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地接湘南,古属楚越交界之地。据嘉会乡秧家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分析,先秦时期已有人群在境内活动,生息繁衍。隋大业十四年(618),“置桂州,拆平乐地,建恭城县”,此时,汉民族陆续入境择居仁里,已聚集了一定人口。由于战争、灾荒、瘟疫等多种原因,各族姓人口迁徒频繁,于今境内无土著,全为客籍。据考,县内以平地瑶的周姓一族入居最早,始于唐初。汉族以齐姓为代表,为宋代迁入。壮族以莫姓为代表,于明洪武元年被官府招募为“平寇”而来。此后汉瑶壮民族逐渐成为恭城主体民族。 在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在军事上实行剿抚兼施政策,迫使臣服;在文化教育上实行“教化”政策,迫使同化。部分少数民族,为争取政治地位,跻身上流而改变本姓祖籍流源,放弃服饰语言,伪称汉族。据民国17年人口统计,全县131088人,其中瑶族14078人,占10.73%;壮族3915人,占3%,汉族113095人,占86.27%。 解放后,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对各民族进行多次民族调查和识别工作,根据群众申报、陆续恢复和更正了一些姓氏的民族成份,瑶族人口不断增加。至1990年全县总人口266720人,其中瑶族132950人,占49.85%。199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恭城县,成立恭城瑶族自治县。 2005年底,恭城总人口284356人,其中瑶族163063人,占57.34%;汉族113623人,占39.96;壮族7160人,占2.52%;苗侗回满等26个民族510人,占0.18%。 【瑶族】 恭城瑶族按信仰分类,主要为盘瑶;按语言分类,主要有操勉语的过山瑶,操汉语古方言的平地瑶和操湘方言的梅山(保庆)瑶,自唐代开始,瑶族即从湖南、广东、江西等地陆续迁入,形成无山不有瑶,无处不有瑶的局面。 平 地瑶 【周姓】计分六个支派。据栗木镇上宅村《周氏族谱》记载,其鼻祖为归仁公,至七世祖如鍉公生六子,如锡公生十八子,共二十四子,均以“弘”字为班辈起名,俗称“二十四弘”。唐初分支,其中居湖南江永9支,宁远4支,道县2支;居广西平乐1支、富川1支、灌阳1支、恭城6支。以江永为最,恭城次之。居恭城者为:弘怜(行5)居嘉会乡豸游,弘颂(行9)居莲花南坪江,弘德(行15)居平安路口,弘明(行17)居栗木上灌村,弘意(行20)居西岭寨,弘利(行16)居栗木上宅村。又据栗木上宅村东村屯周氏乾隆20年(1755)谱序载:“(如)锡以明经进士官至高州刺史,时遇(唐)太宗(627)即位,如锡以金紫光禄大夫左措骑,后言事忤旨,贬道州司马。与夫人蒋氏生弘字派者拾捌,厥后弘派贰拾肆,或归故里或徙他处,或徙昭贺道三州,皆因仕官而分南北.如我弘利公则在唐世开元(721)由春陵(宁远)徙居黄土田(上宅)御福塘”。其它5支周氏,或先或后,均于唐代由湖南徙居恭城。栗木上灌周姓,为弘明公后裔,二世祖台甫、召甫兄弟于“唐大中年间(847—859)始迁广西平乐府恭城县北乡车头石,即今车田垌村”,计传40代。 元末明初,豸游弘怜派下某公迁南坪江,生三子,长子本良居高塘、次子本清居蛟鱼口,三子本顺后裔迁平乐沙江,计传24代。清顺治年间西岭弘意派下万贤公徙南坪江,主居朗山、对面山,计传17代。观音乡水滨村周姓,属弘颁支派、明初由湖南永明入境,传24代。栗木镇泉会村上炉周姓,“(属栗木)弘利公后裔,于元朝初( 1264—1294 )移居嘉会乡唐黄村,居数代至四十三公字禄忠,于明宣德四年(1429)迁北乡澄江上源下炉村。” 田姓计分四支。据栗木镇大石桥屯《田氏族谱》记载:“吾始祖田福公原籍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人也,生于宋太宗七年(982)五月十日辰时,进士出身,任昭州刺史则掌民政,而又广统军事。不幸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殁于所,享年六十岁。卜葬地名原大立里龙田源,现平乐南岸洲鹧鸪岭作丙山壬向。”又载:“鼻祖田福公妣周氏葬于白羊村。生五子,田法太居大石桥,法兴居石头,法尼居湖南桃川,法卫居嘉会白羊,法御出家”。由此推断,田氏三兄弟于北宋庆历之后已奉母移居恭城,而长子法太迁居栗木大石桥,次子法兴迁居栗木之石头,四子法卫则留居嘉会白羊。上枧田姓始祖庆二,原籍湖广郴州,后迁江西吉安,第九世发胜公迁全州,生三子名福甜、福左、福右,迁恭城北乡上党(今上枧)村,已传25代。 【卢姓】原籍湖南郴州永兴县,始祖司马公于北宋建炎四年即金天会八年(1130)以进士出身出任恭城知县,御任后寓居北乡栗木,计传29代。 潘姓据栗木上枧村潘氏宗祠《令公碑记》:“盖闻吾始祖潘安平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红桥村人氏,迁居桂林府粤头村,所生三子仁虎、仁威、仁亮。吾祖仁威公人繁,各意移居平乐府恭城北乡”。整理其排序班辈,“仁”字至“元”字,共传25代。 【李姓】栗木高岭村田心屯李姓,祖居江西,后迁湖南郴州桥头鱼尾村,始祖永芳公于元朝至大年间(1308—1311)迁恭城北乡,立三樟村,今衍至“宁”字辈,计传27代。 【欧阳姓】据栗木大合村《欧阳氏族谱》序载:“东晋八王之乱举族奔长沙,隐姓埋名七代。隋初到江西吉安府,唐末欧阳宠到湖南春陵任检察官,落居湖南永阳(江永)。元朝至元年间(1279—1294)欧阳立诗到平乐府任经干,期满后来到恭城北乡,先居狗头源,第3代移居大合村。”第10代欧阳聪出仕为官,返籍后居中东乡北垌源。欧阳氏由“汝”字排班至“值”字,计传30代。 【盘姓】现居栗木镇马路桥村黄口(栗木锡矿)洼,始祖盘禄天,元末由湖南某县迁北乡,今传26代。 江姓其始祖思信公,于明初由湖南江华至北乡大合村欧阳氏家中为雇工,后娶妻生子并另立新村名江家。现传22代。 【王姓】龙虎乡龙岭村王姓始祖元公于明洪武四年(1371)由江南吴县入居恭城北乡,后立石乐村,计传24代。 黄姓龙虎乡龙岭村岭尾屯黄姓,尊峭山公为鼻祖。元末时,始祖黄敬五由江西吉水县迁广西恭城北乡,至今传26代。明万历年间文育公迁灌阳黄观。 【汪姓】栗木上灌村汪姓始祖盖一公于明末由江西吉安府徙恭城北乡,至上灌村为周姓打工,婚后落居永安屯,历18代。 观音平川瑶于明朝初年为“剿寇”而来,据水滨村《蒋氏族谱》记载:“蒙上司行善,仰本县责令本里故民欧用诚,周福谦招抚祖公周庆陆、俸富三下山向化圣朝”。该地计有盘唐李俸周杨蒋何等8姓,皆为明初由湖南江永江华等县迁入,至今已有630多年历史。狮塘村孟姓是为通婚需要而改姓,据李氏老人李永德介绍,第三代世文公,生八子,为避同姓通婚之嫌,以利繁殖,将长子良豪、次子良富、季子良兴改李姓孟。杨姓祖公于明末时由湖南江永入赘狮塘盘姓,初随女姓,其裔孙于民国初年复姓为杨。观音村陈姓原为盘姓,明末陈义满入赘盘家,随女而姓。传11代至“贤”字辈后,为读书求官,于清咸丰初年改姓为陈,至今传7代。观音村大坑底屯朱姓,其祖先姓盘,亦改姓为朱,后传宗、正、德、积、厚6代。观音村洼里的王姓,其根亦为盘姓。水滨村莲花屯的周姓,也是由俸姓而改。 过 山瑶 过山瑶历宋、元、明、清四朝,分别从湖南、广东两省和广西境内迁入,分布于县东花山和县西海洋山区域, 三江伸家瑶 ?据三江乡遗存的《千家古本》记载,瑶族原居湖南江永县千家垌,因官逼民税,大兵压境,于元大德九年(1305)三月十九日集体逃离,至道州浮桥被官兵拦截,一半去到九嶷山(宁远),一半返转永明(江永)。“众人寻江水上桃川,大德九年三月二十六日来到源口,入两江河”。自此进入三江境内,定名新(伸)家垌,仁宗元年(1425)黄贵十九立茅塘村,十一月十九日盘贵十六、十九到施塘垌住,周嫩三公养到木栊。明武宗正德元年丙寅年(1506)十月初十立松木寨,明正德二年(1507)立石罡村;又仁宗三年(1427)立石口村,正统四年(1439)立牛尾寨。万历二十五年(159)正月二十日午时立新寨村。嘉靖三年(1523)招地坪头、大桥源、大浪水、南江源、安冲村,立满上下二垌十二寨为伸家垌”。三江伸家瑶主客之间有三种称谓,进入三江最早的为“本地人”,计有盘(盆)黄李俸翟何唐七姓,明嘉靖至清代招入的瑶人被称为过山瑶,清嘉道年间从湖南保庆府迁入的称为保庆人。盘姓传说,祖公进入伸家垌以后,曾到富川的神、大二源打猎,见该处地域宽广,即带五个儿子迁到富川,祖婆则带三个儿子留在本地,至今富川一带的盘姓后裔,在清明时节,还经常回松木寨祭扫老太婆墓。李俸二姓也有宗支迁往富川凤溪、鸟源的情况。现居钟山县两安、红花一带的瑶族多属伸家瑶后裔。莲花镇蓝洞村的赵李二姓于元末明初“结香炉(结拜弟兄)”而由伸家垌迁入。赵姓始祖三兄弟,分别叫尤一、尤二、尤三。另有一支盘姓,在明代改姓为李。邓姓则转迁莲花镇坪冲村的牛路冲,成为五冲瑶的主要姓氏。明嘉靖年间,瑶王俸七三娶黎四妹为妻,黎姓一家则随迁伸家下垌,与瑶为伍,成为“本地人”的一支。其语言、风俗与栗田李姓大同小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