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3-5-16 15:47 |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发表于 2013-1-14 14: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县城圩 民国22年始建东菜市(太和街周渭祠门口)、南菜市(拱辰街十字路),1964年扩
建街道, 拆除该两圩场,在广东会馆北侧建新圩场,有圩亭5排共67间,2960平方米。原来
不定圩期, 天天赶圩,“文化大革命”期间,定逢十或星期天为圩期,1980年定逢5逢10为
圩期, 1985年又改逢2、5、8、10为圩期,每圩均有一两万人赶圩。商品以大米、黄糖、水
果、蔬菜、猪肉、鱼、鸡、蛋、猪花、成衣等为大宗,是全县贸易成交额最大的圩场之一。
和平圩 民国年冬,原在马鞍山村建立平安圩,因摊租过重,民国14年,张家、心田、
虎溪等村人集资在附近清凉庙之荒岭新建和平圩, 圩场长133米,宽107米,以1、4、7为圩
期, 解放后扩建和平圩场。1989年有圩亭3排共20余间,1200平方米。每圩有数千人赶圩,
买卖大米、豆类、猪肉、蔬菜等农副产品。
莲花圩 始于元末明初,圩场在老圩,原名“凉海”,后因商贾竞争,加以老圩无圩亭,
乡人集资于清同治初年,另建莲花新圩,有圩亭10排49间,分猪肉、黄糖、包谷、黄豆、箩
筐、花生、茶叶、鸡鸭、鱼、鸟、狗、猫. 牛、猪仔、果子、桐子等16个行。1962年群众又
集资改建街道,扩建新圩亭为3排37间、602平方米,后又在牛行岭建猪仔行5排10间共160平
方米。1988年国家投资76万元,另建新市场,占地面积11.5亩,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混凝
土结构, 1989年4月3日竣工开市,逢3、6、9为圩日。由于物资丰富,又与平乐县相邻,公
路交通便利,是全县最繁华的农村集市,每圩一两万人。商品以豆类、烟叶、黄糖、月柿、
槟榔芋、柑橙、猪肉、猪花、蔬菜、竹木器等农副产品为主。平日也有五六百人买卖肉类、
蔬菜。
势江圩 解放前曾以集散木材、 桐油、茶油而有“小梧州”之称。1971年修通三江林
区公路后,圩场改至势江桥头公路两旁,尚无圩亭,也无圩期,每天均有数百人买卖猪肉、
蔬菜等。
三江圩 民国36年前,瑶民要到五六十里外的莲花、钟山县的两安、红花及湖南省的源
口买卖商品, 往返不便。民国36年9月,乡人集资在犁母坪辟荒建圩,建有两排木棚简易圩
亭, 1950年冬开圩。1958年改建新圩亭1排300平方米,以1、4、7为圩期,每圩有两三千人
买卖猪肉、猪花、蔬菜、日用品及柴炭、茶叶、香菇等土特产。
黄坪圩 原以街道铺门交易日用副食品,“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被封禁。1982年后,
山区林副业生产发展,每天有两次班车由县城通往黄坪,个体商贩增多,圩场恢复,不定圩
期,每天均有数百人买卖日用百货和副食品等。
嘉会圩 原以秧家为圩,逢农历三、六、九为圩日,上市以红瓜子、花生、黄糖、黄豆、
肉类等为大宗。后因商品交换增加,而街道狭窄,遂于民国21年新建嘉会圩,两旁为铺店,
中间为圩亭,以农历二、五、八为圩日,秧家圩渐废。1971年修通恭城至江永公路,圩场改
至乡政府南侧,有圩亭5排53间、1987.5平方米,每圩有七八千人赶圩。
龙虎圩 原分上下街, 上街属湖南,下街属广西。由于地处湘桂交界处,且靠近恭城
河,水运便利,湖南大米、油类、蔬菜,恭城黄糖、红瓜子、黄豆、沙田柚在此交易,外地
工业品也在此上岸,每天有四五十艘木帆船停泊和过往。原无圩亭,沿街交易,有米行,糖
行、杂货行。民国33年日军侵入,全街被炸毁。民国35年,群众集资新建圩亭于街道中间。
1952年政府投资扩建,现有圩亭26间共1200平方米,原以农历三、六、九为圩日,1980年改
为公历1、4、7圩期。
西岭圩 古时以老圩村为圩,农历二月初二、八月初二为圩期,因隔河不便,改在双溪
寨,增二月十六日为圩期。以交易山区竹木器及副食品为主。宣统末年(1911年),西岭乡人
集资兴建西岭圩。 民国11年曾被烧毁,后又重建。解放后继续扩建,现有圩亭2排共36间、
1924平方米。逢农历一、四、七为圩日,每圩有七八千人赶圩,主要商品有红瓜子、花生、
黄糖、豆类、肉食品、蔬菜、猪花、茶叶等。民国34年曾有人在沙湾新建圩场,与西岭竞争,
因位置不佳,半途而废。
八岩瑶圩 原以农历二月二日、六月廿三日及十二月廿八日为圩期,主要:是新合一带
山区瑶民在八岩交易竹木农具、土特产品及副食品,故称“瑶圩”。“文化大革命”期间,
遭到禁止。1984年开始恢复,每逢圩期约有数百人赶圩。
栗木圩 原有十字、 中山、北极、太平四街,无圩场,沿街交易。开发锡矿后,民国
25年群众集资在巾山街新建第一菜市,灌阳大米、黄豆及本地黄糖、肉类、蔬莱在此集散。
民国28年又建新兴街,并建第二菜市。次年又在太平街建第三菜市。解放后,第三菜市改建
为供销社, 在北帝庙舞台一带改建2排40间圩亭为中心圩场,面积2705.5平方米,其他两菜
市停废。1985年恢复第一菜市为米行、猪仔行。全圩街道两旁有集体和个体商户及服务行业
230余家。原每日为圩,1980年始定3、6、9为圩期,每圩有一万余人赶圩。
马路桥圩 民国23年开发栗木锡矿后,露天买卖肉类、蔬菜。解放后曾在马路桥建圩亭,
1978年改在体育场旁边,设有简易圩棚。
六岭堡圩 因六岭堡傍恭城河, 过去栗木出口物资多在此上下船。民国36年7月兴建圩
亭,逢农历一、四、七为圩期,买卖大米、黄糖等。后因公路发展,水运阻塞,又与栗木、
嘉会两圩较近而日渐衰废。
白羊圩 原名吉祥圩,清代始有圩亭,后因和平、嘉会相继建圩,日渐衰落。1961年新
划白羊公社时虽曾恢复,但因离和平、嘉会两圩太近,物资不多,未能成圩。
詠棠圩 民国8年曾建4排圩亭于鸡婆坪,因距离县城近,且交通不便,两年后即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