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10-12 23: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 电信
本帖最后由 9527 于 2011-10-12 23:25 编辑
有浮雕装饰的楼窗
远望焦山古屯山寨大门和凉亭
古宅门墙中刻有“泰山石敢当”字样的兽形石础
观音圩在恭城县城东北47公里,离了圩市溯观音河上游行走约5公里进大龙源河谷,焦山屯便坐落在河谷边。四围青山环绕,一条蜿蜒的山径傍着小河穿过山坳盘曲在村口,一座高七八米的凉亭挨着村头青砖砌的寨门兀立在土坡上,犹如一个岗楼或古堡傲然睥睨着远方。
年老的村民指点说,从前整个焦山屯周围砌有青砖石墙,你看那村头寨门边石墙中镶嵌的石碑便知晓了。
碑额上刻着“修砌路墙碑记”一行大字,下边记录着村民的捐款数目,落款为“(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湖、广、桂、扬州石匠朱在相”。看来当年兴建焦山屯时,瑶族山民是颇有财力的,大兴土木连湖南、广东和扬州的石匠都请来了。
凉亭分两层,每层有四个微翘的檐角,青瓦覆盖其上,显得庄重大方。亭子内圈有4根5米多长的油杉柱子,外圈有4条青石柱,最外面的两条石柱上刻着楷书楹联:“秀水长流万古感灵夸圣德,清河不断八方士庶祝神恩。”亭子四角横梁上有斜挑梁,其上有鲤鱼和莲花形状的浮雕。远看那挑梁像一尾鲤鱼,近观却是龙头鱼身,图案设计别致,雕工讲究。亭内侧一面为石墙,墙中嵌有3块石碑,分别为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光绪八年(1882年)和1989年山民们捐资重修“圣亭”的碑记。
亭名“圣亭”,从前亭中有香炉供人四时烧香许愿。后来破除迷信,香炉被移到了亭子右侧平地上的古井边,用水泥粘连了它的底座。水井边洗菜的俸大嫂笑说,前年冬天,落雪的日子,半夜来了4个湖南汉子,把车子停在村口,偷偷摸进村来撬这香炉。因水泥粘得牢固,一时搞不动,被守夜的人发现了,逮住了两个,扭送去了派出所。
高1米3、宽70多厘米的香炉,座台用整块青石雕成,上面有禽兽浮雕,显得颇有气势。
亭子的地面铺了大块青石板,年久日深被踩磨得光滑如镜,但青石上刻的两个尺余见方的行楷大字“蕉山”仍清晰可辨。我想,该屯的原名应为“蕉山”,而今天的地图和县志上则都简化为“焦山”。
如果把山寨的大门一关,前面是大龙源河水,后面靠着莽莽的青山,整个焦山屯犹如一座城堡,敌人是很难攻打的。85岁的村民刘祥光说,民国十八年,土匪猖獗。为了躲土匪,5岁的他就跟着父亲从灌阳躲到焦山来。见这儿形势如铁桶一般,很是安全,父亲便架了锅灶熬桐油染土布,一家人从此定居下来。
古朴实用的街巷屋舍
据1992年版的《恭城县志》说:观音乡焦山村俸荣迁墓碑记载,该屯瑶族人民是从千家洞经湖南源口镇过恭城三江乡的伸家洞,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来到焦山的,迄今600多年。
狮塘村77岁的孟秀娥老人说,狮塘、焦山和邻近的水滨村从前叫上五排瑶村,共有1500余户,5000余人口。焦山屯150余户,600余人口,从明朝初年至今已有30多代人了。
数百年来,居住在焦山的瑶胞们不断经营着自己的山寨,使之保存着几近完好的古雅风貌。整个山寨背靠南边的青山,房屋多坐南朝北。走进一里多长转弯抹角的村巷,一米多宽的村道两边是一色的青瓦木楼。因受地形限制,住宅多为双大门的两合院:两排住房中间夹着一个天井。高大的风火墙上开着方形砖窗,窗上有彩色浮雕。有的人家中堂和天井前面有一板七八米高对称的双牌楼墙,屋门开在东西两边,双牌楼墙既挡住了北风,又遮掩了中堂,便于防盗。天井前的墙上或有彩色图画与对联、榜书,墙脊角上有展翅欲飞的禽鸟浮雕。较之汉族人家的住宅大门前的“照壁”,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显得有文采。街巷上可见木楼屋檐下斜伸出弯曲的挑梁,远望如悬挂着一尾大鲤鱼,近观是龙头鱼身,挑梁的形状和浮雕图案与村头凉亭完全一致,只是木楼的挑梁更大些,也更见气势。从风格上看来,它们应是出于同一时期的一批工匠之手。
恭城瑶族自治县文管所工作人员林斌说,这些建筑融合了瑶族、汉族甚至西欧的风格,多是乾隆中后期至光绪年间的。山寨建于明代早期,从前已作过文物普查。像这样保留较好的古村落,随着近年来汹涌的社会经济大潮的冲击,已极少见了。
而今这些古宅多已换了主人。我询问了好几家老屋的山民,都说是解放初期土改时分的房子,原来的主人过湖南或其它地方去了。
旧宅依然在,故人无处寻。焦山瑶族山民古建筑之谜,还有待专家的探究和考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