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个不一样的话题:人类到底有多懒?
左滑查看更多懒人操作
懒真的是一种病?
懒真的是一种病?
懒真的是一种病?
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
跟拖延症还不太一样,很多人的懒,是不愿意在需要重复做的事情上浪费自己的时间。
明明知道家务必须得做、事情需要解决,但懒好像已经支配了大脑,让行动变得十分艰难。
但严格来说,懒并不是一种病。
那么问题来了 人是怎么染上懒的?
懒,其实源自于我们的祖先。换句话说,每个人天生就是「懒人」。
懒真的是一种病?
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
文明之前,是动物的世界。种类繁多、族群庞大的动物们只有靠争夺食物资源、逃离自然危险,才能不断地生存和繁衍下去。
这种激烈的生存竞争耗费精力和蛮力,慢慢地让一部分动物开始领悟到怎样做可以节省下精力、更高效地利用资源[1]。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人类之所以能够存活并进化,一部分原因就是采取了类似的策略[2]——在对全身机体的管理中,大脑默认开启「节能模式」[3]。
这种「节能模式」,也就是我们在开篇提到的懒。
懒真的是一种病?
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
从文明诞生到现如今科技发展,生存环境已经改变。长期进化迭代了人类的身体结构,同时也造就了一些心理机制。
比如我们在完成一些涉及到精细化动作的重复行为时,会自然而然地降低消耗、压缩工序,刻意偷懒,力求用更少的付出,换回同样的成果[4]。
因此懒并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人人有之的生理状态与进化抉择。
学会把精力分配在更重要的事情上,这种懒,其实可以更加理直气壮。
那么,懒有副作用吗?
恰恰相反,懒其实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认知负荷」,即特定时间内施加于个体认知系统的心理活动总量,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需要同时处理的事情数量。
大多数现代人的日常工作生活,都是「多线程操作」的:譬如,边赶 PPT 边留神着灶台上的锅、节目开始了但还没拖完地板、旧快递没有拆新快递又堆满了……
各种杂事同时包围上来,人就处在一种较高的「认知负荷」状态中,压力增加,自然就会焦虑烦躁。
懒真的是一种病?
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
而减少认知负荷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偷懒,偷懒可以让你做好精力的优化分配,用更多时间处理优先级,在重复的、次要的事情上放松一下。
一项美国的实验,要求被测试者用鼠标同步记录下自己看到的移动物体的轨迹。可以看出,随着练习增多,测试结果呈现出更简化的趋势。[5]
懒真的是一种病?
图片备注:第一幅图是被试最初进行任务时的鼠标轨迹,第二幅是练习阶段,第三幅是练习超过 900 次时被试的最终表现。
在进行非精细化的重复行为时,人们会自然地压缩「多余」工序和步骤,本能地想要降低消耗,在能达成成果的前提下,追求更少的付出。
这种习得的懒惰,反而更可能改善生活质量。
我们应该怎么面对懒?
比起糊涂的忙碌,不如直接享受聪明的偷懒带来的红利。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在 20 世纪 20 年代的美国由一批家庭主妇带热的「偷懒风潮」。
调研显示,美国家庭主妇每周要在家务活上用掉 52.4 小时。而在洗衣机为首的多种电器发明和普及过后,美国女性在家务劳动上的消耗时长降到了每周 22.6 小时(2003 年数据)。
女性因此获得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得以将精力从家庭事务中抽离,来打拼自己的事业[6]。
在过去的 100 年里,职业女性的发展与智能家居的出现、迭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藏在这些背后的正是懒。
懒真的是一种病?
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
面对懒,我们大可理直气壮一些。
来源:丁香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