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16|回复: 0

[传染病] 消化不良有可能是一种「神经病」

[复制链接]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oderator 发表于 2015-12-15 11: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西 电信/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英国作家奥尔德斯 · 赫胥黎曾说:
  医学的贡献如此巨大,以至于很难再找到一个健康人了。
  这句话虽有反讽之意,但用来形容消化不良却再合适不过了。纵横欧亚的亚历山大大帝因消化不良而暴病身亡,美国总统威尔逊也由于消化不良痛苦终生,作为普罗大众的我们,终其一生或多或少都会遭遇到消化不良。
  在很多人眼里,消化不良可能是不规律饮食的后果。实际上,这种常见疾病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病因,不过,究其本质,或许要归咎于「神经」。
  胃肠动力障碍在作祟
  众所周知,食物能由大变小,由食团而食糜,并最终为人体所利用,除了消化液的化学作用外,口腔的咀嚼、咽喉的吞咽以及胃肠肌肉运动等物理作用也不可或缺。一旦驱动消化器官的动力引擎出现故障,消化不良便会接踵而至。
  据统计,在我国消化不良的年发病率为 21.51%,以消化不良为主诉的病人占消化专科门诊的 52.8%。医学上讲,消化不良是指一组常见的症状,包括上腹疼痛、饱胀、嗳气、恶心呕吐等不适。
  根据消化不良症状的病因,可将消化不良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质性消化不良。相对而言,在临床上前者更为常见,且多由胃肠动力障碍引起。
  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胃肠动力。比如遗传、环境、社会心理、饮食和炎症等,病理生理学机制则涉及肠道菌群失调、胃肠动力紊乱、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轴功能紊乱等。
  针对这些病因,有多种药物可供选择,促胃肠动力药是其中的主流。当下临床上常用的促胃肠动力药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多巴胺受体为靶点;另一类则瞄准 5-羟色胺受体。
  甲氧氯普胺是最早出现的促胃肠动力药,该药物是一种具有胆碱能特征的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不过,甲氧氯普胺由于能通过血脑屏障,因此有较多的中枢性副反应,目前已被新一代药物所取代。
  多潘立酮可谓是甲氧氯普胺的超越者。该药物为外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基本不会通过血脑屏障,临床应用比较广泛。其特点是具有多效性,即不但可以治疗胃肠动力障碍导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而且对于功能性、器质性、感染性、饮食性、放射性治疗或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以及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左旋多巴、溴隐亭等)治疗帕金森症所引起的恶心和呕吐均有较好的疗效。
  而以 5-羟色胺受体为靶点的促胃肠动力药,主要着眼于其激动剂效应。由于 5-羟色胺受体家族拥有十余个成员,以这类分子为靶点的药物(如莫沙必利等)作用精准,但多效性略显不足。此外,红霉素也具有胃动素样的促动力效应,在促胃肠动力方面是研究的热点。不过,由于红霉素存在上腹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消化不良的「庐山真面目」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如果只是挖掘到胃肠动力障碍,可谓尚未识得这一疾病的「庐山真面目」。根据目前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消化不良很可能是一种「神经病」。
  在促胃肠动力药物的说明书中,多巴胺和 5-羟色胺是时常出现的关键词,而这两类物质同时也在神经系统行使生理功能时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意味着神经系统与胃肠动力障碍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事实上,胃肠道是机体内唯一由中枢神经、肠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共同支配的系统,既有感觉又有运动。各种致病和治疗因素可通过胃肠道局部引起神经和肌肉的功能改变,或作用到肠神经,也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于肠神经系统,进而引起胃肠道动力的变化。
  比如,多潘立酮作为一种强效外周性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在发挥药效时,可不透过血脑屏障而直接阻断胃肠道的多巴胺 D2 受体,达到促进胃动力之目的。而在止吐时,则作用于血脑屏障之外的第四脑室底部的化学感受器触发区。
  又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早饱、上腹饱胀和恶心等症状表面上看起来与胃舒张功能受损有关,实则是因为由吞咽动作所启动的容受性舒张以及由胃部容纳食物、胃贮存部扩张所激发的适应性舒张的迷走神经传出纤维到达胃肠神经的抑制性运动神经元,抑制性运动神经元活性降低导致胃贮存部肌肉收缩张力升高,胃容受性舒张和适应性舒张能力下降,从而产生这样症状。
  由此看来,在对消化不良由「腠理」至「骨髓」的探索中,还有更多秘密等待着人们,从中或许能揭示更多新药物的作用靶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applogin wechat_login1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