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华大地烽火连天。地处西南大后方的桂林,则是当时全国文艺界知名人士聚集的地方。
这年秋天,15岁的黄旭华随哥哥从广东家乡来到桂林。考入桂林中学后,黄旭华被安排在高35班读书。虽然时局动荡,但桂林中学的治学要求一点也没有松懈,这给了他难得的求学经历。
一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学习船舶制造专业。新中国成立后,黄旭华开始从事舰船研制工作。
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我国领导人希望苏联帮助中国发展核潜艇。赫鲁晓夫傲慢地说:“这东西你们搞不了,只要我们苏联有了,大家建立联合舰队就可以了。”毛泽东主席听后发出誓言:“核潜艇,一定要搞出来!”
作为一名船舶制造专业的学者,黄旭华明白这句话的分量: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后,中国政府立即作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庄严承诺。如果中国没有核潜艇别人用第二次核打击的力量来做威慑,祖国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
从那时起,黄旭华的人生就牢牢地和核潜艇拴在了一起。
1958年,国家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年仅32岁的黄旭华开始领导中国核潜艇的研究工作,历任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等职。然而,要在舰船制造基础薄弱的中国进行这项尖端复杂的国防科研非常困难。国外可借鉴的资料和发表的论文真假难分,研究核潜艇如同大海捞针。
为了尽快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核潜艇,新婚不久,黄旭华便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干脆把家也搬到这个荒凉的小岛。为了制造艇上千万台(件)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网罗”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牵涉面广,难度可想而知。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送走了一个个不眠之夜……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中国也成为继美、苏、英、法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在研制过程中担任核心开发工作的黄旭华,也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