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桂林日报 记者 文烨) 近年来,我市积极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建设乡村旅游农业示范市,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和“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旅游新的增长值”等工作要求,进一步促进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以特色农业促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促农民增收,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去年,桂林乡村旅游业接待人数663万人次,实现收入7.56亿元。小小“农家乐”看似很小,实则很大。
应运而生的乡村“农家乐” 镜头一:阳春三月,烟雨朦胧的遇龙河畔,一个个秀丽的山村,掩映在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中,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据阳朔县旅游局统计,今年春季,阳朔县万亩油菜花观光示范基地已发展成为乡村旅游观光线,接待游客6万多人次,增加农民收入2000多万元。
镜头二:记者在恭城采访了解到,该县近年来利用丰富的桃树、月柿等特色农业资源办桃花节、月柿节,建起休闲农业旅游点280个,形成3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搞活了全县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去年共接待游客765万人次,农民人均实现乡村旅游收入460元。
镜头三:绿树掩映下的一座座别墅式的新建房屋四周,一片片土地被合理规划为水稻区、蔬菜区、名特优水果区、养殖区、农家乐区等,让人耳目一新。到这里来休闲度假的人们,或在草莓园里采果,或在鱼塘边垂钓,或在树林里散步,或在菜地里自采蔬菜……这是记者日前在广西农业旅游示范村——— 兴安县兴安镇桐木冲自然村看到的情景。桐木冲近年来建设集生态环保、休闲旅游、农业一体化的特色新农村,去年实现人均纯收入7792元……
据统计,桂林目前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农户有3.47万户,去年人均纯收入达13160元,比一般从事纯农业生产的农户的收入高得多。现在,阳朔百里新村沿线各村、恭城的大岭山和红岩村、兴安的黄毛坝和桐木冲等许多从事休闲农业旅游的农民,已率先富了起来,建起了别墅式的楼房,开起了轿车,生产、生活方式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休闲度假渐成乡村旅游发展趋势 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转变桂林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
实践证明,推动旅游与农业的结合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转型方式。依托桂林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为基础,桂林各县不断摸索特色农业与“农家乐”乡村旅游相结合、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地方传统文化与休闲农业相结合的新路子,目前已形成了“一核三区”的发展框架:以雁山区为核心(辐射七星、秀峰、象山三个城区和临桂、灵川两县),以阳朔(辐射恭城、平乐、荔浦)、兴安(辐射资源、全州、灌阳)、龙胜(辐射永福)为副中心区,构建起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框架,使桂林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走在了全区甚至全国的前列。
目前,桂林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和星级农家乐的数量名列全区各市首位,阳朔、恭城入选广西目前仅有的两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红岩村等11个村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桐木冲等28个村成为自治农业旅游示范点;另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4个、广西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5个、广西二星级以上农家乐旅游点37家;已形成26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桂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已由原来的零星粗放的“农家乐”,发展成为以旅游为重点的“农家游”,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突破发展瓶颈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桂林农业旅游目前已创造性地探索出“田园休闲”、“民族风情”、“农家乐休闲”、“休闲度假”、“回归大自然”、“科普教育”等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记者采访了解到,桂林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引导、组织不到位,产业监管和服务工作相对滞后;一些县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元素不多,建设雷同,景点、景区开发包装档次不高,传统旅游景点、景区与休闲农业景点、景区结合不到位;环境卫生、环保问题、经营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受土地、人才等因素的制约。
桂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要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必须通过自身的转型升级突破这些发展瓶颈。
日前召开的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场分析会指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一项农民拥护、市民需求、潜力巨大、效益明显的新型产业,要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搞得红火,把旅游特色村、镇建设搞出特色和水平,关键在做好组织和引导。
市旅游局负责人认为,要实现桂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就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发展工作规划;要充分调动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加强环境整治,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和管理水平;要积极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培育乡村旅游精品;要将乡村旅游与工业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整理和挖掘桂林丰富而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观光游、生活体验游、文化互动游、休闲度假游、农业观光游、民俗风情游等乡村旅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