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索马里,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是海盗。
并不像加勒比海盗里演的那么酷,海盗是个超高风险的行业。为什么索马里那么多海盗?因为穷。
穷和愚昧,往往是互为因果的。
我是在将近十年前看《沙漠之花》这部电影时才知道,这世上还有一种残忍的陋习,叫做割礼,简单来说就相当于在不做任何麻醉的情况下对女性生殖器的阉割,盛行于索马里等非洲国家,亚洲某些国家也有。
全球共有1.3亿女性受此影响,无数女性死于这种陋习。但是在那些落后的地方,大家早就习以为常。
至今每天仍有六千余名少女在被执行割礼。如果按照全球60亿人、女性占一半计算,那么全球有4.3%的女性遭受过割礼。
4.3%不是个小数目。忍不住会想,假如我不幸降生在那片土地,成为那4.3%呢?
顿时觉得现在的天空都蓝了很多,全世界都无比美丽。
《沙漠之花》改编自名模沃莉丝·迪里(Waris Dirie)的自传体小说。她生于索马里,偶然间被摄影师特伦斯多诺万发掘,从此成为模特。1996年,她发起了抵制女性生殖器切割的活动,被誉为“非洲女权斗士”。
电影是由女导演雪瑞·霍尔曼拍摄的,采用插叙的方式,讲述了沃莉丝走出非洲、成为世界名模并号召废除割礼的故事。演绎沃莉丝的也是世界名模:来自埃塞俄比亚的莉亚·科贝德。
沃莉丝生于索马里的沙漠,是牧羊人的女儿,三岁那年遭受割礼。还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孩,前一天被分得比平时多的米饭,后一天却被打下地狱。她哭着尖叫挣扎却挣不开母亲的按压。
遭受割礼后的她一个人躺在茫茫无际的荒漠里流血,生病高烧,差点死去——她的母亲回去照顾她的兄弟姐妹了。
十二三岁的时候,一个老头子给她家下了几头骆驼作为聘礼,她将要被嫁给他作为他的第四个老婆。说不清是哪里来的勇气,她在夜色中出逃,一个人赤脚在荒漠里走了几天几夜,再一次差点死去。
这一段的镜头非常美丽,浩瀚的沙漠,渺小的女孩,无助却坚定的奔逃,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会觉得如此之美,可是如果窥探到镜头背后的故事,只会觉得同情而惶恐。
记得那时在宁夏中卫的沙漠中走过,中午时候的沙子像火一样能把脚烫伤。看电影中的画面,索马里的沙漠还不是那种柔软的细沙,而是粗糙干硬的地面,不但烫,还硌脚。她就这样在沙漠中奔逃,饿了的时候吃树叶。
庆幸她活了下来。脚上留下的伤痕,在成为模特后依然十分可怕。
庆幸她作为索马里驻伦敦大使的女佣来到英国,并坚持留在了英国,从此见识了不一样的世界,从此改变了命运。而这份幸运,来自于她本人的努力争取。
在她的故乡非洲,更多人蒙昧无知地承受着陋习的荼毒,像她的母亲一样,自己遭受着残忍的酷刑,还要加之于女儿身上,因为她坚信这是为了女儿好。有点像中国古代的缠足,但是比缠足还要可怕。缠足可能是幼年一时的痛苦,双脚成形后便不再感受到痛苦,可是割礼,却会让女性终其一生都痛苦无比,尤其是性行为和生育的时候。
长久以来的压迫与约束,使沃莉丝羞于表达、甚至羞于接受对异性的好感,最终错过了那个或许打动过她的男人。
她本人也曾无知地认为,性是可耻的,所有的女人都要接受割礼。直到她遇到善良的英国女孩玛丽莲。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无法想象仍然生活在“旧社会”有多么悲惨,就像那些生活在“旧社会”的女人们无法想象生活在现代社会有多么幸福一样。
见到了新世界的美好,沃莉丝更加惧怕被遣回到非洲。庆幸她有着最原始的资本——美丽,美丽到被著名摄影师挖掘,从此走上模特之路。镜头下的她光彩照人,你根本想象不到她曾经生长于何等恶劣的地方。
这个世界当然是不公平的,女性本来就由于自身体质和社会习俗等各方面要承受更多,而在某些更加落后的地方,她们面临的处境更加可怕。可是,生为女人是不能选择的。
沃莉丝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因为她的苦痛与挣扎,最终都获得了幸运女神的回馈,但,相信在被陋习笼罩的那些国家,还有更多的女性,也苦痛过、挣扎过,最终依旧只能不幸地度过默默无闻的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