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风俗: 大家都知道,除夕是农历年的最后一个晚上,又叫除夜、岁除、大年夜、年三十晚。它与正月节日紧紧相联,是传统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
除夕、除夜的“除”,在这里是“驱除不祥”的意思。除夕,就是从这些以赶除瘟疫为目的节俗中提炼出来,成为节日名称的。由于驱除活动多在夜晚进行,所以除夕夜特别重要,节俗多在晚上举行。
除夕的风俗习惯,是怎么来的?据史料记载,远在先秦时代,古人就开始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赶怪兽,以保来年平安。有一个传说在民间流传了很久。说古时候,深山密林中,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外形丑陋,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少时,这些怪兽就闯进山寨瑶村猎食东西,见人吃人,见猪吃猪,见狗吃狗,弄得百姓惶惶不得安宁。后来,人们经过观察,掌握了怪兽的活动规律,它虽然会于每年的最后一天在天黑以后、天亮之前这段时间,进村入寨吃人、吃牲畜,但它有个致命弱点,怕三样东西,怕红颜色、怕火光、怕炸响声。于是人们就在自家门上挂上涂有红颜色的木板,门口烧堆火,夜里敲敲打打,一夜不睡。这天夜里,怪兽闯进村庄,看见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砰啪”的爆炸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了。怪兽逃走了,人们欢天喜地,互相祝贺道喜,饮酒庆祝胜利。后来人们就在每年的这个晚上,点起油灯,谈天说地,整夜不睡。久而久之,除夕守岁,成了风俗,成了习惯。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驱赶怪兽的含义,虽然被慢慢淡化,守岁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和含意,不少村寨除沿袭祭祖、接神、接灶王爷等一些做法外,还盛行敲打除夕夜。比如三江一带,每当大年三十夜晚,吃过年饭以后,就把大柴蔸放进堂屋的火堂,烧一堆大火,全家老少围坐一起,在火堂边守岁(三江一带瑶家叫坐田基)。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一过半夜(午夜),家家户户便烧香燃烛,燃放鞭炮,迎接新年到来,接灶王爷归位。紧接着,为先得吉利,未等炮仗响完,女的就争着去水井(或井泉边)挑新年水,男的就用棍棒在堂屋里见凳就“乓乓”地打几下,见桌就“哚哚”地敲几声。从堂屋大厅到各个房间,都要打几下,意为打走了一切邪恶,赶走了一切灾祸,一家在新的一年里,可以精力充沛,百无禁忌,逢凶化吉,万事如意。有的还拿起锄头、刮子,在堂屋里做挖地、刮草的样子,表示来年顺风顺雨,五谷丰登。(转恭城文化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