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起源于肝脏,连接肝和肠,还挂着个脆弱的胆囊,这个仅仅数厘米长的部位,却是人体中的“事故高发路段”。
这个部位仅几厘米长,却是人体「事故高发路段」
胆道系统的精密程度不亚于脑部,一旦病变,肿瘤细胞或致病因子可向多个方向迅速扩散、传播。采访权威专家,告诉你胆道病变的信号,并推荐一套实用的保护方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 王东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 蔡常春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二科副主任 周陈杰
正常成年人的肝脏,每天可以分泌胆汁约600~1000毫升。胆汁能排泄各种肝代谢产物,帮助消化食物中的脂肪,促进胆固醇和各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还能中和胃酸,刺激肠蠕动等。胆道系统是胆汁从肝到肠的“交通要道”,包括肝总管、胆总管等。肝细胞分泌的胆汁,流入胆囊内储存和浓缩。
这个部位仅几厘米长,却是人体「事故高发路段」
胆囊紧靠着肝脏,是一个梨形的袋状器官。空腹时,胆囊储存胆汁;吃饭时,胆囊收缩,胆汁由此排入十二指肠,发挥消化功能。胆道是运输胆汁的唯一通路,任何一个部位发生问题,都可导致胆汁引流不畅而引发疾病。以下一些症状,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得了胆道系统疾病:
这个部位仅几厘米长,却是人体「事故高发路段」
这是胆道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典型的胆绞痛表现为剧烈、阵发性的右上腹绞痛,并可牵涉到右肩背部,疼痛常发生在进食油腻食物后、饮酒或身体剧烈运动、颠簸后。胆囊处于慢性炎症阶段时,患者会表现出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胀、嗳气、厌油、恶心、呕吐,不少患者因此常年被误诊为胃痉挛或胃炎,延误了治疗。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发作时常合并寒战、高热,这时往往很危险,需要紧急就医。如果结石阻塞胆道引起胆汁排出不畅,患者会出现皮肤或巩膜黄染,并伴有皮肤瘙痒;小便颜色变深,大便变灰白等。一旦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就医、做必要的检查来确诊。
胆道系统疾病主要包括结石、炎症、息肉和胆道系统肿瘤等。
这个部位仅几厘米长,却是人体「事故高发路段」
胆结石,中年女性高发,年轻人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升高。诱发因素包括饮食高糖高脂、过度节食、饮水少;肥胖及体力活动少;激素不平衡;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肝病、长期服药;精神紧张等。同是患胆结石,有人终身没出大问题,有人却因结石嵌顿引起胆囊穿孔、重症胰腺炎、胆道恶性肿瘤等危及生命,所以要积极治疗和护理。胆结石的治疗要分情况:- 胆绞痛发作频繁、症状严重影响生活的人,应考虑手术;
- 有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管结石、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等并发症,应尽早手术。
另一个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是胆囊息肉。看到体检报告上写着“胆囊息肉样病变”,又听说“息肉容易癌变”“息肉要尽早做手术”等,不少人会惊慌失措。其实,临床发现的所谓“胆囊息肉样病变”,大部分不是真的息肉,只是沉积在胆囊壁上的胆固醇结晶。需要警惕的是胆囊真性息肉和长期存在的胆囊慢性炎症。
胆道癌症具有难发现、高复发、生存率低的特点,通常出现食欲不振、消瘦、黄疸、腹痛、发热、两便异常等症状,已经是中晚期了。虽然根治性手术是目前最有效的疗法,但对中晚期患者而言,单纯切除胆囊远远不够,还需要对周边的肝脏组织、淋巴结,以及肝脏、胰腺、十二指肠等危及生命的器官进行手术,因此关键要做好预防。一些生活方式会让胆道疾病高发,生活中要尽量避免或减少。果蔬摄入不足,常吃高油、高胆固醇食物,比如喜欢吃动物肝脏、肥肉、腌制熏卤食物等,使得体内胆固醇超过胆汁溶解能力,增加胆囊、胆道病变风险。人体每天要分泌600~800毫升胆汁,进入肠道排空。如果不按时吃饭,尤其是不按时吃早饭,会导致胆囊长期储存胆汁,无法消化排空,可继发胆囊结石、胆囊炎。全球范围内,20.6%女性和8.1%男性的胆囊癌和胆道癌相关死亡归因为肥胖。现代人吃得多,经常久坐,运动不足,造成脂肪肝越来越多,肝脏受损后,胆健康也堪忧。所谓“忧思伤肝”“气大伤肝”,压力较大、情绪抑郁或经常烦躁易怒,都会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
这个部位仅几厘米长,却是人体「事故高发路段」
我国是乙肝大国,近1亿人感染乙肝病毒,还有近8亿人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无论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导致的慢性炎症,对胆道都是一大威胁。
另外,大城市食用鱼生等较多,山区等地肝吸虫感染较常见,寄生虫病高发也会诱发胆道疾病。
尤其是50岁以上女性及肥胖人群,通过定期血液检查、肝胆彩超、CT等检查手段,可以做到早期筛查胆道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