君享受国家的助农政策,在当地政府组织下多次赴外地学习。“我前后共到14所大学参加学习培训,还赴北京、广州和海南等地参观。国家培养我,就花了10多万元。” “学习,真的改变了我的一生。”潘彦君说,根据所学知识,他把蜂箱进行改良,延长了采蜜周期,还注册了商标,设计了产品外包装,注册了公司,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在销路上,他一改原来“零卖”的单一方式,转变成“网络+实销”模式,让朋友圈、网络平台成了他销售、宣传产品,服务客户的主阵地。 为了产出品质好的蜂蜜,潘彦君不辞艰辛。为追寻上品花源,他无数次深入广西的十万大山,以及广西、湖南等地的大瑶山“寻花”,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因养蜂多,他平时凌晨5时就要起床,每天检查蜂蜜就要花费半天时间;养蜂最怕分家跑蜂,有时蜜蜂会聚到树顶或悬崖上,潘彦君要忍住蜂蜇的痛、冒着爬树攀悬崖的风险,另设蜂箱,为其安家;带着蜜蜂和蜂箱迁徙时,经常不按时食宿,父亲患上胃癌,今年初不幸离世,让潘彦君遗憾万分…… 养蜂事业的发展壮大,给潘彦君带来了一定的财富。他没有忘本。他说,他要回报国家和社会。 在国家实施扶贫攻坚战略期间,潘彦君跑了该县6个乡镇,看望了近百户贫困户,并主动给32户贫困户送蜂箱、蜂具和蜜蜂,同时给贫困户义务传授经验,还帮助他们销售产品。“来参加我主讲养蜂经验的交流班,达到3000多人次。” 潘彦君同时收获了很多荣誉:他的公司成为桂林农业学校、广西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制造工程技术学院的实训基地,也成为桂林市和恭城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地,被广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评为广西优秀农民田间学校……潘彦君的事迹也被中央、区、市等各级媒体广为报道。
来源|桂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