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火星娃崽 于 2012-4-18 13:55 编辑
今天看到腾讯的一个专题,感慨良久,不管这段历史是真是假,毕竟8年抗战国军付出了300多W的伤亡代价。我们应该理所应当的为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士而致敬!以下内容转自腾讯网,有兴趣了解的人可以进入腾讯专题仔细看看http://view.news.qq.com/zt2012/babailengwa/index.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在微博搜索里键入“八百冷娃”四个字,可以看到这样一则故事被大量转发:“比狼牙山五壮士悲壮百倍!很少人知道。日军进攻中条山国军31军以阵亡27000人代价,把十万日军阻隔在西北之外,改变整个战局。八百衣衫褴褛十六七岁的军人,被日军逼到悬崖边,弹尽粮绝。八百名‘秦军’,面朝陕西,跪天,再跪爹娘,唱着秦腔宁死不降,跳进滚滚黄河。”
故事的背景,是1939年中条山会战中最惨烈的“六·六战役”。微博的内容,其实来自纸媒的报道。譬如华商报2006年12月1日刊载的文章《浴血中条山 八百壮士舍身跳黄河》。这则故事,是真的吗?
“八百冷娃”的说法,源自长篇纪实文学《立马中条》“八百冷娃”的故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起来的?目前所见资料,至少可以追溯到2004年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一篇文章《一段几乎湮没的史实:中条山八百壮士血祭黄河》。
陈忠实写文章感叹“八百冷娃”是“一段几乎湮没的史实”陈忠实这篇文章写于2004年9月4日,微博流传的内容与这篇文章的描述基本一致:
“177师有一千多名士兵被两倍于己的鬼子包围,经过拼杀后死亡200人,余下的800人被逼到黄河岸边的悬崖上,三面都是绝壁。这800士兵在短暂的一瞬里从悬崖上跳了下去。下面是被称作母亲的黄河。黄河以母亲的慈爱襟怀包裹了这800个殊死搏斗后不齿投降的关中‘冷娃’。他们都是16至18岁的孩子。他们从关中(也有少数山西河南)乡村投到孙蔚如麾下来,不是为了吃粮饱肚,而是为着打日本鬼子走进中条山的。他们没有一个人活下来。他们800人集体投河的那一幕,被山里的村民看见了。活着的这个村民尤其清晰地记得最后一名士兵跳河的情景:悬崖上只剩下最后一个关中籍中国士兵,这是一位旗手。他的双手紧紧攥着他的部队的军旗。那是他和他的父亲和村民们崇拜着的杨虎城创建孙蔚如统率着的西北军的军旗。军旗已经被枪弹撕裂被硝烟熏染,他仍然双手高擎着。他在跳河前吼唱了几句秦腔。那位活着的当地村民还记得其中两句戏词,是《金沙滩》杨继业的两句——两狼山——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啊……”
媒体跟进:实地采访后所得到的结论各不相同
肯定:《新西部》杂志采访到一位“亲历老兵”,认为“八百冷娃”是真的
存疑: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栏目组实地采访后,称“没能还原那悲壮的一幕”
否定:《南都周刊》刊文称“八百壮士集体投河”是艺术创作,并不是信史
文献考据:国军战士“六六战役”中投黄河实有其事1941年的中共统战文件提到:国军“一千余官兵死伤了,百多跳黄河淹死了”1986年,亲历者回忆:“大部分经过肉搏后跳入黄河,壮烈殉职官兵计一千五百余人”1991年,国军老兵回忆:“许多军职人员和战士……面对滔滔洪流,毅然跳河”
综合上述资料,可以得出一个虽然保守但比较客观的结论: 1、在纪实文学《立马中条》一书之前,“八百冷娃”的说法,乃至“800”这个数字,均不见于任何文献记载。 2、《立马中条》的作者之一张君祥说“800人”是血战黄河之后从河里捞起的国军战士的尸体总数,这个说法与凤凰卫视对中条山抗战老兵胥继武的采访是暗合的。胥老先生说:“千人都有,不要说八百几百了,男的,女的都有,尸体都腐烂了,因为在那漂了好几天了,它那是个漩涡,水就在那儿旋,那尸体也就跟着那水,就在那儿漩”——可见当时捞起的烈士尸体,很多是从上游漂下,滞留在该处漩涡之中的。“八百冷娃”,并不全是从漩涡上方的悬崖上跳下来的,甚至可能大部分都不是从上方悬崖跳下来的。 3、文献资料可以证明,“六六战役”国军战士投黄河确有其事;但无论是媒体的调查,还是文献的搜索,都无法证明“八百冷娃集体投河”这一具体事件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