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013|回复: 5

银殿山“地母庵”修建史拾遗

[复制链接]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4-7-1 09: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北京市 网联光通
本帖最后由 恭城瑶学会 于 2014-7-1 09:51 编辑

       在恭城人民心中有座神圣的山峰名叫银殿山。银殿山又名南山,因山顶分两峰,亦名兼山、银殿山,该山系都庞岭花山山脉主峰,海拔1885米,是恭城瑶族自治县的最高山峰。它位于平安、三江两乡交界处,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此山傲然矗立,高耸入云,雄伟壮观,四季常聚白云,冬季常有积雪,远望如宫阙,宛若银殿,故名银殿山,有“雪飞银殿”之誉,为恭城八景之首。

       该山地形险峻,沟谷割切,渊峡比比,急湍溪流呈放射状分布。银殿之巅,孤高挺秀。它正面朝南,绝壁千丈,如人微垂双臂,正襟危坐。西北面山形陡峭,怪石嵯峨,无法攀登。唯东南面坡度较小,乍一看去,仿佛悬崖峭壁,若仔细探寻,随处皆有大小不等的石台。幽径曲折盘桓,若隐若现。石台之上,长满密不透风高仅齐胸的蒙山竹。游人登山,攀竹附石而上,需经一块长约2米、宽仅能容一人通过的石条,人谓“天桥”。桥的外侧临空万丈,眩目惊心。人由桥面俯伏而过,莫不神呆意紧犹如绷弦。迎面有一巨石,从石壁往外朝下伸出丈余,恰似一巨鹰从悬崖幽洞中探首振翅欲飞,人们叫它“鹰嘴石”。无人敢从鹰背探视。有的石崖稍可往下看,只见千年古树虬枝横斜,龙钟古松,怪状奇形。

       数历惊险,方到山顶,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感觉飘飘然,亦有求道成仙之喜悦。不远处,有一座小庙呈现眼前,占地面积约14平方米。此庙名叫是地母庵,地母为何神?就是上古神话中的西王母。此庙与半山腰的一座稍大的庵同为“地母庵”,为何一座山有两座同名称的庵,且听我细细道来。

一、第一次修建“地母庵”
此事还须从元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说起。那年的3月19日,湖南道县、江永、灌阳三县交界的千家垌瑶民,被官府逼迫逃离了可爱的家园。其中一部分经湖南源口进入三江伸家垌。当时整个伸家垌还是一片原始森林,荒无人烟,尤其是分开源、南风岭、银殿山、反背冲、大坪、九四冲、大面岭等地,更是山高林密,荆棘丛生。从千家垌逃出来的瑶民来到这里落脚栖身,休养生息,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以种五谷杂粮糊口。不料这里虽然远离官府,却毒蛇猛兽甚多,特别是野猪更是出没无常,对瑶民的生产生活危害极大,百姓的生活过得十分艰辛。瑶民为搞好生产,求得生存,保得平安,只能四出求神、问仙、卜卦。后有一仙姑娘娘说:“有地母元君要在银殿山落殿,大家要敬奉好,地母元君能保大家平安。”恰在此时,也就是约在明武宗正德年间(1495-1521)有正冲赵家的先辈(名字不详)上山采药,见正冲、反背冲方向的绝壁上有疑似“地母”二字形状的图案,又想起求神问仙时仙姑所说的话,于是赶紧找来三块大石板,在“地母”二字形状前砌成神龛状,高约60公分。当时,因没有什么供奉物品及香纸蜡烛,他只好虔诚的在“地母庵”前跪地拜上三拜,并说道:“地母元君啊,我已用石板为你粗建庵殿,让您有安身落脚之处,现虽无祭品及纸钱蜡烛供奉,但我向苍天大地保证,过天一定补上。”并祈求她保佑好这一方百姓平安无事,安居乐业。
经历一百八十多年后,到了康熙十九年(1682年)农历8月15日,由正冲瑶民赵法胜牵头对“地母庵”进行修缮,将原来的小庵扩大成三尺宽、三尺高、三尺深的石头小庵,并塑有地母像。
又过了七十多年,时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农历9月28日,以黄坪村正冲瑶民刘楚胜为首,带领大坪、九四冲等村的瑶民,再次重修银殿山“地母庵”,将原有的石头小庵扩大加高,并用石板盖面。
第三次维修是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农历3月25日,时隔75年,以黄坪村大坪屯盘祖胜为主,会同正冲、玉木湾、大面岭各屯瑶民,又一将“地母庵”用石块加厚、加大、加高至四尺多高。

二、第二次修建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农历8月14日,以黄坪村正冲屯刘金雨、刘楚胜、东卡屯伍开发为主,带领其他村屯瑶民,请来地理先生看好地方,决定将在石壁旁边的“地母庵”移至银殿山顶。并用当时称之为“红瓦泥”(其实是水泥)开浆砌石,盖面用梓木皮浸桐油作模版打底,上面用砂石水泥混凝土盖面。因财力有限,庵高也仅有1.5米左右,面积也只有几个平方。

三、第三次修建
同年,以黄坪村九四冲屯刘金雨、黄坪村正冲屯刘楚胜、大地村东卡屯伍开发、周家岭屯刘金运等瑶民为头人,为方便远道而来的香客信士进香朝拜,他们在银殿山东面半山腰白水塘面,用泥土冲墙建了又一座庵庙,人称“地母仙姑庙”,即第二座“地母庵”。这样,香客信士一般来说只要在半山腰的“地母庵”祭供上香就可以了,或留一小部分交庵堂香竹佬代为带上山顶“地母庵”进香。
延至民国十七年(1938年),以大地村老何源屯的伍芬万老前辈,带领黄坪村大坪屯何成甫、大地村分开源屯刘金贤等人,将白水塘面的“地母仙姑庙”重修。屋面改用砂石水泥混凝土盖面,底部用木板支撑,无钢筋,不久即崩塌。后只得改用木皮盖,却又因火灾烧掉了。接二连三的反复维修,这些瑶民确实表现得十分善意虔诚。

四、第四次建庵
又过了三十多年,至1971年,时值文革中期,当时倡导破“四旧”、立“四新”,只有少数人敢偷偷求神拜佛了,白水塘面的“地母庵”已十分残破。九四冲屯何成甫正准备邀人重修“地母庵”时,“地母庵”却被当时的公社(乡)干部以破除迷信为由砸毁了。何成甫得知此事,即刻带上儿子将打烂的神像一收齐藏至石岩里。至1976年,打倒“四人帮”后,何成甫才带领大坪、九四冲、正冲等地的瑶民重新冲墙建庵,重塑神像,“地母庵”才重见天日。
十年后,到了1986年农历7月26日,有黄坪村大坪屯盘志华、大地村茶坪屯李龙养二人牵头,带领部分群众到四近邻村挨家挨户凑瓦,又组织群众将瓦挑至白水塘面“地母庵”处,将原屋脊的木皮掀掉,盖上了“百家瓦”。
为了方便群众,1997年农历7月26日,以大地村茶坪屯李龙养和盘志华为主,与黄坪村正冲屯、大坪屯、双源屯部分群众商议,决定扩大“地母庵”的规。他们不辞辛苦,筹工筹劳,给“地母庵”两边配上厢房,围好围墙,最后因瓦不够,又有俸头寨俸贵荣捐款买瓦才完成。

1999年10月5日(农历),有李明新、俸贵荣、何炳胜、盘志华等人,将“地母庵”神座殿换成了钢筋水泥座殿。并贴上了瓷砖,香炉盘也用铁水浇铸。
五、第五次建庵
随着白水塘面的“地母庵”的扩建,香火益盛。使得山顶的“地母庵”就显得十分残破了,于是在2002年的农历8月15日,以黄坪村大坪屯盘志华牵头,决定将山顶处原来的“地母庵”拆除,在原址上用红砖砌墙,水泥、钢筋混凝土盖面,里外用石灰拌浆粉刷。因路途遥远,建材运送十分不便。从2002年的农历8月15日动工至2003年农历8月15日才开始动工砌墙,一直到2004年农历9月21日才基本装修完毕。历时两年零一个月,可见是多么的不容易。山顶的“地母庵”的重建,吸引了本县及相邻县市四面八方的众多香客信士慕名而来,“地母庵”的名声更响了,香火更旺了。
“地母庵”历经近千年,几经重建,得以保存。一方面它在老百姓眼里是十分神圣的;二是凡到此烧过香许过愿的人都说十分灵验,于是大家都把“地母庵”叫成“地母灵庵”了。正因为“地母庵”的存在,才使得银殿山声名远播,印证了刘禹锡先生说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里我把“地母庵”的来历及修建的过程记录下来,只是让大家铭记这段历史。

       作者:谢朝登(三江乡黄坪小学退休教师,瑶学会会员)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2 收起 理由
avatar 平安大叔 + 2

查看全部评分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4-7-1 10: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浙江省温州市 电信/IDC机房
学习了{:1_477:}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4-7-1 10: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本帖最后由 平安大叔 于 2014-7-1 10:20 编辑

银殿山“地母庵”修建史拾遗540 / 作者:平安大叔 / 帖子ID:102846

银殿山“地母庵”修建史拾遗1 / 作者:平安大叔 / 帖子ID:102846 不知为何我加4分都不许,只许加2分,混帐做法!{:1_478:}{:1_475:}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4-7-1 10: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珠海市 电信
了解啦{:1_477:}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4-7-1 15: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贺州市 电信
路过了,看过了
avatar
  • TA的每日心情
    wl无聊
    2024-11-3 21:17
  • 签到天数: 109 天

    [LV.6]常住居民II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4-7-1 15: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珠海市 电信
    {:1_477:}{:1_481:}{:1_49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applogin wechat_login1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