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3-3 23: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联通
(图为湖南江永县的千家峒)
瑶族千家峒
瑶族人被人们称为中国的吉普赛人,他们四处跋涉,辗转千里,分布于中国西南各地乃至东南亚一带。
不论瑶人迁徙至何处,也不论不同地域的瑶人相距多么遥远,各地的瑶人却一致认为他们来自一个叫作千家峒的地方,他们是峒中一千户瑶人十二个部落的后代。他们说,当年瑶人离别家乡的时候,瑶人们把一只牛角分割成十二截,每个部落的首领各执一截,相约五百年后各部落凭此回峒中相聚,然后瑶人们才离开家乡。后来在明、清各朝,各地的瑶人为了返回那个叫作千家峒的地方,举行过多次大规模的起义,成千上万的瑶人血染沙场。在不同时期也有各地的瑶人千里跋涉,寻找他们的乌托帮千家峒。可是千家峒究竟在哪里,究竟有没有那个叫作千家峒的地方,没有人能说得清。现在各地的许多瑶族妇女都在胸前佩戴一种牛角形的胸饰,那胸饰被线条分割成十二份。
传说千家峒四面环山,山中依地势高低又分成上峒、中峒和下峒三个小平原,一条河流穿三峒而过。峒中有一千户人家,俱是当地土王与一位汉族妇女的后代。外部人若想进入千家峒,须在山外经一个极窄的山洞穿行方能进入,所以千家峒很少有外族人进入。瑶族人农耕纺织,不交税赋,生活悠然自得,那意境颇似汉族传说中的桃花源。元朝中期,瑶人因为税务问题与官府发生了冲突,官府派出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蒙古兵包围了千家峒,瑶人经激烈抵抗,牺牲了很多人,眼看失败在即,十二个部落把一只牛角分割成十二截,每个部落首领各执一截,相约五百年后回千家峒相聚,之后各个部落从不同的方向翻过大山,逃离了千家峒。从此瑶族人流落四方。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瑶族人的这个传说引起武汉大学一位学者的注意,他经过各地寻访,向瑶族师公调查研究,翻阅过许多瑶族师公的手抄本籍,甚至到海南岛和西沙群岛探寻,终于在湖南省道县与江永县交界的大山中找到了一处与传说中地形地貌基本相符的区域。
这位学者在向瑶族人做调查研究时常遇到的一个困难就是瑶人们基本上对这个传说讳莫如深不愿多谈。后来他发现是因为传说中的千家峒人以狗为图腾,他们认为他们的根源自千家峒群山中的一个山洞里,所以他们不愿向外人谈起这个话题。
学者们一旦把什么事当作学问来研究,总会非常执著的。他既然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群山中找到了这个三峒联成一片、河流从中穿越的地方,他自然不会放过,总要研究一下这里究竟是不是传说中的千家峒。
当地的瑶人认为这就是他们的发源地千家峒,但是这位学者不能根据口头的传说来认定什么,要论证和认定总得有过硬的证据。于是他在附近的山中寻访。
首先他在三峒四周山里险要之处的荒草林木中发现了古人们用石头垒成的用于防御屏障的石墙,很明显这里发生过与峒外人的战争。
其次据峒里人说,直到“文革”以前,乡里干部要来检查和布置工作,都只能从山外经一个极窄的山洞进峒。他找到了这个山洞,洞口竟也有古人们用石头垒成的墙。他打着手电淌着没膝的积水穿越了这个极狭窄的山洞,山洞的另一端出口就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ZF修建的公路旁。没有这条公路,要想进入峒中果然就只能从那个山洞穿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又在峒四周的山里发现了一个山洞,洞口外也有古代石墙隐藏在参天的枯藤林木之中,洞口且有人工凿刻的痕迹,他深入洞底,发现了一块有四条腿的狗形的巨石,四周有大量炭灰积层,很明显这里曾举行过祭祀活动。
最让他兴奋的是他在四面环山的峒中发现了古窑遗址,在大量的古瓷残片中竟有“大十二”的字样。经考古人员发掘,此窑址源于宋,在元朝中期不知什么原因突然遗弃。尤其是经考古人员发掘,共有十二座古窑遗址!
他再一次兴奋起来,古瓷残片上“大十二”的字样、传说中的千家峒十二个部落、各地瑶族妇女胸前分割成十二个部分的牛角形胸饰,终于能连结成一个结论了!
千家峒确实存在,瑶族人以狗为图腾,他们曾与元朝军队发生过流血冲突,这些都得到了证实。后来当地ZF和瑶族人在此举行了规模宏大的千家峒回归认知仪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