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带来的并发症,而多数糖尿病并发症都与血管病变有关:冠心病、下肢坏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
抬腿1分钟,自测血管堵没堵!血糖异常的人不妨都试试
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的最新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糖尿病患者总人数估计为1.298亿。
此外,我国目前至少有3亿~5亿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血糖偏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有位学者曾说过,如果没有血管并发症,糖尿病就不会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是怎样一步一步伤害血管的?采访专家,教你一个方法自测血管好坏,并教你科学保护全身的血管。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刘石平 深圳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金辉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李剑
高血糖对血管的伤害分为两种: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
抬腿1分钟,自测血管堵没堵!血糖异常的人不妨都试试
高血糖是怎样一步一步“毒害”血管的?
血管中的内皮细胞是血液和血管壁之间的天然屏障,高血糖会造成血管内皮结构损害、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
血管内皮受损后,内皮下胶原暴露,为了“止血”,血小板会被激活,在受损部位凝集、形成血栓,并吸引脂肪沉积在内皮下,使局部血管变窄。
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兼有抗凝和促凝两种特性,但当内皮细胞受损时,则以促凝为主。
而且高糖状态下,血液中葡萄糖越多,血液越浓缩,血流缓慢淤滞,使血液黏度增高,更容易呈现出高凝状态。
人体内的糖代谢与脂代谢密切相关,糖代谢发生异常时血脂也容易紊乱,因此糖尿病又称“糖脂病”。
在高血糖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胆固醇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内皮下形成动脉粥样斑块,促进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脂质的增多、黏稠的血液、狭窄的血管,都会增加内皮上脂质的沉积,如不合理控制,便会给血管“添堵”,发展为斑块,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所在部位的血管会出现弹性下降、脆性增加,增加破裂风险,引发出血性疾病。
糖尿病导致血管病变之后,在早期可能出现麻木、发凉等感觉,患肢皮肤温度较低、苍白,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间歇性跛行(步行后产生的疲乏、疼痛或痉挛,常发生在小腿后方)。
早期发现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意义重大,除了上述症状外,糖友可采用“抬腿自测法”自查。
自查方法:
先将下肢抬高70°~80°,持续1分钟。
抬腿1分钟,自测血管堵没堵!血糖异常的人不妨都试试
结果: 正常肢体远端(脚的方向)皮肤会保持淡红或稍稍发白,如果呈现苍白或蜡白色,则提示动脉供血不足。
接着,将下肢下垂于床沿,正常人的皮肤色泽可在10秒内恢复,如果恢复时间超过45秒,且色泽不均匀者,进一步提示动脉供血障碍,需至医院进一步检查。
考虑到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建议糖友定期去医院进行下肢血管彩超或踝肱指数(ABI)检查,以评估血管情况。
要想预防血管病变,护好全身血管,需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抬腿1分钟,自测血管堵没堵!血糖异常的人不妨都试试
预防微血管病变,患者要做到定期监测血糖,控制血糖水平、避免血糖波动。大血管病变受多种风险因素影响,比如血压、血脂、是否有肥胖及吸烟、脂肪肝、蛋白尿等问题。因此,除了控糖外,降压、调脂、控制体重、抗凝也十分重要。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上一项研究称,满足以下任意两项,可预防5.1%的心血管病发生:每天摄入蔬菜水果≥500克、豆制品≥125克、红肉<75
克;每周吃鱼肉≥200克;每月喝茶≥50克。
做菜少放油,每天吃盐不超过6克,不要为了减肥而少吃或不吃谷薯类食物,以免引起血糖异常,少吃畜肉,可适当吃点禽肉,每周都应吃鱼,每天都要摄入蛋和奶。
国人整体上腹型肥胖多,需格外注意腰围控制(男性正常腰围应小于90厘米、女性小于85厘米)。
建议大家每天早上称一下体重,并记录下来,发现波动过大或超标,一定要引起重视,并尽早制定运动和饮食方案,行动起来。
适量运动,比如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的慢跑、快走等。
此外,在生活中也要增加运动机会,如骑车上下班、工作每隔1小时起身做一下伸展或下蹲运动。
北京大学医学部和美国杜兰大学联合研究发现,步行或骑车上班有助保护心脏。与非主动通勤者(开车或坐车)相比,走路的人患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降低了10%,骑车的人风险下降19%,患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也降低了8%。
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可进行眼底检查,测尿常规、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血肌酐等,监测眼部、肾脏的微血管状态,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果有问题,建议3~6个月内复查;未发现问题,每年检查一次即可。
避免吸烟、饮酒也很重要。此外,“三高”治疗不能“见好就收”,一定要遵医嘱规律服药,避免波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