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恭城瑶学会 于 2014-7-1 09:55 编辑
杨溪村为西岭乡十七个村委会之一,驻地杨溪屯,距西岭乡政府2公里,距县城镇18公里,土地面积19.2平方公里。杨溪村辖双溪、杨溪、殷家、凤凰、朝川共5个自然屯,38个村民小组,700户2700人口。杨溪屯有13个小组220户870人口,除李、梁2姓3户以外,余均为王姓。2011年西岭乡政府在杨溪村举办了“千年古镇·魅力瑶乡”摄影大赛活动,所有摄影家和来宾无不为这保存完好的古村落而赞叹不止,无不为这匠心独具的建筑风格而称颂不已。为此,笔者认为,撰文介绍杨溪村与王姓,让人们初略了解它的历史与文化是为必要。
一、王姓来源 (一)来源 恭城王姓,主要分布于西岭的杨溪、河头寨、嘉会的五海塘、龙虎的石乐计四处,皆聚族而居。但其来源不同,族属相异,素无联系。据杨溪王姓《唐君族谱》记载:“一世祖唐君,原籍广东雷州海康县,于元末时迁寓于邑,其间脱落未详。”该谱由王聘之始修于道光五年(1825),距元末(1368)已457年,“脱落未详”是情有可原的。王姓是否于元末广东迁入恭城?根据杨溪《韦氏族谱公缘始祖榜照》记载:“蒙奉三司会同老民周福谦、周万三、欧用诚佩榜前赴庆远府宜山县、河池洲复招乡兵壮老,蒙赏军功,谢明亮、廖公洞、黄明显、王公段、覃公柳、罗公胜、欧公模、石公曹、都督壮老闭公定、都督壮老韦公缘等,以致招得力良壮老三百余家前来恭城县地方,镇守东、西、北三乡,剿杀残徒瑶贼,镇守三十六源。”据此记载,王姓始祖唐君可能就是壮兵十兄弟之一的王公段,是为明初征剿梁朝天、雷虎子造反,从广西河池地方被招募而来的壮兵。因此,广东雷州府疑为唐君的远籍,而不是该王姓的祖籍。
(二)家族人口 杨溪王姓自唐君为始,二世世昌、三世文升,皆单传,至四世積通生孟鸾、孟奇、孟凤,仅孟鸾生二子,取名王儒、王俊(无嗣)。六世王儒生朝相(字友竹)、朝旺(字友亮)。其族谱记载:“七世朝相弟朝旺,字友亮,分居平乐(沙子)杨梅村。”据朝相生于明嘉靖癸丑(1553),故于万历(天启)癸亥(1623)的时间推算,其弟外迁可能在明万历年间。七世朝相生王瑸(教行)、王?(化行),王?生用珪、用璋、用玉,传至十一世,无嗣而绝。八世瑸生用琼、用瑶,瑶生梦龙,龙生世泽,泽次子曰琇,琇生上贵,贵生琳、球;琳之子老年,球之子廷楚,皆夭折而失继。用琼生似龙(字飞生)、像龙(字升生),似龙生世佑(字卫仙)、世辅(字佐仙)、世弼(字佑仙);像龙生世柏(字寿仙),世龄(字鹤仙)、世祚(字配仙)、世基(字绍仙)。至此,时间进入清康熙时期(1662-1722),十一世“世”字辈共有11兄弟,王氏人丁才有所兴旺起来。按照宗法习惯,人口增多即分房族,以便祭祀。王氏一族先以七世分派为两房,后来,由于人口主要发展于用琼公后裔,所以又称“七小房”或“七仙房”。从清代起,杨溪王氏人口不断发展,至1949年约有600人。民国初期,有数户移至西岭街谋生,至今衍至25户约100人口。统计西岭、杨溪二处人口,约近1000人。
二、杨溪村名来源 (一)双溪寨 说到杨溪村名来源必须从双溪寨说起。双溪位于西岭街北面峻山水库附近,即澄江峡口下游1公里处。澄江发源于县西海洋山灵川县境内,流经今西岭乡的椅子、东面、营盘、岛坪,再出峻山,过杨溪、新安、费村、虎尾数村,进入恭城镇之西河村汇入茶江,为恭城三大河流之一。进入澄江源(旧称岛坪源)主要有二条小道,一是走“水路”沿河岸而进,左盘右转,过五次水,约走20里可到达岛坪。二是走山路,沿双溪岭,蜿蜒上行,过德良村,登狗爬界,而后进入东面村。民国20年,澄江源人打开刀板界小道以后,才沿山道而出西岭,不再走水路。因此,双溪具有澄江源出入要道之称。另外,双溪还是灌昭古道的重要驿站。古代从灌阳(明洪武25年之前属湖广)到昭州(平乐),一般沿海洋山边沿而行,经北乡上枧、马路桥、六岭,至西乡豸游、苏陂、朝川,至双溪过河,到龙岗、挖沟、八岩,而后入平乐地界。因而,南来此往的商贾和行人,一般都要在双溪“歇脚”或住宿。明清时期的双溪寨,由于地理的原因,无论从军事上还是商业上都具有历史位置。故而,约在明洪武后期,王氏先祖与其韦、谢、石、蒙、廖等异姓“弟兄”,被派往镇守“三十六源”之一的双溪寨。 双溪寨之名来源于杨溪王姓六世祖王儒的名号。据《唐君族谱》载:“六世王儒,字希贤,号双溪,明廪生,时居毛陂车田村,当道(知县)巡境而过问,即用祖号改(名)今之双溪寨”。王儒生于成化(实弘治)辛亥年(1491),卒于嘉靖癸丑(1553),享年62岁。由是,双溪寨之名大概改于嘉靖中期(1531-1540)。“毛陂车田村”之名也很有意思,用“陂”取村名的还有苏陂、土陂、里陂等村,是否属于壮音汉译之故,至今仍无法解释。“车田”,反映出当时的兵户已经在这一带用水车吸水灌田的农耕情况。“毛陂车田村”确实土俗,“当道”改名,实有其理,因该村之右有一条发源于狗爬界的小溪,而后汇入澄江,以两溪相汇而名“双溪”,既符地理,又应名号。此后,随着时光流逝,很少有人知道双溪寨还有一个“曾用名”了。
(二)杨溪村 杨溪村的名称来源除与双溪寨有相连关系,还与三段历史有联系。 1、广东瑶兵最先落居“瑶家洲”。 明朝洪武初年,因恭城发生梁朝天、雷虎子造反事件,官府除到河池、南丹招募壮(狼)兵参与镇剿以外,还到广东封川(开)县招来了一批瑶兵。事平之后,瑶兵被安置在今西河一带,不久又沿河上溯,其中一支就居住在今杨溪,屯名 “瑶家洲”,至今,新合瑶人仍记忆犹新。明景泰元年(1450),官府号召瑶民进山“把守隘口”,于是一支转迁今之新合村的瓮塘源,一支进入岛坪源,一支转居苏陂源。还有部分未动,后来才移居双溪后岭德良村一带山区,至今仍有盘、赵、邓三姓约80人口。始终未迁的还有一支邓姓,杨溪村尚存“邓家巷”,“瑶人祖(墓)”之名,证明该姓从“瑶家洲”迁走的时间不会很久。
2、“矿夫事件”以后更名“杨家洲” 据《恭城县志·军事》(1992年版)载:“明万历年间,官府派出矿监税吏到西乡澄江源铅锌矿(有民工千余人)横征暴敛,矿民深受其害。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矿民公推贲嗣魁为首领武装反抗,王家洲(今杨溪)王化行报请桂林靖江王,调派各县弓兵、堡兵及恭城民壮两千余人进山“征剿”。几经恶战,贲嗣魁战死,……”。关于这一事件的最早记述者是杨溪的王仲平先生,1950年代初其为广西文史馆研究员。据杨溪村民传说,化行公当年到双溪河中照山蛙,发现一帮工匠在山洞里秘密打造兵器,化行被俘装作哑巴,被砍去一个手指仍不说话,工匠们便放了他。后来化行到桂林靖江王府报案,并配合官兵征剿,立了军功,被敕封武略佐骑尉。官府为奖励有功人员,加强地方管理,便将岛坪源划归周、蒋二姓,虎尾一带山场划归费姓,王姓则管理狗爬界以下,今德良村一带山场。(还有周、何二姓管苏陂源)。此后周王蒋费势力增强,逐渐成为西乡的“四大家族”。 澄江源矿夫造反事件的首领是贲嗣魁,其家族受到诛连,壮人也逐渐失信于官府。此后,官府又招募了一批广东阳山人充作军户,当时被派往双溪寨的主要有杨、冯、苏等姓。可能杨姓人口稍多,便在瑶家洲立村,并改村名为“杨家洲”。
3、解放初期定名“杨溪村” 王姓移居杨家洲始于清初,其族谱载:“教行长子,十世用琼,字昌伯……。公赋性勤俭,吾族创业惟公居多,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用价买受费昌斌、费存诚土名杨家洲等处田二十三亩零,以为村庄,始由双溪迁立斯村”。 明代恭城分东、西、北三乡而治,上自豸游,下至门楼,均属西乡范围。清宣统元年(1909)将三乡划为五区,原西乡为第五区,但将苏陂以上至豸游划归第三区(嘉会)。民国23年,全县将五个区划为十二乡,第五区分为朝川、西岭二乡,朝川乡治设朝川村。沿澄江而断,下自新安,上自杨溪,直至岛坪源各村皆属其范围。1950年,西岭区(原称西朝区)设12个小乡,朝川乡仍设于朝川村。1958年撤区并乡,西岭区设四乡,始有杨溪乡,乡治设于杨溪。此后或乡或大队(村委)均立于杨溪。 王姓移居杨家洲以后,人口增多,文财兴盛,逐渐成为西乡一带的名门望族,同居一村的其它姓氏逐渐迁走,至民国时基本没有其它杂姓。王氏族人一直想将杨家洲更名为王家洲,但周邻百姓一直没有认同,直到现在,老一辈人仍称杨溪为杨家洲。那么,杨溪村名启于何时?据该村王赐祥、王顺林兄弟介绍说,大概在1952年时取的村名,是王仲平亲自取的。“杨溪”之名,具有多层含意,一承“杨”字,表示从杨家洲转变而来,二纪“溪”字,王氏是从双溪迁下来的,杨溪和双溪相距2里,田亩相连,且均在澄江岸边。 至此经顺带说明一下王氏的族属问题。1984年,经县民族调查组认定,王氏一族自我(认同)申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将王氏族属由汉族改为瑶族。杨溪王姓从明初入恭,再派驻毛陂车田村,并与壮人为伍,其族属当为壮族。自十世用琼公以后移居杨家洲,人文鼎盛,整个清代,是一个“汉化”过程,至解放初期,自定族称为汉族,亦成既定事实。明代宣德以后,从第四世積通公起,又多代娶盘、邓、周姓瑶女为妻,按照1980年代初的民族政策,改汉为瑶,也是合理合法的。
三、杨溪教育 从私塾而庠序,这是农村古代教育的基本过程。据《唐君族谱》记载,其六世祖王儒为县廪生,十一世似龙为邑庠,这一材料说明,该地在明代成化年间已开启了农村私塾教育。清顺治十七年,王姓移居杨家洲,恰逢康乾盛世,其教育得以延承和进步。据粗略统计,王姓一族在整个清代,产生过邑文庠生28人,廪生2人,增生4人;邑武庠生13人,太学生4人,举人2人,贡生10人,其中附贡生3人、恩贡生3人、岁贡生4人。军功6人,其中六品2人,八品3人,进士1人(王上选,号西川,待聘)。特别在道光以后,出仕为官者多有矫子。王聘之(嘉庆丁巳-道光丁未),字典三,号雁洲,道光乙酉(1805)选拔,乙未(1835)举人,甲辰(1844)大挑,委署柳州府融县教谕,议叙布政司经历,随军加一级。王锡之(嘉庆戊辰-同治乙丑),号画堂,廪生,道光庚子(1840)恩举人,特授四川龙安府彰明县知事,调署会理州知州。王器之(嘉庆癸酉-光绪庚寅),更名作霖,附贡,从戎保奏蓝翔,分江西省九江湖口县知事。特授南昌府义宁州分防州,兼理义宁知州,卯务前署湖口县纪大功二次,保升知州乃归。诰授奉直大夫,赈捐四品衔。王品越(道光戊子-光绪甲申),武庠,军功补拔千总,功署平乐协,富贺麦岭都司。王治清(道光丙辰-民国甲辰),号晓谭,岁贡,指光禄寺典薄,南宁隆安县训导。王大邦(同治丁卯-民国戊午),号昆山,贡生,广东试用县丞。 民国时期,杨溪王姓亦不乏忠义有为之士。王以衡(光绪丁酉-1962.8),号仲平,民国15军政训处长,天河县县长,十九路军敢死团团长,1953年任广西文史馆研究员。王以龙,1926年参加广东农运讲习所,后病故于广东,解放后追任为革命烈士。王以宣(宣统元年-民国廿六年),号君谋,黄埔军校毕业,唐智生部营长。 清道光年间,杨溪王姓在村尾建兴隆寺,不久即利用庙堂创办义学,因为办学经费充足,教师都愿到杨溪教书。民国九年(1920),转办现代学堂。民国23年,朝川乡中心校立于杨溪,称“杨家洲中心校”。1956年,设立杨溪完全小学,成为当时西岭区(乡)三大完小之一。
四、杨溪村坊 沿西(岭)朝(川)村路而上,在杨溪村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石牌坊,为同治年间所建。然后是氏宗祠,“刺史第”。“官厅”等一字排列的建筑,皆坐北向南,前面是一池鱼塘,塘岸是一排古树。塘与房之间是一条长约100米、宽8米的花街(现是水泥路),尽头是一株千年古樟,是人们休闲聊天的地方。树旁10米左右,向北进入中心巷道,也是古民居的中心部分。 杨溪王姓由清顺治移居杨家洲,当年用琼公已57岁(60岁故),按族谱记载分析立宅时其人口不足15人,大概只建二、三栋房而已。因此按其人口发展状况,其古宅的兴建主要在乾隆至光绪年间,即1736年至1875年这一期间。对于顺治时所建老宅,王氏后裔均已不知。另外其建房木料均用杉木以作门窗、瓦粱、楼梁,而对于杉树的种植在该地仅是200年的历史。 王氏古宅的建筑形式,均坐北朝南,以“三间三进”式为主。前厅三间,左右为厢房,直通天井,而后进入中厅,再到后堂,天井两侧为耳房(厨房);正厅设祖宗神龛(香火),有的设在前厅,有的设在中厅,并无定数。正厅东西两旁建偏房,作为住房或厨房、厕所、畜圈、碓房等用。前厅之前是一个大的天井,并砌有围墙,向东再开一个门楼。整个建筑形成一个“四合院”,子孙几代数十人口,容纳其间。“三进”正厅均用青砖,两山封檐,梁不外露。房顶六角均“搬爪”,突显“功名”标志。前厅或设大门,或设扇门,夜不闭户,门头各挂有不同名称的匾额,一派官家气势。各院落之间相隔2米左右,均用卵石铺设巷道。村落中心巷道左弯右拐,一色青砖瓦房,建筑风格大同小异,进入其中,如同迷宫。1970年代修建峻山水库,不少乡镇民工“大上马”时被安排在杨溪住民房。早上出工,中晚间归来,不少人经常迷路。 进入21世纪,不少人富起来以后欲建新房,因不便拆旧建新,多在村旁选址,辟地另建。故而,杨溪中心村落基本保持了古风古貌。
作者:莫纪德 2012年3月16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