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247|回复: 48

[茶城人文] 恭城传统生活习俗《转》

  [复制链接]
010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1-10-8 00: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 电信
本帖最后由 翠峰紫阳 于 2011-10-8 21:05 编辑

恭城传统生活习俗《转》103 / 作者:翠峰紫阳 / 帖子ID:1244

传统 婚俗
婚姻制度 实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士绅富豪有纳妾现象,解放后废止。妻故,男可续弦再娶,称“鹊桥再渡”;夫亡,倡守节,亦有“转篮”情况,即经允可,以弟(兄)为夫;次为“招夫养子”,即女在男家,招郎为婿。在瑶区,寡妇可再嫁,但婚礼简单,聘金由家翁收受。在观音瑶乡,寡妇出亲,仅一人接引,清晨攀墙出门,等至天黑,再从男家后门进亲。
婚姻形式 主要为娶亲婚,俗称“讨亲”或“讨老婆”;次为入赘婚,男方俗称“上门”,女方俗称“招郎”。在三江伸家瑶另有介于二者之间的三种形式:一称明招暗讨,即男士被女方招郎,但在暗里属娶亲,男方入赘后,不随女姓,在女方若干年养老送终后,可携妻小重归本家。二称明讨暗招,即男方明里是娶亲婚,暗里要履行入赘婚义务。三称两边走,即是男女结合又不落户籍,各居本家。两方走往,兼顾生产生活,赡老抚小。该俗虽为数不多,但至老死互不从属者仍有其例。
联姻过程 解放前,民间喜唱山歌,以歌传情或以歌为媒者不乏其例。男女双方有恋爱自由而无婚姻自主,多倡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婚姻过程以男方而言主要经历几个程序:
一为请媒提亲,俗亲“开媒”,过去媒人多受歧视轻贱,少有专从其业者,多为请亲戚朋友为媒。提亲讲究门当户对,俗语“鸡不进鸭笼,穷不提富亲”,以划其道。媒人从说亲开始至完婚谢媒,才算完成媒事。解放后,提倡自由婚姻,媒人改称为介绍人,在公职人员中,婚姻自主,但于农村依然离不开介绍人。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中介联姻逐步减少。现农村青年恋爱成功后,需告知父母,征得同意,然后订期举行婚礼。男方多数要找一个说客,作为临时媒人,代表男方到女家商谈联姻事宜。
二为合契(庚),俗称“合八字”。媒人从女方要来记有其出生年月日时的生辰契纸,然后请“八字先生”将男女双方生辰进行推算,若命相合即成,命相克相则退。若不请先生,则用神裁,即把男女双方生辰契纸押放在香火坛上三至五天,以家中不出事故为“合”,若家中出现了口角事非、或者禽畜死亡等情况,则认为“八字相冲”,媒人只好退庚,另找相宜者。解放后,此俗已革,但女方至男家亮相时的全家吉祥,仍为父母允可的要素之一。
三为订亲,俗称“符准口”男方请媒人和堂亲为代表,备办一定的礼物和钱币到女家,把和亲之事认定下来。此后姑娘从名分上已成男家之媳,不能另爱另嫁,否则受罚。若夫君在成婚前夭亡,经征得同意,退还订金,可另行婚嫁。亦有富豪家庭,仍将女方娶回,与鸡拜堂“成亲”。该女寡守终生,成为贞节烈妇。若女方夭亡,男方续娶,仍认其亲,相互交往。今无论夫亡妻故,男娶女嫁,但仍视如其亲,少有背道。
四为订期,俗称“送日书”。男方派出媒人和代表,备办数桌酒席,又到女方家中,女方则请舅爷和宗族亲眷赴宴,席中女方舅爷打开日书诵读,明确迎娶时间。送日书时间至少提前半月,否则于礼不受。当天,双方须商定聘金和礼物数量,如聘金1000元、米酒100斤、猪肉200斤等,其数额依时风和家庭经济而订。礼金轻重厚薄,女方皆有“答陪(回赠)”。解放前,富者有赠山场、田、地、耕牛之类的现象,如姑婆山、姑婆田的地名,仍存于民间。所赠之物,皆为姑娘私有财产,男方叔伯兄弟分家,不能分割。解放后,土地归公,无地可赠;且婚礼简办,聘礼和回赠皆从简。1980年代,兴自行车、衣车、收音机、手表等,1990年代改为摩托车、手拖、电视等,随生活条件的改善,至2000年以后还出现了送轿车,送新房等现象。新娘所需衣服,双方亦商订购置多少。所尚者解放前讲士林布,解放后也时兴了一段时间。1960年代尚灯蕊绒,1970年代尚的确良,1990年代尚的确卡,2000年以后,仍讲时兴,但件套不论,已不愿多购多存。送日书之后,男女双方开始送请柬,亲戚朋友逐一送达。瑶山地区不写请柬者,则由其父(母)亲自登门,报请客人。
五为迎娶宴宾,时间定格三天,预日送礼,男方将礼金(多提前送)酒肉等类备齐,依数送到女家。男女双方设宴,待媒待舅。正日迎娶,大多数村庄都需新郎接亲,少数不然。解放前,一般家庭备一乘轿子接新娘,富有者则备二、三乘,请媒人和大客坐轿壮行,还请乐队迎亲。无轿的家族或村庄,则需向外村它族租借,还需预订,以防碰日,租借不上。西岭乡新合过山瑶女方提前一天办酒,正日清早打火把出亲。汉、壮族区域,出亲较晚,多在黄昏时分才能到达男方家中拜堂成亲。次日回门谢客。回门,即新郎新娘双双回外家省亲,拜见父母亲眷。一般新郎前往迎亲的,则不用次日回门,但礼担在接亲时预办并说明,以后则由新娘“回十朝”。谢客即谢媒谢舅款大客,一般于中午设宴,下午送客。媒人会得到一定的谢金,多寡随主家而订,不能讨价还价。谢礼为一个封包、一壶酒、一只鸡(鸭),一块肉、一团糕耙。回赠舅爷和大客的也需一定的礼物。观音平川瑶娶亲酒一般为六天,第一天款媒待舅,第二天送礼,第三天正日迎亲,第四天会亲(宴请女方主要亲眷),第五天送亲(把酒席办到女家,再次款待),第六天认亲(新娘新郎到舅爷家中),解放以后逐渐缩减为三天,即过礼、迎亲和送亲。此后以新娘回三朝替代“会亲”,以新春拜年替代“认亲”。三江伸家瑶在1982年以后,逐渐不办结婚酒席,而在生育第一个小孩“煮汤”时再请客款宾。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5 金钱 +20 贡献 +7 收起 理由
avatar 晴晴 + 5 + 10 + 5
avatar admin + 10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00: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 电信
本帖最后由 翠峰紫阳 于 2011-10-8 13:40 编辑

婚姻礼仪
料节
自订亲之后,对双方父母的称谓则改为养父母,也有面称伯(娘)叔(婶)的,结婚前,忌面称爸妈。男方在五月端午节、八月中秋节前往女方“料节”,春节要拜年。若三节中断则预示退婚,女方有选夫再嫁之理。
馈赠 一般家庭娶亲经费往往不足,必须求借于亲戚好友。订亲以后,男方根据预算,开始向亲朋预订,直到够数为止。当接到请柬后、预约户即将钱币、猪肉、米酒之类的东西送来。名为馈赠,实为无息借贷,若干年以后、主家在对方办酒时需如数奉还。
陪楼唱歌 在恭城瑶、壮、汉民族中,新娘家都有哭嫁或举行歌会的习俗,但其称谓、程序、形式却各不相同,壮族称“陪楼歌”,在出嫁前两日,新娘约伴在堂屋楼上摆下歌台。邻村男歌手闻讯,三五成群,组队前来。临村开唱,直至新娘门前。歌队多者十个,少者几个。每个歌队一般由歌师1人,歌手2人组成。各队竞唱一段时间后,新娘队才择其中意者答唱。被选中的歌队即可陪楼唱至天明。第二天晚上,各队再来,结果只能选择一队唱通宵。此俗延至1990年代末期,因歌手不继,方告暂停。汉族称“哭嫁歌”,由新娘在出嫁前两日邀同姑娘姐妹,在闺房中一边做衣做鞋,一边哭唱。其内容有哭祖宗、哭父母、哭兄弟姐妹等,但最精彩的是“骂媒”。在待媒待舅时骂得媒人哭笑不得,满堂嘉宾捧腹大笑。平地瑶称“坐楼歌”,即新娘在楼上坐团箕哭唱。其内容与汉族大同小异。新娘出亲经过村庄,皆有妇人拦轿敬茶,听新娘哭嫁。若遇撞轿,新娘互相以哭为礼,相赠礼物,嗣后有条件,再拜认仔妹。梅山瑶则称“新娘歌”,有两种形式,一为男子陪唱,其内容有竹叶歌(引歌)石榴歌、盘歌、祖歌等,尤以盘歌内容庞大,上自天文地理,下自生产生活,无所不“盘”,无所不唱。二为哭嫁,形同汉族。在梅山瑶聚居的澄江源,如今仍有唱新娘歌的事例。
出亲 新娘离户上轿谓之“出亲”。 一般情况为瑶族出早亲,汉壮族出晚亲。壮族区域在出亲前,男方需备办酒礼三牲供奉女方香火,谓为“烧催亲纸”,然后陆续放鞭炮催亲。新娘临行,厨师备办数菜一饭,置于香火几案之上,让新娘吃“衣食饭”,新娘像征性地每碗“吃”一点,然后吐出来让弟妹们用衣兜盛接。礼毕出门上轿(路),汉族中一般由大哥在中堂背妹出门入轿。“××村人嫁老妹”的典故,反映了壮族的这一风俗。西岭乡新合村瑶族,从未坐轿,由舅爷背外甥上路。1956年以后,各地皆改坐桥为步行,1970年代改为坐自行车接新娘,1980年代改用拖拉机,2000年以后改用柳微车或轿车。在农村,背新娘风俗不变。
迎亲 男方派出迎亲队到女方,分男女两支,男的主接大客,女的主接新娘。女方亦相应派出男女两支送亲队伍。在壮汉族中,以亲哥或亲族中的能人为大宾,俗称“大客”,主领送亲队的相关事宜。另一人为“送油客”,主送一壶茶油和掌管箱柜钥匙,其它陪送三五人不论。女队以“三朝妈”和伴姑为主,其它为姐妹或表姐妹,人数不等。“三朝妈”为子女双全、聪明贤慧的中年妇女,负责培训照顾新娘接待客人,次日下厨挑水、做饭等,并同床而寝,教以为妇之道。民国以后,三朝妈另宿他处,相关事务不变,伴姑除为新娘挡伞之外余为三朝妈助手。男方娶亲布置除张灯结彩以外,最为特殊的是大门头挂米筛(意为隔四眼),筛中吊镜子(照妖)、剪刀(解煞)和生葱(聪明)。行进自古为新娘在前,大客殿后。待到男方村头,放鞭炮传讯,男家则迅速组织队伍迎亲。首先是(男方)伴姑换伞接新娘,伴妈扶新娘下轿(车),大门前司仪高诵彩词,杀鸡(意驱邪)并抛向轿顶,俗称“杀轿鸡”。新合瑶人无轿,则绕新娘沥血一圈。新娘在鞭炮烟雾中,由伴妈参扶步入中堂。迎接女队的则一边敬茶、一边递红包,然后引入室内休息,迎接大客的,拱手致意,烟茶敬献,而后引入另室叙话或洗嗽沐浴。新合瑶送亲人数较众,男队由大伯爷(代亲家)叔爷、舅爷、姑爷、同年爷等12人组成,俗称“12个大客”。女队相应由大伯娘(顶亲家娘)、婶娘、舅娘、姨娘组成,人数6~10人不等。迎接则以媒公为领队,伯(娘)、叔(婶)对号接待,每人先送几片旱烟叶,再列队躬身抱拳,唱诺致意,而后引入中堂。
拜堂 一为拜香火(祖先)。新娘进亲,必须跨火炉(或灯),意为避邪解煞,还要跨门坎,若踩门坎,意为不吉。有的地方在新娘跨门时,新郎手举戒尺虚扬三次,表示能管住娘子,好合百年。男方家人在新娘进亲时,忌讳照面,以免日后发生口角。有的家婆则避于楼上,在新娘进堂时,张开双脚让新娘由胯下经过,意为婆媳亲密,全家和睦。但此事甚密,家婆终生守口如瓶。新郎新娘拜堂有司仪主持,一般为一拜天地(面对大门),二拜高堂(香火),三为夫妻对拜,而后将新娘扶入洞房,梅山瑶则有2位司仪,高诵对口彩词,司拜堂之礼。新合瑶人,新郎避见,只由新娘一人拜香火。二为拜高堂。入夜酒宴结束后,有的地方则请出父母,舅爷、姨爷、叔伯长辈等亲眷至堂屋,父母坐正中,其它人员依男左女右分坐两旁。请出新娘,参拜父母及所有在堂亲人,并抬茶献果,一一招待,受参拜者,都备有红包馈赠新人。
款宾 结婚喜宴,来者为宾,都受到主人热情招待。桌面茶肴一般以十碗定数,称为“吃十碗”。唯第一碗与第六碗略有讲究,第一碗为白切鸡,常称头牲,先上后吃。第六碗为鱼,表年岁丰足,年年有余。栗木平地瑶第一碗菜为米散肉,第六碗为扣内,西岭乡新合瑶第六碗菜为“大肠氽汤”,称为“祖宗菜”。知事者一见第六道菜上席,即停筷休息,等候新郎(娘)或主人前来敬酒。有的地方在敬酒前,由司仪高声朗诵几段贺词,增添喜气。款待大客,礼仪尤重。凡具乐队者,皆吹奏乐曲迎请大客入席。以往摆酒均用八仙桌,以横向为上位。堂屋一般摆四桌,以靠香火左边第一张为尊,右面第一张为贵。每席又以横向靠墙一面为尊,对面为贵,此两方为客人之位,左右四人为陪,各待一客。有的地方还设“开席酒”,即大客对面不设座位。1990年代以后逐步改设10个座位的园桌,但仍以左边为尊。城镇居民逐渐到饭店包席设宴,此时又以包厢招待贵客,一般客人在大厅入席。座席甫定,由司仪高诵贺词,然后举杯用膳。至第六道菜时,主陪者又起立,专向大客以诗句致欢迎词,大客往往依理相答。席间每次举杯皆有三请,而后略饮。吃过几道菜以后,大客退席。深夜,主家再备十碗,请大客吃宵夜。今尚此俗者,唯梅山瑶聚居村,平原地区皆已随流简礼。
闹洞房 恭城各处都有,但方式不同,在汉族中于洞房花烛夜,男女集结,以各种方式,取乐新人,子夜方散。1964年破四旧以后,曾停止过20多年,1990年代以后,闹洞房又悄然兴起,出现以罚新郎取乐现象。新婚之夜,过山瑶多以歌为乐,男女对阵,分堂竞歌,直至黎明方息。在伸家瑶上垌,则以唱诗作联为乐。寅夜,新郎被挡在洞房外,要由伴姑出题,新郎作答,为时长短不一,新郎被考合格才能进入洞房歇息。在澄江源一带的梅山瑶中,则请歌师数人唱贺郎歌。西岭乡新合瑶不闹洞房,却有隆重热烈的“开茶”仪式,女方在预日男方于正日下午2时左右举行开茶。女方请四位舅爷或姨爷,男方则请双方各2个舅爷,1个媒公,另加端酒茶的侍者共6人进行。香火前横排2张八仙桌,舅爷分作两行相对而立,唱诺行三鞠躬之礼,每鞠躬一次即相互敬酒。三巡之后互换位置,再行礼敬酒。大舅打开以红纸包封的谷雨茶,面向香火,向祖宗神灵通禀某男婚娶之事,祈祷庇佑。然后面向大门,高声诵唱开茶辞。唱毕将开包的茶叶抛撒。舅爷再行一次礼,即告结束。
入赘婚以女方操办为主,请客不多,酒席简办。男方摆酒二、三桌请舅爷和叔伯兄弟聚一餐,让大家知晓已往某处某户上门即可。次日清晨,在三五人的护送下,背上一张新棉被,即往女家入户。平原区汉壮大族,其族规忌招郎入赘,允接侄为嗣,承其宗祧。平地瑶以女招郎,则择远房男子为婿,以防异姓杂其血统。势江源冯姓始祖湖海公明末流落瑶山,被黄姓招纳为婿。清初从广东罗昌县外迁,于清乾嘉年间陆续进入恭城势江源,衍18代,分4支24房。分布三江乡和莲花镇的7个行政村10多个自然屯。据2005年7月调查统计,从第6代到第9代,女子在家招郎计74例。在现有530人110对夫妇中,入赘婚34例占32%。入赘婚多男从女姓。西岭乡新合村分四源十三屯,除芹菜瑶汉壮杂居多姓以外,其余村屯皆无异姓。解放初期全村110户560人,80%都属入赘婚而繁衍。新合村黄腊界屯赵明有原在阳朔县龙尾瑶河背屯上门,1964年回原村前补办了24桌酒席,李氏家族方同意其返籍复姓。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1-10-8 12:2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中移铁通
{:soso_e163:}现在没得那讲究了的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12: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南宁市 电信
风娴雅 发表于 2011-10-8 12:24 恭城传统生活习俗《转》648 / 作者:翠峰紫阳 / 帖子ID:1244
现在没得那讲究了的

时代不同了,好多风俗见都见不到了,
不过这些还真是恭城各地方特有的风俗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13: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南宁市 电信
二、丧 葬
县内瑶壮汉各民族均以木棺装尸,实行土葬。丧葬过程大致为取水沐浴、更衣入柩、报丧举哀、超度祭奠,抬棺出葬、服孝除灵等,丧俗细节各不相同。
取水
俗称买水,老人落气(停止呼吸)后,孝子提桶到井(河)边,焚香三柱,化纸五叠,嚎哭数声,意为通禀水神,即可取水回家。锅中放入几片柑(柚)叶,将水烧热,为死者沐浴更衣。
入柩
将死者卷席抬至堂屋,按男左女右、头(朝)外脚里的规定置于地下,俗称“打地气”。抬来棺材,重新油漆一遍。棺底铺灶灰,按死者年龄数,打上杯印,上盖纸钱,并按头、臂、手、脚位置放七枚铜钱,然后移尸入棺。若棺长于身,则用砖(或布)撑垫,按男垫脚女垫地旧规,称“顶天立地”。尸身两旁填上棉布,以使稳当。有的地方每个子孙都要放一点棉布进棺,叫子孙布。有的则在按死者年龄,系如数麻线。死者手心要放一点饭,俗称“死人抓饭”。要将老人脱落的牙齿放于口中,若有缺失,则以玉米代之。还放一枚银毫入嘴,以使进入地府不说子孙怪话。如果属痨病(传染病)而死,要用煎过的鸡蛋封口,也有的用钱纸。棺材半掩,待舅父赶来,验明正身,没有异议后才能下钉封棺。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13: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南宁市 电信
设灵
棺材按脚外头里的顺序放于木凳之上,前设供案,上供一碗米,一只熟鸡,有的家贫无鸡,则以鸡蛋代替,米上还插一双筷子。案上放灵牌,正中写“某考(妣)之灵位”,左右写生卒时间。灵位设定灵前要香烟不断,棺下明灯不灭,香断灯灭则有断子绝孙之忌。
择日选地
人死之后,马上请先生根据死者生卒时间,推算出适合安葬的时日,以便定期报客。然后是选葬地,勘舆先生临山踏勘,选定墓址。墓坑深度不少于三尺,若遇石头影响挖掘,则另选一地。因墓地座落取向,关乎子孙荣华富贵,故较为慎重。解放前,有的富豪之家,请风水先生入家供养数年,寻找龙脉宝地,一旦选中,则堆土封墓,俗称“阴基”。有的老人生前,自选墓穴,封基为号,亡后即葬于斯。无山场土地的人群,须向地主购买,立契为据。有的亡者,还执有“冥府阴契”。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13: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南宁市 电信
报丧
老人落气,孝子须及时做的一件事,就是向族宗主事叔伯兄弟报信,每到一家,须下跪叩请,俗称报家门。众人齐集商议治丧事宜。报丧一般为与孝家互有走往的舅爷姨爷血表、姨表之类的亲戚,以及交往情笃的朋友,称为“报客”。须分路线开出名单,然后分数处报丧。有文化的家庭,在白纸封包上写明某人故于何时,何日举葬登山。没文字能力的报口讯也可。2000年以后,随着农村固定电话的普及,手机的普遍使用,报丧除主要亲戚须当面通知外,一般都采用电话报信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13: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南宁市 电信
悼孝
报客按预定时间,赶往丧家,称为“奔丧”。被报之客,除非特殊情况,是不能缺席的,否则被认为对死者不尊,对生人不敬,以后就要断“吊箩”(往来)了。女婿是主要报客,须具三牲奠礼、挽联、寿被及时前往,在岳父母60岁寿旦时,女婿须购从头到脚全身穿戴之物,称为“寿衣”,用以死后“装身”。女婿要请丧乐队(鼓吹)前往吹奏哀乐,富有者还请舞狮队或舞龙队。其它报客须购6尺以上的一块布料,书写挽词(联)称为“挽联”。有的一人一块,有的几人联合购置。提雄鸡一只或鲤鱼、猪肉,另具奠仪(钱币),前往悼孝。对于左村右邻的传信,有的张贴卜告,传谕众人,有的则鸣锣报信。俗语“人死饭门开、不请自家来”,即是对悼孝事象的真实写照,村人悼孝一般要打米2斤,赠奠仪几毛,另具香纸腊烛。1990年代以后,因粮食的富足,不再打米,奠仪也不断增大。挽联亦改购实用的毛毯或尼龙被,一般亲朋则以币代物。以往挽联须逐一以竹竿撑挂,以后随悼礼的变化而用竹蒿悬挂。凡悼孝者,在登记奠仪、悼礼之后,须至灵前焚香三柱(九枝),化纸五叠(每叠三片),然后行叩拜之礼。凡悼客来临,孝子须下跪;祭悼时,孝子须陪跪。凡来奔孝之妇,须行哭孝之礼,以示贤良,孝家之妇,哀哭答谢。善哭者,历数亡人之功德,诀别之凄切,引起哄堂哀嚎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13: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南宁市 电信
做道场
县内各族、自古流传人有三魂六魄之说,人死后只是魂不附体,须请法师做道场,将其送往阴间地府或极乐世界。民国时期,一般人家对五十岁以上而又在家死亡的老人,都要打道场,贫者做一天一夜、富者做三五天不等。道师按其教派,各施其法。一般程序为呈报疏文,奉请功曹(使者),各教祖师、传法传教尊师传功助法,再请三界神祗施法。献祭款神、念诵经文、舞蹈娱神,安灵送魂等。汉壮族道教称为“打斋”要引死者之魂上刀山过火海越险关,进入阴曹地府安乐世界。瑶族做道场送亡灵分为两等,未入教或意外亡故者送往桃园垌,在另一世界享受美好生活;挂灯入教的送往梅山十洞成仙。观音平川瑶师公亡故做道场,要挂梅山图,吹芦笙挞长鼓、将其亡灵送往梅山十洞。栗木平地瑶有信奉佛教的,则请龙潭寺和尚念经超度,将亡灵送往极乐世界。在外死亡者,不许进堂屋停枢,且实行就日简葬。若干年后,择日补做道场,再行超度。1952年以后,农村逐渐破除迷信,不再做道场打斋,至1990年代,在汉壮族中道教失传,后继无人。至2000年代,在过山瑶中也仅存四五个能行职施教的师公。在梅山瑶中若不打道场则请师唱“孝歌”一晚或三晚,都有固定的程序,固定的唱本。今于西岭澄江源一带,尚存数名哭孝歌师。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13: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南宁市 电信
设祭
民国时期,亦废封建除迷信,推行文祭。大姓人家设三祭,即堂祭(本家主祭)、祠祭(宗族祭)、路祭(朋友祭)。小姓民户则仅用堂祭,设主祭,唱祭、领祭人等。其程序为进香烛、献果饼、奉三牲,诵祭文等,因程序繁复,多数村落不谐章法,采之不多。1995年以后,湖南某县高某,落户恭城,其谙设祭旧章,渐有请其为司祭者。平安乡一带聚居村落,亦有行堂祭、路祭之举。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13: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南宁市 电信
出殡 祭奠完毕,执事者手托米碗,将白米撒向棺材,并“呜呼”起号,众人即扶棺出堂,至门前旷坪扎杠。众孝子披麻戴孝、拥柩而出。恭城地方无孝服、举丧皆以白布包头。孝子为亡者子媳女儿、女婿以及侄儿(媳)女(婿)。若有孙子,则系红纱。所有报客,都头缠白布,一般人员只佩黑纱,以示内外亲疏之别。主孝子手捧灵位或遗像在前,皆有扶孝人伴侍左右,有的族支(如江西、广东人)还为主孝子挡伞。余者依次排跪于棺前哀哭。众孝多持芦荻竹,以为孝杖。唯福建人不用芦荻竹,以亡者性别,男用桐枝、女用荆竹。扎杠抬丧的有八人抬,十六人抬,三十六人抬之分。旧以功名、寿龄而设,一般采用八抬式。扎扛时有的地方要带孝子绕棺三周,以示告别。待扎杠完备,执事者大喊一声“呜呼”,众人抬棺起步,有拦丧习惯的则缓步徐行,无拦丧习惯的则快步疾行。捧灵牌遗像的孝子随队登山,其余孝子在起丧时由收杖人收集竹杖后,即起立散开。送殡顺次一执符(或提灯打火把),二挽幛,三花圈,四灵位(遗像)、五祭席(无路祭则免)、六乐队、七棺材、八来宾。棺材自起杠至墓地,中途是不能停放的,否则须“就地入土为安”,因此路途长的,须备几班人轮留互换抬丧。及至墓地,稍作休息,待时下葬。孝子须给所有登山人员行下跪礼以祈帮忙埋葬。下葬前烧落坑纸,再杀跳井鸡,而后吊棺于坑。孝子先捧泥至棺四角,众人复土掩埋。取准方向以石为墓门。若属急葬或选期不佳者,则封墓门,待次年清明扫墓时再去泥土或掩物,俗称“开墓门”。莲花九甲一带,媳妇亦登山,待下葬时各包泥土,疾奔返家,以最先置土于香火坛上示发丁发财吉兆。次日,丧家孝子及主要族亲,复置三牲酒礼,登山祭祀,覆土堆坟,俗称“复山”。若干年后,再竖碑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