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各地的气温开始越来越热,很多小宝贝也开始拒绝穿太多。
特别是一双小脚丫,总想露在外面,刚穿上袜子,就闹着自己抓掉了。可每到这个时候,总能听到有人说
寒从脚底起!
不穿袜子容易着凉!
上上周我孙子晚上没穿袜子睡觉,昨天就感冒了喏......
迫于小区、街坊大妈们的神烦「叮咛」,不少新手妈妈只能给孩子套着厚厚的袜子。
相比之下,小宝宝的脚脚显得更加无助、弱小、可怜:
在三十几度的天气里,由于语言表达的天然弱势,只能「住」在厚袜子里,渗出阵阵脚汗。
光脚,真的会让孩子生病吗?
想让自己的孩子光脚,不可以吗?
别吵了!孩子能不能光脚,终于有答案了,后悔知道的太晚
不少老人家,会根据手脚的温度,判断孩子冷不冷。
实际上,孩子手脚发凉,不意味着真的冷。
孩子的血液循环系统不如大人,尚未发育完全。
手脚正处于血液循环末端,距离心脏较远,血液循环相对成人较差,皮肤也相对较薄,手脚发凉是很正常的情况。
真正判断孩子冷暖的方式,应该是「摸后背」:
后背温温的,孩子的体感温度刚好;
后背已出汗,孩子穿着太多;
后背微微发凉,则需要增添衣物。
别吵了!孩子能不能光脚,终于有答案了,后悔知道的太晚
如果还有人跟你说,孩子不能光脚,不如反问过去:
小手和小脚,都是属于四肢末端,天气暖和的时候,小手可以露在外面,凭什么小脚还要被严严实实的包着?
退一万步,即使孩子感受到冷,也和生病没有直接关系。
街坊邻居的唠叨归唠叨,妈妈们最担心的还是被乌鸦嘴说中:万一真给孩子光脚了,生病了,这锅还不是妈妈自己背?
真相是,孩子生病是由病毒、细菌入侵造成的,和外界温度的高低没有直接联系。
比如感冒,是因为病毒入侵孩子的上呼吸道,引起身体的免疫反应,如发烧(有利于免疫系统消灭病毒),流鼻涕(多数是鼻粘膜分泌的粘液,其中含有和病毒战斗阵亡的白细胞)。
比如腹泻,很有可能是因为孩子感染了肠道病毒,春夏之交,正是肠道病毒活跃时期。
预防孩子腹泻,主要是注意严防病从口入。注意食物的卫生(比如生熟菜板分开,生吃的蔬菜瓜果洗净,食物充分加热煮熟),食具的卫生(比如小婴儿的奶瓶消毒,加辅食后的餐具消毒)和手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外出回家先洗手)。
而不是一味给孩子拼命穿袜子,根据季节、气候以及宝宝的实际需求增添衣物才是正道。
别吵了!孩子能不能光脚,终于有答案了,后悔知道的太晚
光着的脚丫,是孩子的第二双眼睛。
国外一些研究认为,光脚可以让孩子拥有更好的平衡能力。
因为在光脚时,孩子能够更好地感受来自地面的讯息,结合内耳处的前庭系统,调整自身走路姿势、方向,和地心引力做好平衡,引导自身前进。
当我们给小宝宝穿上袜子或者鞋子的时候,就好像是孩子的第二双眼睛被蒙蔽了,大脑感知的信息也被削弱。
这也容易造成孩子走路时,一直低头关注地面。
从生长发育的角度,我们也更建议孩子光脚。
孩子出生时,足部的骨骼柔软。
脚丫直接与地面直接接触中,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足部力量,促进足弓发育,让宝宝拥有更好的抓地能力。
同时,光脚也能够刺激脚部与腿部的肌肉发育,一举多得,简直是孩子学走路时必不可少的环节。
别吵了!孩子能不能光脚,终于有答案了,后悔知道的太晚
一只脚丫上,遍布着无数个神经末梢。
来自地面的刺激,给予孩子信息反馈的同时,也刺激着触觉神经的发育。
神经末梢接触到外界刺激时,会将外部获取的「感觉」与大脑建立联系,从而更好地帮助孩子完成各种关于走路的动作。
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仅鼓励孩子光脚,更鼓励孩子光脚去体验不同材质的地面:
木板、地毯、水泥、草坪、沙地、石砖.......
粗糙的、平滑的,坚硬的、柔软的,冰凉的、温暖的......一系列的触觉感受,都可以通过光脚,从不同材质的地面中获取。
在欧洲,就有不少赤脚感官公园,鼓励大人和孩子,踩在泥泞的小路,趟过布满石子的河流,漫步在砖头铺成的路上,体验大地提供的丰富感官体验。
别吵了!孩子能不能光脚,终于有答案了,后悔知道的太晚
国外好多幼儿园、早教班,也会安排孩子赤脚活动,比如慢跑、跳圈,即所谓的「赤足教育」。这在日本,甚至成为一门正式的课程。
有人说,夏天来没来,不要问知了,也不要问西瓜,只要问问自己的脚丫,愿不愿意再穿鞋穿袜,就知道了。
天气一天天热起来,到了自己都要穿凉鞋找风凉的天气,千万别拦着孩子光脚啦。
只要孩子自己愿意,就让他们在这个温度刚好的季节,快乐地光脚吧。
(温馨提示:光脚虽好,但不要在玻璃碎片、钉子等异物存在的地面以及浴室等地面上光脚丫哦。)
别吵了!孩子能不能光脚,终于有答案了,后悔知道的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