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7-25 23:4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联通
恭城天坑攀缘记
周公
乐业的天坑举世闻名,可惜山高路遥无缘登临。而近来却听说桂北也有了天坑,于是便动了游兴,驱车前往恭城西岭的挖沟村。
三伏天的时节,耐着性子等待至下午3点多,暑热的高峰过了,由村支书黄声文和小青年向耀华引路,往西南方五六里远的下莫村走。
来到一个大水塘边,前边耸立着苍黛的大小青峰。黄支书说天坑就藏在大山的背后,平地相对高度不过200余米。
然而土生土长的“向导”却记不得上山的路。我跟在他俩后面,沿着弯曲的小径在山肚子里转悠,走着走着前边便没有路了。于是就好像是几只受吓的山鸡,伸着头颈往荆棘剌蓬里乱钻。还好身着长裤,脚下虽有籐蔓的牵扯磕绊,却未有皮肉之痛。而穿短袖衬衫的双臂就遭罪了,不时被锯齿一般的草剌拉出一道道鲜红的痕印。
黑麻麻的草木包裹着我,两个老乡在身边一前一后打着忽哨:“这边不对路,走那边去瞧瞧!”
摸索了约半小时,钻出一片杂树林子便看到了一片陡峭的巉岩,小伙子耀华高兴的尖声叫:“就在前面了,加把力啊!”
呼呼吃吃地喘息着,浸湿的衬衫早拧出了水。可人像是忽然来了精神,双手扒拉开草丛就跃上了嶙峋的山石。挺直腰板抬起头来,一个巨大的“窟窿”豁然来到眼前。看上去其边缘并不整齐,半壁高半壁低。日光下,高低的两边分别呈褐黄和苍黛色,像是天然的巨幅壁画。更有趣的是,高的那半边像一只巨手用刀斧砍削过似的,千百块灰黄的条形的山石一层层齐斩斩地码放着。我脑海里一下子冒出来一样食物——“千层糕”,旧时桂林街头巷尾老头儿挑着火炉,炉子上蒸笼里蒸的圆盘状香喷喷的,一层黄糖粉一层软和的糥米糕。天下如果真有这样壁垒似的糕点,那我就是下辈子也啖不完呢。
支书捡了小石子扔下山腹中,约莫一分钟才听到叮当的回声。“哇,起码有百多米深!村人叫它大牛窿,占地面积估计有七八亩。”
太神奇了,世上哪有这么大的牛耳朵?我笑道:难道还有比它小的?是啊,附近有个比它小一点的叫小牛窿。
那我们今天就执了牛耳了!取了包里的相机来拍照,头上的蓝天白云如一块手帕飘着,眼前苍翠墨绿灰黛澄黄的石崖,在日光下变幻着色彩。黄豆大的汗珠子嘀嗒往下掉,眉毛眼睛上沾了汗水。一阵山风嗖嗖吹过,双股颤颤浑身不由得打个寒战。支书急呼:“往里边站点,小心滑倒!”
旁边有个缷缝可以下到谷底。到了下面,仰头望上去,百丈的绝壁仿佛就压在头顶上,摇摇欲坠似的,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绝壁上悬垂着石花石乳,乱石上生长着一些爬山虎和野生杜仲,夹石层中有许多珊瑚、贝壳等古生物化石。石乳上有岩水叮咚滴下来,支书说,到了雨季,有时可听到洞底地下河流水的汩汩声。
哦,今日真不虚此行。得见了天坑,虽然只是深度和宽度在一二百米米小天坑,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奇观。
这天坑只是我们挖沟一带的一景,从西岭镇过来,10来公里的路上,还有奶头山、百亩野生荷塘和二三十米高绵延数公里的青年渡槽——那是当年农业学大寨开凿的,像一道彩虹挂在天空上,极其壮观呢。黄支书和小青年向耀华自豪地说。 2012年7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