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93|回复: 1

[原创文章] 往事(47)我与联克

[复制链接]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4-8-30 13: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西南宁市 电信
本帖最后由 可可 于 2014-8-30 23:30 编辑

可可往事(47)

————————————————————————————————————————————

我与

可可

1968至1978年间的“上山下乡”对整整一代城镇青年产生了深远影响,粉碎“四人帮”的头几年“插青回城潮”后,除少数有“后台关系”的人回到中学复读参加高考、招工、招干成为工人、干部、民警、教师之外,他们大多数人成为“待业青年”和托“关系”走访后门”得以临时安置在街道小集体工商业里打零工,被称作“失落的一代”,既是“迷惘的一代”,也是“思考的一代”。你知道他们的过去吗?你了解他们现在的生活吗?你是当事人吗?你是他们的后代或亲友吗?

当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他们这样的青春值么?他们的行为对中国有何影响?如果你对他们有所了解,如果你就是当事人,请说说吧!你还记得“插队”“回城”的一些往事吗?你与“知青点”还有后续的故事吗?

联克可能是中国最后一批下乡插队知青之一。按他的年龄推算,他大约是在1977年下半年高中毕业后去插队的。他很少提这件事,只听他说是在黄埠村插队。那时国家刚恢复“高考”才一两年,我们补习3班的生源复杂,其中有恭中、各乡镇、大队、栗木矿中学十多所中学高中应届、历届高中毕业生,也有少数是历届初中毕业;有刚高中毕业、当年高考落榜的,也有历届高中毕业的农民、“插青”、代课教师、城镇待业青年、集体个业青年职工。同学之间的年龄参差不齐,有的相差十多岁。我猜想班上一定还有其他同学也是“插青”,但除克和莫莽两人自己承认是“插青”外,没听谁说自己是“插青”,但根据有的同学的外貌和年纪,我们猜测班里至少还有五、六位同学曾是“插青”

1978年9月我接到刚刚离开不久的母校通知,说是恭中开设了三个高中复读班,原则上只招收各地当年高考落名的成绩较好的高中毕业生。我原就读的那所中学只有一个毕业班,班主任老师向“恭中”推荐了我、冬冬、国翠三人,他俩分在补“理”1班和补“理”2班,我则补3班,即补“文”班。开始时,班上的同学仅三十多 人,后来陆续增加到近六十名。这此后来的同学年龄都比我们先前来的这一批大些。

后来我们才听说,这批后来的同学都不是当年毕业被原校和原班主任推荐来的,而是通过“恭中”领导、教育局、县“革委”领导的关系,从农村的“知青点”办理“病假” 回城的“插班生”。于是我认识了克,那时他在黄埠插队,开学两个月了,他那在县革委担任领导的父母才托人帮他报名到我们班“插班”,他是以何理由长期离开 知青点不出工的就不得而知了。

班上有不少县“革委”领导干部的子弟,比如当时的县委刘书记的千金广宁、组织部陈部长之子晓华、县革委刘立业副主任之子正平、许美玉之女XX,还有一些南下老干部的子女晋东、丁丁、广宏……克那时算是我们当地的“高干子弟”,其父母都是解放前就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他妈妈是当年身挎双枪的“平恭阳解放大队”女战士,他爸爸也是地下党员,解放初期就担任了区长等职务。

克来插班时,其父是“县委办”主任、其母是相当于现在副县长的“革委”副主任。克从不与我们说家中的事,也不说自己插队的事,有些沉默寡言。一年后我们一同参加了高考,他报考了一所职业学校的摄影专业,而我则考上财经类的学校。

填完志愿后,我们就分手了,临别时他笑了笑问我:“你打算回家做什么?”“先休息几天,之后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呗!大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录取通知书就会下 来了,我一边出着工一边等消息。”我问他这段时间如何打算,他说:“我还得回黄埠知青点,我那铺盖、谷子、米、油什么东西都还在那里,一年没回克了,现在怕是生霉了。我的户口还在黄 埠,没能办到‘返城’手续,虽然现在已有不少的知青以各种理由办了‘返城’迁移,就是这次没被录取,过一两年,我可能也能被招工回城吧!”

后来我们毕业先后分配到同一单位工作,我做会计,他做了库管员兼开票员,同事四年,我调离那个单位,两年后他考上了法官,九十年代初他调到外县工作,如今 已是一名县法院的副院长。我们三十年来,一直保持来往,是旧同学+旧同事+老朋友。与他关系这么“贴”还有另一个原因,他的亲叔叔是我上初中和高中时的任 课老师和班主任。关于他插队的经历是在八十年代初我们分配到同一单位时说的,他说了许多往事,那故事令人感慨……

我能理解他,并寄予深深的同情。我与下村的知青有过较多的接触,我为他们当年受的苦难和委屈感到不平。某人的一句话断送了一亿多城镇年轻人的美好青春。这太残酷了,与古时的流放相似。正如联克说的,象他这样最后一批下乡、正好遇上了粉碎“四人帮”、国家恢复“高考”,才有机会通过这条路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但如联克一样幸运儿不多,那些回城的“插青”因没高等文凭、安置的多是一些低技术含量、低薪高危或苦力的岗位多数人后来的命运都比较艰难,在九十年代,他们在中年上有老人赡养、下有儿女要供上学的时期,大多数人遭遇“被下岗”的厄运,生活来源全断了,可想其生活有多艰难。这些人在回城以前受苦,回城之后还遭到这样不公的待遇,这种不公是谁造的?如果没有那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按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就没有那场“上山下乡”运动,也就没有他们不公平的命运。


avatar
  • TA的每日心情
    wl无聊
    2025-2-12 17:16
  • 签到天数: 128 天

    [LV.7]常住居民III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4-8-30 22: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 电信
    {:1_477:}{:1_48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applogin wechat_login1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