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每当听到罗大佑的这首《童年》时,童年的夏天以及童年与蝉有关的故事便会生动地浮现在眼前
一过夏至,我们就掐着指头数算还有多少天放暑假,从不考虑期末考试成绩的好坏,也不考虑自己能不能升级,反正暑假快乐一天天临近了。
终于,伴随着七月里的第一声蝉鸣,属于我们的夏天开始了,我们与蝉的故事也隆重上演了。书包一扔,先不急着写作业,我们便迫不及待地一头钻进了夏天。
蝉鸣贯穿了整个暑假,贯穿了整个童年的夏天。
“蝉”是生物学中的学名,我们这一带农村叫“知了”。蝉的幼虫叫蝉蛹,生活在土中,我们管他叫“知了猴”。在夏季夜晚潮湿的大树或其他植物下,蝉蛹钻出地面,爬到树上或者叶子上,抓紧树皮和叶片,蜕皮羽化。当蝉蛹的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蜕皮的过程就开始了,头先出来,紧接着露出绿色的身体和褶皱的翅膀,停留片刻,使翅膀变硬,颜色变深,大约一个小时后,就可以飞翔歌唱了。
吃罢晚饭,小伙伴们便会拿着手电筒三五成群地到河边沟旁潮湿的树下寻找“知了猴”。如果在地面上有食指大小的空洞,说明蝉蛹已经钻出来爬到了树上,就赶紧在树干上找。如果发现地面上有一小堆稀松的土壤,那下面肯定是一个蝉蛹洞,你只需慢慢等待,不一会儿,蝉蛹就会自己主动钻出来,变成我们的囊中之物。蝉蛹富含蛋白质,腌制、烹炸均可,是难得的美味佳肴。那时候,我们只是为了寻找乐趣而已,很少食用。有时,我们会把蝉蛹放在窗户的纱布上,第二天早上便会得到一只完整美丽的蝉。雄蝉会叫,雌蝉不会叫。其实蝉的叫声不是从嘴里发出来的,而是通过腹部两个小圆片高频颤动发出来的。如果把两个小圆片摁住,蝉就叫不出声了。我们把会叫的蝉翅膀剪掉一半拿在手中把玩,不会叫的就放掉了。有一次,二蛋把一只雄蝉放在书包里带进了课堂,老师正在讲课,蝉突然尖厉地叫了起来,引得全班同学们哄堂大笑。自然了,老师的教鞭会毫不客气地狠狠地落在二蛋的头上。
蝉羽化后的壳叫蝉蜕,我们叫“知了皮儿”,是一种药材,有疏散风热、开音明目之功效。早晨,小伙伴们带着竹篮和长长的竹竿,到堤旁沟边的树上去捅“知了皮”,等攒多了让大人们去公社供销店里交,换回几毛钱买一些文具玩具之类的东西。有一次,我们去捅“知了皮”,在小河边大柳树的枝上有四五个“知了皮”,树枝在半空中伸到河面上,可竹竿太短,够不到。永强三下两下就爬到树上,蹬着一根树枝去折那一根树枝。刚把那根树枝折断,脚下的树枝也断了,永强连人带树枝一起掉进河里。我们连拉带拽把永强弄上岸,再一看,永强像落汤鸡一样,浑身湿漉漉的,手里还紧攥着那根挂着“知了皮”的树枝。看着永强那滑稽的样子,我们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
没有蝉声的夏天会很寂寞,可蝉声有时也让人很烦躁。盛夏的中午,天气燥热,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庄稼都打了蔫。我们在门前大树下写作业,可是蝉却歇斯底里跟比赛似的叫个不停,偶尔还会撒泡尿落在我们头上,很是烦人。这时,我们会从书包里摸出自制的弹弓,用小石子对着蝉的位置一顿扫射,可是因为准度问题,蝉是轻易打不下来的。不过蝉受到干扰,不是飞了,就是暂时停止鸣叫,但是不长时间就又涛声依旧了。有时我们用一根长竹竿,在一头粘上一块面筋,然后悄悄地对准蝉的翅膀猛地一捅,蝉的翅膀粘在面筋上想飞也飞不了,蝉便被生擒活捉。因为蝉的警惕性很高,这种方法捕蝉的概率也相当低。折腾一个中午,蝉捉不到几个,作业也没写几个字,时光就这么悄悄地溜走了。
长大以后,读了几年书,才知道“噤若寒蝉”“蝉不知雪”“螳螂捕蝉”“金蝉脱壳”等一些与蝉有关成语。而很多古代文人墨客更是不吝笔墨地把蝉写进了千古流传的诗句中。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月鸣蝉” 写出了蝉给夏夜带来的优美深远的意境。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李商隐的“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骆宾王的“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等诗句更是赋予了蝉不同的象征意义。
如今,蝉声又起,而童年已不在,时光匆匆地被压缩进岁月的年轮里。一听到蝉声,童年与蝉的那些往事幻灯片般地历历在目。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快乐的童年,仿佛又回到了那热情似火的少年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