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3-8 10: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吕大郎
前几日看新闻报道说,《欲望都市》又要拍电影版了,想来这首播于1998年的电视剧,可谓女性群像电视剧在西方电视史上不可跨越的“鸿沟”,即便后来《绝望的主妇》也获得了极大的流行度和话题,但与《欲望都市》的前锋前卫、大胆深刻而又细腻相比,还是难以望其项背。 国内近年来也不乏女性群像作品,有话题性,但论经典尚不如多年前的《粉红女郎》。
想当年丨《粉红女郎》,难以超越
这部先是于2002年在我国台湾播出的电视剧,甫一上映便创下收视纪录并受到热烈欢迎,隔年在大陆播出,又乘胜追击,勇得收视冠军。 电视剧中的几个主演火遍大江南北,该剧也成为爆款的现象级电视剧,让剧中的形象直到如今依然是扮演者难以褪去的观众认知形象。 比如“万人迷”的扮演者陈好,之后的所有角色,都没有超越她这一风情万种、性感睿智的古早“女神”形象。即便是后来同样有话题的貂蝉形象,所得的评价也就是“漂亮”而已。现已几乎息影的陈好,似乎“万人迷”是其影视形象的唯一标签了。
想当年丨《粉红女郎》,难以超越
而“结婚狂”的扮演者刘若英,则借用了观众对这一形象深度认同,化身为文艺版的“结婚狂”,用“恨嫁”这一噱头,不断地在演唱会、书以及各种场合贩卖和营销这种情绪。或许在商业化地“感动”她自己的同时,也感动和感染了众多孤独而又期盼爱情的都市现代人。多年“孤单”、“盼嫁”之后,最终“老大嫁做商人妇”,有了可爱的孩子,还成为成功的导演。
想当年丨《粉红女郎》,难以超越
《粉红女郎》这部电视剧,改编自漫画家朱德庸的漫画《涩女郎》。这个“涩”字在朱德庸的漫画里面,既有“青涩”,亦有“苦涩”之意,代表着四个主人公的人生、心理和生活状态。电视剧抽去了原著中的“涩”,代之以极有女性色彩的“粉红”二字,将故事在戏谑与感动之中,呈现了都市女性的各式面貌。小二十年前的女性故事,于今依然有着警世的意义和共情的能力,足见电视剧所呈现女性故事的内核及其精神的延展,能跨越时间的考验,这正是可称经典的电视剧的价值之所在。 《粉红女郎》的故事起自“结婚狂”方小萍在结婚典礼当日被新郎放了鸽子,在去商场寻找她的“落跑”新郎的过程中,发现其未婚夫卷走“男人婆”何茹男担任策划、“万人迷”万玲担任模特的“流行时尚”的钱款。天真可爱的“哈妹”在路过这一时尚活动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别墅的促销活动,于是这四个各有难处的女人就阴差阳错地结缘住进了这个实际上还是毛坯房,质量上也有问题的别墅,开启了一场都市女性生活百态的展演。
想当年丨《粉红女郎》,难以超越
四个女人一台戏,结婚狂(刘若英饰演)、男人婆(张延饰演)、万人迷(陈好饰演)、哈妹(薛佳凝饰演)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粉红女郎》里面的四个角色,无疑有些过于“人设”而不够立体了。但是鉴于其改编自漫画,又以有些漫画元素的轻喜剧风格来表现这部电视剧,这种现而今看起来有些“瑕疵”的设定,完全是有其用意和与原著的血肉联系的。 正是基于对于原著的“去粗取精”,保留了原著中对人物形象的精心刻画,而之后的电视剧改编,也增加了内容的时代感与故事的丰满性,使得由漫画到电视剧的媒介形式的改变,拥有了骨架之上的肌肉纹理的魅力,整部电视剧可信可感,终于成就了一部经典的女性群像电视剧。 电视剧中,四个不同性格特点与行为方式的女人,“结婚狂”代表的是对婚姻的美好的追求和向往,“男人婆”代表的是对事业的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万人迷”代表的是对美、对男女关系的通透认知以及自信,而“哈妹”则代表了对一些自己喜好与美好的追逐和青春的张扬与纯洁。
想当年丨《粉红女郎》,难以超越
这四种形象在同一部剧中,又得以交汇,合奏了一部和谐又互补的奏鸣曲。每一位观剧的女性,都可以从这四位女性对友情、爱情、事业等的理解和处理中,寻到自身的折射和启发。四个人是一个人,一个人又是四个人——借由这四个不同又各自偏执的女性形象,展现都市女性可能的样貌。 然而如果电视剧仅仅是呈现这美好的一面,那么虽然可以激励鼓舞人,但却难以获得更深程度的认同,也无法提升电视剧本身所蕴含的价值深度,使其成为经典。实际上,通观电视剧之后,即便是历经如此久的时间,可能更加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每一个华丽而又坚硬的人设背后,那隐藏的真实自我。
想当年丨《粉红女郎》,难以超越
成年人的童话,总是有些自我欺骗的味道。于是我们知道“结婚狂”之所以热衷于把自己嫁出去,实际上是对自己龅牙丑陋形象的自卑不自信;“万人迷”对爱情的频频金句,实际上是来自情感经历中深切乃至痛苦的领悟;而“男人婆”痛恨男人且一心扑在事业上,不过是受过爱情的伤之后的防护和禁锢;而那看起来没心没肺的“哈妹”,也有着凄惨的童年和身世。每个光鲜或刻板的表象的背后,实际上都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故事,那个故事形塑和丰富了这个人物形象,从而使得不够立体的人物设定,有其可以自洽的叙事逻辑和形象依据。 然而单单的人物形象的丰满,实际上很难使电视剧成为女性群像剧的经典之作。更加重要的是,电视剧将女性形象的展演和时代的发展,以及作为每一个女性的爱情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认知相结合,在粉红色的女性情感和体验的包装下,为观众们提供了一种/多种人生的解决之道。这种解决之道,即便是在今天,依然有其鲜活的价值和意义,并难以被其他同类题材的电视剧所超越,足见《粉红女郎》这部电视剧在价值传递和思想内涵上的独到之处。
想当年丨《粉红女郎》,难以超越
它至少告诉我们,友谊是重要的。四个女孩子之间友谊的展现,是这部电视剧非常重要的一环。实际上,若干年后,女性之间情谊的电视剧不断涌现,比如呈现两人友谊的《还珠格格》、《流金岁月》,呈现多人友谊的《欢乐颂》、《三十而已》、《小时代》,可之后没有一部剧在让友谊在如此干净纯净而不狗血的过程中,呈现如此多生活的维度,让人相信女性的情谊和相互扶持的可能。 它至少告诉我们,爱情是重要的。从“结婚狂”方小萍屡次挫败但从不言败继续寻找下一段感情的勇敢和决绝中,我们看到的是对爱的执着;从单单只为把自己嫁出去的执念,到对每一个“渣男”的全情付出,我们看到的是对爱的向往。而最后方小萍对罗密欧的那句“我跟你一起”的承诺,其实是她自己对于感情的坚定。那个看起来最傻的“结婚狂”身上,折射的是对爱情和婚姻所谓“经济适用”的反讽。最丑最傻的方小萍,是最勇敢的。 它至少告诉我们,善良是重要的。都市生活中的各种尔虞我诈与勾心斗角,在城市化和商业化的氛围中被不断地放大,于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催生了彼此间的冷漠,善良变得虚拟而又缥缈。《粉红女郎》故事中的四个人,用彼此的关怀和爱在与他人的接触中,感化和影响着周围的人,甚至使得剧中的“恶女”余露都洗心革面。这种善良为底色的人性,是希望,是理想,更应是现实的追求。 它更加告诉我们,希望是重要的。电视剧的最后,四位女主人公走出暂住的别墅。结尾是开放式的,它没有告诉我们四位女主最后的走向和解决,但它实际上又通过女主之口告诉我们她们的未来——“结婚狂”依然会寻觅她的意中人,“男人婆”依然会拼搏她的事业,“万人迷”会将美与自信继续发扬,而“哈妹”依然不会停止对自己的喜好追逐。粉红色的泡泡,依旧会在她们的天空和世界中漂浮,只要她们怀着爱和善意生活下去,这些泡泡就不会破灭,童话的故事也将继续。这何尝不是作为观众的你我的期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