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1-21 20: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笔者是兰洞水库XⅩ村搬迁移民,尽管当时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童年人,但对于当时ⅩⅩ移民村村人的生活,已经是深有感受,尝到了生活艰难的苦涩。
记得在我的整个童年少年时代,父母在一日三餐的饭锅中,总是要在大米中掺进过半的红薯和芋头等杂粮。
我们当时年少的移民,只是知道埋怨父母在白米饭中掺杂粮难吃,而不可能真正体会父母携全家在移民新址后,生活艰难是因何而为!
在进入少年末段开始懂些世事,我才逐渐意会XX移民村民,生活艰难的根本原因。
在人均3分水田的新移村,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在国家“以粮为纲”的大环境下,清水寡瘦的瑶山山冲冷水田,上边还瞎指挥要移民插种双季稻。
瑶山的气候比山外平垌气温要低多度,每年瑶山里在山外平垌村庄育早稻秧苗时节,移民的身上还穿着绵衣,而当时的瑶山移民生产队,在上头的要求下,也和山外平垌生产队一样,开始育起了早稻秧苗来。
在低温还不够条件的情况下,瑶山移民生产队早育的秧苗不可能有好的长势。
而在秋季的第二播季,在谷穗生长的关键收浆期,早到的寒露风又把禾叶吹黄,令其失去生长优势,因而造成早稻少收,晚稻失收惨景!
我们家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全家已是有5口人,父母2人在生产队劳作挣工分,由于年景收成不好,家庭已是相当的艰难。
在那个时候,ⅩⅩ移民村生产队,每年的人均分谷数,都是不足200斤,在年终生产队搞总结时,每个成年劳力一天的产值,一直都是排徊在5、6分钱间。
在年终结算时,人口多劳力少的户,补不出差额的粮款,而劳力多有余收的户,就拿不到应得的补款。
几年下来,XⅩ移民村生产队里的集体帐单上,虽有白纸黑字记录,但却无力清单,造成日积月磊的糊涂帐是无数。
有余收的户指责补款不上的户,欠费还不上的户就装聋作哑。于是,有病无事的,就开始见缝插针地请假不出集体工,生产队少人劳作,农事就拖拉,种不出稻谷,生产队移民的生活就越困难。
ⅩX移民村,从公元1967年从原址桥头自然村移民新址后,在整个70年代的10多年时间,上述这种恶性的集体分配模式,一直就没有改变,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也根本改变不了。
当时的兰洞水库XX搬迁移民点,或许是整个库区移民村中,最贫穷的村庄了!(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