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9-24 09: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西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先写一首诗颂之:
西岭街南文笔塔
百年沧桑雨雪化
万丈光辉归北斗
东风拂面换新发
恭城西岭镇位于县西面,自古从湘入桂,首先经龙虎关南下再经过西岭街入桂腹地,因此此地也是一个重要的驿站,留下一些古迹。
街边的小河岸上有一座拔地而起的翠峰山,山半腰建有一个八角楼,旁边西北面有一座周王庙,南边有一文笔塔,此为西岭古迹三宝。
西岭文笔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恰巧又是柿子树从福建引进到瑶乡的时间,四百多年可谓历经沧桑,风雨侵蚀,外表显得风化残破,但根基牢固,现在看到的是二十年前重修缮的。
塔是实体的,六面七层,逐层缩小成塔尖,远看象一杆笔。
六面是有建筑美感的,又能化解风力,七层更有讲究,在佛教里,七层浮屠(塔)代表最高极别的佛塔,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一说。
贺州市贺街有座文笔塔,只有五层,位于古城墙边上。
塔层多采用奇数修建。
此塔又不象佛塔,周围并无寺庙及其它建筑,耸立在空旷的田野,无山峰为靠。
塔的意义及自信来自哪呢?
文笔代表文,以文兴帮?
塔虽无门,却有文化之门,君试看塔上有一平整之面,上刻一联“万丈光辉归北斗,一枝玉柱镇南针”,很难理解玉柱二字不是“玉笔”。
此面朝北,与住宅常朝东南有别,我在永福县参观过一座很讲究的旧宅,主人为官,大门对正北,原来主人是北方人,来此为官至老,他是思念家乡,思念朝廷,思念故土亲人。台湾有不少老兵陵园墓碑是朝西边大陆的,就是难舍故园,至死心系祖国。唐代土兵远征西域,战死前总习惯不舍向东回望长安最后一眼……
西岭街民祖先有不少是从北边湖湘迁徙过来的,或许可以解释这份家乡情结融化到了建筑里。在明朝,北边中原是中心,是政治经济文化发达之地。
但以上只是我最初的想法释义。
西岭的文笔塔由于手上没有任何资料可查,所以一直在思考其建造的起因及意义。
毕竟其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一直存在,平时遮掩在杂木丛中,立在田畴河边,并无地势优势所言。
一般塔都建在山岭高处,引人注目,受人上香躬身朝拜。
塔是实体的,旁无建筑体,连个象土地庙一样可遮风避雨方便燃香的棚子也没有,
因此把此塔当作单纯的风水塔并不恰当。
佛塔更不会是,佛塔选址更讲究,塔门朝佛祖之乡西天灵山,[偷笑]文笔塔是朝正北的。
可偏偏民间传说的几种原因又和风水有关:
一,古时西岭村形似船形,为保平安昌盛,在船头处建文笔塔,寓意为插在船头的撑船竹篙,稳定着西岭村这条船;
二,此塔是西岭街周氏家族所建,因靠近塔的一边附近有个费村,村上惭兴,出了能人,有功名利禄,名声盖过了周氏一族,周氏似有不服,于是建塔,希望出更优秀的文曲星。
三,有人说这是个惜字塔,用来焚烧书纸的。一般的惜字塔矮小中空,这个是实心的,况且文笔塔离旧时西岭街较远,不方便焚烧书纸,它一定是建在村旁的。
本人认为,当初建塔的目的是“降妖镇魔,平息水患”。
古时本来就有宝塔镇河妖之说,各地河神庙仍大量存有。
今天的塔旁边有一条小河,当然河水已不足为患。
然而当我把眼光向西北望去,几公里外一座大型的水库,峻山水库让我豁然开朗。
其集雨面积32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面广阔稠密, 水源丰富,平均年径流量3.47亿立方米。
峻山水库最早建于1958年8月,当时是土坝,后又因大炼钢铁停工,于次年8月再开工,第三年3月雨水来临时坝崩溃,可知当地山水很猛。
直到72年才采用混凝土建成。
水库建成的目的是防洪,灌溉,发电。
可推断在明朝甚至是水库建成前,西岭镇附近村庄是不断受水患威胁的。
当初塔的设计者就知道了北面的山口才是水患之源,所以塔门才朝北。
水患过后还常常有旱灾,争水灌溉常会发生村与村,村民之间械斗。洪水泛滥致河堤改道,农田易主,这很容易起纠纷。
于是修一座文笔塔就又有了另一重意义:重教兴文,修文偃武,以文抑武,息械斗之风!
一座塔,无关宗教,无关风水,它表达了生活在此的先民为了生产生活,祈祷风调雨顺,无灾无患,五谷丰登,和睦相处的原始朴素愿望。
一座水库,才让千百年来的愿望实现,从此西岭旱涝保收,成鱼米之乡!
风水,实属无奈之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