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o_lz](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18 16: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1]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
[2] 林广、张鸿雁:《成功与代价——中外城市化比较新论》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3] 高珮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4] 陈亚辉、刘晓萍:《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回顾展望》 [J],《管理世界》1996 年第 6 期。
[5] 顾建光:《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J],《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 年
第 3 期。
[6] 高义:《关于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探讨》 [J],《经济科学》1991 年第 2 期。
[7] 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
[8] 郑弘毅:《农村城市化研究》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9] 徐勇等:《中国农村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10] 王章辉、黄柯可:《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年版。
[11] 王思明:《中美农业发展比较研究》 [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9 年版。
[12] 吴传均:《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13] 范小玉、且淑芬:《中国劳动力转移状况与特征》 [J],《中国统计》2002 年第 7 期。
[14] 于同申:《发展经济学---新世纪经济发展的理论与策略》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5] 郑宝华:《‘发展’概念之透视》 [J],《经济科学》1995 年第 3 期。
[16] 杜闻贞:《城市经济学》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7 年版。
[17] 曾新菊:《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18] 周叔莲、金碚:《国外城乡经济关系理论比较研究》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3 年版。
[19] [美]刘易斯﹒芒福得著,倪文言.宋峻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 [M],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年版。
[20] 费孝通:《费孝通论小城镇建设》 [C],北京:群言出版社 2000 年版。
[21] 胡必亮:《灰色区域理论概述》 [J],《经济研究》1993 年第 6 期。
[22] 胡必亮:《关于城市化与小城镇问题》 [J],《唯实》2000 年第 1 期。
[23] 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24] 崔功豪:《中国城镇发展研究》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年版。
[25] 赵新平、周一星:《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以及城市化理论研究评述》 [J],《中国社会
科学》2002 年第 2 期。
[26] 费孝通:《城乡协调发展》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27] 蒋森:《珠江三角洲农村城镇化研究》 [J],《人口学刊》1996 年第 4 期。
[28] 汝信等:《城市化——苏南现代化的新实践》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29] 冯刚:《中心镇发展力研究》 [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3 年版。
[30] 沈建国:《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规律》 [J],《城市发展研究》2000 年第 1 期。
[31] 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中国国情分析研究报告》 [J],《中国农村经济》2000 年第 22 期。
[32] 陶武先:《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 [J],《中国农村经济》2004 年第 3 期。
[33] 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研究所:《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J],《中
国农村经济》2004 年第 1 期。
[34] 王旭:《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解读》 [M],长沙:岳麓书社 2003 年版。
[35] 蒋升涌、农乐政:《广西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 [J],《计划与经济探索》2002 年第12 期。
[36] 翁乾麟:《西部大开发中广西石漠化治理的构想》 [J],《广西民族研究 》2002 年第4 期。
[37] 董宪军:《生态城市论》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38] 恭城县统计局及恭城县ZF网站(http://www.gongcheng.com.cn)。
[39] 恭城县各年的ZF工作报告、县委会每届重要会议上的讲话及其它县委县ZF所备案的相
关文件资料(1994 年—2004 年)。
[40] [美]莱斯特 R 布朗著,林自新等译:《生态经济》[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3 年版。
[41] Capello, R. and Nijkamp 1996. P. Regional variations in production network
externalities. Regional Studies, 30(3) June.
[42] Conti, S. amd Malecki, E. J., 1995. 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 and its environment:
Spatial perspectives. Avebary Ashgate Publishing Ltd.
[43] Cooke, P., 1983. Theories of planning and spatial development. London:
Hutchinson.
[44] Darwent D. F., 1979. Growth pole and growth centers in regional planning:Areview.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23.
[45] Eiersch, H. 1995.,Urban 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Berlin: Springer—
Verlag.
[46] Folmer,H. and Ooaterhaven 1997.,J., Spatial inequaliti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ing Ltd.
[47] Friedmann, J., 1967. A general theory of polarized development. Los Angeless:
UCLA Press
[48] G.E.Guldin (ed.) 1997.,Farewell to Peasant China:Rural Urbaniza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Armonk:M.E.Sharpe,Inc.
[49] Grabher, G. and Stark, D., 1996. Organizing Diversity: evolutionary theory, network
analysis and postsocialism. Regional Studies, 31(5), July.
[50] Karlavist, A. and Lundavist, 1997. L., Spatial interaction theory and planning
models.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51] Newby, H., 1986. Locality and Rurality: The restructuring of rural social relations.
Regional Studies.
[52] Pcbley, Anne, Demongraphy and Evironment, Demography, Vol. 35,No. 4,
November 1998, pp.377--389
[53] Perrour, F., 1971. Note on the concept of ‘Groth poles’. In : L. Livingstone(ed).
Economic Policy for Development: Selected Reading.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Ltd,278-293.
[54] Scott,A. J., 1988. Metropolis: From the division of labor to urban form.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nia Press.
[55] Simon, J., 1977., The Economics of Population Growth. Princeton NJ, US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56] Summers, H. Lawrence, Reflections on Managing Global Integr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13, No. 2, Spring 1999.
[57] Wilson,A.G. 1981.,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systems analystical
methods.JohnWiley&Sons.Lt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