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329|回复: 37

中国瑶源•;盘申古明都溯源考

[复制链接]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2-1-3 22: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中国瑶源•盘申古明都溯源考
  沉痛精彩的爱•激情追寻永不言弃
  李爱军著
  《尚书•尧典》记: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明都。尚书为战国时期著书,它记载上古史事,故称尚书,此文记载四千三百年前的五帝时期,(五帝为黄帝、颛顼、帝    、尧、舜),尧时神州与百越相交之地,有一闻名天下的都城,世称明都。在尧时,盘申(三苗之首)为了躲避北方中原尧氏族集团的南征,做好退回本氏族发源地明都,命羲叔,住(宅)南交,生活(曰)明都。
  五帝时期为人文之初。人文之初时,南交已有明都,此明都的建立,需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时间,方能形成,故此明都在炎黄两帝之前已有之,是故它是中华民族南方人文的重要摇篮圣地之一,盘申瑶族不愧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南交明都才是瑶族真正发源地,距今有约五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乃至更久远的洪荒岁月。
  南交古明都在哪里,看本文溯源考。
  
  
  
  
  
  
  
  
  ——探索、诠释、揭示、展现、感悟、寻回——
  
  探索:荆楚南疆世外桃园古明都
  诠释:古明都炎帝族后轶事风云
  揭示:古老神秘的瑶族起源
  展现:尘封五千年明都瑶人风采
  感悟:楚文化发祥地渊源久长
  寻回:瑶、苗人民荆楚民族一段失落的民族文化遗产
  
  
  
  
  
  
  
  
  
  
  
  
  
  
  目          录
  
  前言
  序引
  第一章:神秘九龙山,晋明颂大王神
  第二章:欧阳继康回忆《中华明朝本朝纪事》
  第三章:浅探神秘的恭城瑶族洪门(明)
  第四章:太平天国部分神秘隐世之谜探研
  第五章:浅探瑶族《过山照》、《千家古本》、《千家垌》三书发放及三书原件简体版
  第六章:申家垌“晋明”传说考
  第七章:世外桃园天国遗宝考
  第八章:恭城明源唐皇瑶与盘李王的关系
  第九章:明谢沐盘申瑶为何战国汉晋时称“莫瑶”
  第十章:荆楚民族起源、迁徙与盘申瑶的关系
  第十一章:瑶苗炎帝的传说考校
  第十二章:古遗物与古明都定位及史前文化考
  后语
  
  注:第七章涉及重点文物遗址,有国家文物局告知单,故暂不上网络登出,待书籍出版时刊印,供读者阅览。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22: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前    言
  
      人类历程路漫漫,其修远兮,索隐求远,作为万灵之首的人,本就该开启人类自己应有的灵机,科学客观地去探究宇宙万物,世间万事,使事物的本来真相得到更接近的解答,完善认性。
  万物有一定的定律,人类崇尚强盛,万川奔向海洋,月亮围着地球转,地球围着太阳旋,索隐探究人类历程,就要找到人类历程中各个时期崇尚焦点,崇尚的焦点就在当时人类活动中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集结地段,也就是古时氏族酋豪王室宫廷住地,现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最高集结地,就数国都;历史上各时期各方面的精华都比较集中在氏族酋豪王室宫廷国都之地,故而,氏族酋豪王室宫廷国都地段都比较全面地掌握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情况,对人类历程史事录述、精要名著也出自这些重要的集结地或是精藏这些地方。如汉时,司马迁的《史记》,明时的《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它们都成书于王室宫廷地所,历史上的很多艺术精品,如精美的玉器、青铜器、漆器、瓷器、字画绝笔等等精工,这些被世人堪称为巧夺天工的绝世艺术瑰宝,也很大程度上落藏于这些重要的集结地域,而掌握这些瑰宝的或是比较全面了解历史上各时期各方面综合全情的人物,就是历史上各时期中的豪门贵权、王公大臣士大夫们。自古以来,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谈古论今的一句铭言是: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故谈历史离不开先古帝王圣贤,某王朝某王某年某月记事,但也有以公元年记事,然这是西汉王朝平帝元始元年以后的事了,此先何来公元年之说呢?人类历程记事,一般都以王室宫廷国都为主要网络的网点,将所有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情况篡汇收集载录。中国的历史书籍不就是这样写成的吗。虽有一些流传于民间的史事书籍以及一些尚未现世的史事文献,还没有收集篡汇于某些官方的史书中,它只不过尤似大江大河的支流,不管这些支流的水是向西向北向南流,最终它们都会流集于江河的主流,向东奔去,江河触于大海之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浩瀚如海,它的辉煌灿烂,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集汇而成(海纳百川矣)。
  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人类由无知跨入到文明之始是走过漫长荒蛮岁月的,从文明之始的原始社会走至今日,也达五千年以上年月;原始社会是由散居于各地的原始人群组成,原始人群之后演化为氏族群体,氏族就是各民族的先人。各民族的先人们由野蛮无知进化到文明理智,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和艰辛拼搏的,人们知晓先人们创业的艰难,就用各种形式传颂先人们的功德,并将先人神化流传使之神人圣贤。人类进化是由人的遗传基因为先决条件,也就是内因,大自然则是外因,人对大自然的认识有先有后,对万物的认识也就有慢有快,人文之初的社会,人类刚从愚昧无知走进文明理智的萌发期,愚昧思想无知的理性仍笼罩着绝大部分人的大脑,这些愚昧无知的对大自然缺乏正确的认识的人,对神就深信并顶礼崇拜。氏族社会的氏族群体为了氏族间的区别以及表示本氏族所崇拜的图腾,往往以某种动物植物或是自然界的雷电风云等为自己的保护神进行标榜,这种保护神又往往被氏族群体视为自己的先祖神,进行神话传颂,古代多种多样的神话传颂,就丰富了多姿多彩的古代文化,这些古代文化就影射着民族的起源,民族的某些史事,更唤起后人对古代先民的追忆,虽然古代文化中某些流传的神话史事掌故,是与当时的史实离谱,有些则是荒诞可笑,然它可唤起人们怀旧的美德,只要后人利用正确的观点去探研分析,就可弄清事物的真相,不管是哪个民族,古代时期都有氏族酋豪、族王、族长一类首领人物,这些首领人物掌握史事的真相,就自然比氏族中的其他成员较清楚。王公大臣士大夫则比平民百姓较清楚先民遗事。探研先人遗事就离不开上层人物流传的物件文献等等物证。
  自然界有进化,也就会有退化。恐龙进化为鸟鹰,退化为鸡;圈养牲畜、暖室中的花,不一定能经受住自然界狂风骤雨的考验。人呢,只有经过劳动,才能进化,只有经过学习,掌握科学文化,才能辨别事物真相,人失去辨别真相的能力,就会缺少远见,就会晚化。华夏民族中一些少数民族生活在边远山区,思想意识停顿在过去的时代,相当一部分民族被视为晚化民族,在现时的南国山区中的瑶族就是其中之一。瑶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它有着一段悠久辉煌的历史,由于岁月年深,瑶族人民已失去了本民族的发源地,这个民族的后人,为了找到本民族的发祥地及远古辉煌的文明史,曾长期不懈努力,艰辛地探找。近百多年来,已呈白热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由于瑶族人民向往民族发祥圣地的心理,被某些人误解,在瑶民寻找祖居地千家垌运动中,广西恭城县曾有一批县级干部及瑶民受到残酷迫害(后国家拨乱反正时,得平反昭雪),至今瑶民谈起此事,仍心有余悸。瑶族的发祥地自古以来是非常清楚的,五千年前的明都,三千年前的“谢”,表示了这个民族辞别了奔波劳苦不休的征战,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清净之地“人间仙境,世外桃园”。因世外桃园不受战火的侵扰,春秋战国时期又不曾本民族征丁向外伐战,加之商周时期荆楚南疆无史料记述往事,故在两千年的西汉时期才见有“谢沐”两字载于史记中。谢沐河在今湖南省江永县境,谢沐关在今广西桂北的恭城县东北角地。至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同治年间,瑶民仍流传有《瑶族千家垌》古本书。由此看出五千年来瑶族祖居地的具体位置有流传的,最清楚的就数古明都谢地的瑶王。瑶民广敬盘王李王,瑶族之王就姓盘姓李,“谢”地有支唐皇瑶,大唐皇室是李氏,唐朝是封建社会最鼎盛的王朝,人类崇尚强盛,说明自唐以后的瑶王姓李,此前的瑶王姓盘,即瑶王姓盘姓李,要寻找瑶族发源地并认定它的准确性,就得找到盘李瑶王的后裔,特别是李王的后裔。“谢”是瑶族人民行动的标志,过世外桃园与世无争的清净太平生活是瑶族人民的和谐理想社会,寻找盘李王的后裔范畴,必在“谢”地太平境地中。
  一百多年前,有瑶族千家垌古本书流传并散布于广泛的瑶民手中,说明李姓瑶王尚存,那么,一百五十年来,李姓瑶王的后代为什么不现世道破瑶族人民的发源地的具体位置以及相关史事呢?又在一百五十年前的宋元明清四朝,历代瑶王们又为什么不明确的在文献中指明瑶族的发源地,而是留下一个千古之谜让后人去揭秘解答。当翻阅某些史料文献,从中可发现,自宋以后,湘桂瑶民举事起反事件屡有发生,瑶源是民族圣地,是民族的根,瑶源如明示于世,就会自找麻烦,自寻苦恼。近百余年来,是中华民族革命的高峰时期,推翻封建王朝打倒王权思想,狂热的革命浪潮,使得部分人会失去理智。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某些领导人物被失去理智的民众揪去批斗,甚至遭残酷迫害。此时期的瑶王后裔只不过是一介草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恭城县级领导以及山野瑶民被残酷迫害就是榜样。瑶王后裔敢出头吗?当这种英雄有价值吗?有意义吗?明智的人把近百年来反帝反封建反对外来侵略的革命时期称为伟大的革命时期,把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年月号为动荡年代。
  上天造物,天下草木灵畜人类各有习性,四月牡丹花,六月荷花,八月桂花,十月柑桔黄,十二月傲寒梅。牛犁田马拉车,南种稻谷北种麦等等,这是自然界中的习性,人类同样有自己的习俗,国与国不同,民族之间也各有千秋,现在社会是高度文明发达社会,但各地人们的习俗不变,东方人不可能放下筷子用刀叉进食,西方人也不可能放下刀叉用筷子,同样的原理,各民族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各民族谈说古代宗教、古代族王、先民遗事,并不是想复古、复王权思想,更谈不上想搞邪教。只要加以科学的正确引导,就可实事求是传承丰富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宝,更应以诚心迎纳知情人,为光大民族传统文化造福民族作应有的贡献。一个民族要发展,首先就要知道本民族的文化本民族的根,一个民族没有文化没有根,何从谈说振兴民族。国家很重视这方面并实施了系列保护条例和保护政策。
  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的沧桑,终于迎来了复兴之日。
  天下间海内外的瑶苗人民,他们渴望求知本民族的发源地的期盼心情,随着国家改革开发的时代步伐,已登临彼岸。今天,笔者终于可笑颜眉开向你们展示近百余年来瑶族人民追寻的发源地“千家垌”的前身名为“申家垌”,申家垌的前身是“古明都”。在四千三百年前的五帝时期的尧帝时,古明都已极富盛名,在后之战国时期,尚书有记载《尚书•尧典>记:“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明都。”
  由于笔者仅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高中生,文化水平不高,知识面有限,而古明都世外桃园民族的历史非常古老而又漫长,加之史料欠缺,在纷扰复杂繁多的民族史事传说中,要修整成一部比较正统权威的史书,是件非常难办成的事,世俗之见,没有文凭职称,就是写成一部正统史书,世人时下眼光,也会透露出贬值之目,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故而笔者将书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行整改,最后将书定名为《中国瑶源古明都溯源考记》,书中以“明”为焦点,紧紧由近到远追寻“明”的踪迹,最终溯源至古明都,炎黄两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之始祖,一个更早于炎黄时期的远古人文明都,瑶源的早期人文遗址已现世了,瑶苗人民,华夏炎黄子孙该为它现世贺喜。
  为了使广大民众更加清楚认识了解世外桃圆古明都先民轶事,笔者将竭尽全力、聚精汇神以探索、诠释、揭示、展现、寻回的形式,用一种多维方法,运用社会哲学、自然地理及地名、社会科学、人类的客观发展规律、历史上的某些史料文献、人文习俗等等,结合去追溯探研历史上某些重大史事,解剖释示,再将溯源明的支点连结,使之成为一个坚实的溯源框架,之后串联整理疏通,写著成一部透明度比较清晰的古明溯源考书。这部书将会成为瑶苗人民在溯源的记忆中,填补些真实往事,找回一段失落的民族风采,打捞起一段失落的民族文化遗产——一个鲜为人知的五千年文明古明都。
  探索无止境,在探索的道路上,也许有人一生中没有到达理想的彼岸,取得研究的成果,但是他们的求索精神永远激励着后学之士,他们为后来人铺下了坚实平坦的道路,后来之士踏上他的肩膀攀登上了成功之巅。在此,我以真诚赤子之心,以古明都瑶人之心,向呕心沥血求索瑶史的先贤学士,向关心瑶史的同仁,表示深深地鞠躬致辞,衷心感谢你们!
  鸣谢:
  国家民委
  国家文物局
  中央电视台二频道《艺术品投资》节目工作人员
  广西区文联
  广西区民族研究所
  湖南省江永县人大办
  武汉大学宫哲兵教授
  广西民族学院唐增烈教授
  广西区考古队副队长李珍
  桂林市隐山饭店王双隶先生
  贺州市师范大学欧阳美玉教师
  蒙山县财政局黄文
  平乐县高中欧阳菊芳教师
  湖南省江永县粗石江镇街委邓孟
  恭城县离休干部莫纪德(瑶学会)
  恭城县栗木镇教育组欧阳云华教师
  恭城县栗矿子弟小学主任盘正军
  恭城县文化旅游局
  鸣谢以下父老乡亲:
  恭城县莲花镇枧头太平村全体村民
  恭城县栗木镇大合村欧阳继康父子、欧阳群乐
  恭城县上宅山下寨周雄化,上枧村潘平选
  恭城县观音乡狮尾村何世远
  …………
  附注:如有书籍出版商家愿出资刊印此书(全书约九万字),请与作者洽谈。
  地址:广西桂林市恭城县栗木镇太平街五十八号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22: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序 引
  (不朽的神话化,永久的追忆)
  
  雄关古道,翠荫林泉,远古神仙点化谢沐关九龙井,留下酒泉乘鹤仙游去了。过了很久以后,后世之人,人心不足,挑水当酒卖,还嫌酒无糟,这件事惊动了先古神人,于是,上神略施仙法,将天下独一无二的天然仙泉酒收回,只留了点酒度,以警戒贪。由此九龙井酒泉酒度醇香顿减,自以后,九龙井就改称九牛井了。至今,九牛井尚在湘桂边境的龙虎关。现人验泉水酒度为三度,不信可一验。
  水环险山,山居恶水,陡峭石径,古道狭延,天然屏障,再添流云飞渡,更增添了谢沐雄关的风采。在很久很久以前,有那么的一天,雄关上热闹非凡,成群结队的人群,排成长队,背负着从九龙井中装满的仙酒,向东走去,在几十公里外迎接从远方征战荣归故里的勇士们。整个氏族部落,以庄严的誓言,向天下诸侯宣告:远古明都氏族谢沐了——辞别千年奔波劳苦不休的征战(谢:辞别之意;沐:栉风沐雨的缩写意指奔波劳苦,“明都”:《尚书尧典》记: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明都)。参加这个盛大的典礼,不仅是这个群龙之首(明都)盘申氏族部落,还有来自其它氏族部落首领及各方诸侯国,参加贺典的人群和勇士们,接过自然天成其味甘甜,其香几比的九龙井仙泉美酒,尽欢痛饮,人们将酒倒进河中,整条河酒香四溢,狂欢的人群涌跃跳入河里,纵情狂欢歌舞,山水与共,九州庆和睦,国泰民安,同享太平之乐,此情此景,天地作证;这场壮观的有着伟大历史意义的动人场面持续了多久,多少日子,由于过往的时日渐渐远去,它既不是在唐宋,也不是在汉晋战国时期,故在远古时期的人们也讲不清楚了,向天下宣告谢沐了的明都氏族部落,在这场盛典之后,就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神秘地方,外人因食用过天然自成的绝世美酒,就认为谢沐了的南蛮众诸侯国公认的首领氏族部落(霸蛮申)回到了神仙居住的地方(古明都),故称谢沐的氏族部落住地是人间仙境,世外桃园,把出产天成仙酒的地方,称谢沐关,把狂欢谢沐的河流称谢沐河,谢沐河在今湖南省江永县境,这条河用名至今不变,谢沐关即今广西区桂北恭城县东北角的龙虎关九牛井(九龙井)至今尚在,谢沐的氏族部落首领,自荒蛮时期至人文之初,一直是南方众原始氏族部落公认的首领君王明都之主,君王到了山中神仙居地的地方,就是“瑶”(瑶:山美玉为瑶、美玉佩君王、美玉喻德,德高服众者方为君王),谢沐了明都氏族就被世人称是瑶族。
  谢沐盛典之前,瑶族就已经住在一个神秘的古明都,瑶族住在这个神秘的外世桃园有多久了,没有具体的年月记载,那也是一个荒蛮的年代,在这个神秘的山中,氏族首领召集氏族众人,年年岁岁到祖庙宗嗣进行祭拜先祖大典,传颂先祖功德,护佑后人太平安康,谢沐盛典之后,后人便盛祭礼,朝祭不断,春秋至战国时期,谢沐的氏族部落人群除部落首领外,其余民众无一人被征召外出争雄天下,瑶民真正感受到已生活在与世无争的世外桃园之中;九龙山中,平石岩口,大锣铜铃,挞鼓芦笙,牛角歌曲,比古往更欢唱更热闹非凡,除祭祀伟大祖先神灵,也传颂氏族首领的美德。其他氏族部落诸侯国的民众,羡慕瑶族民众的太平与世无争生活,也传颂着瑶首的功德。这样一个古传明宗教思想再度悄然雄起,它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天下需要太平,国家需要净土。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上天也不会降下丰盛的晚餐让你天天享乐。中国的历史,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合多于分。这是因为中华民族血肉相连,共同维护祖国完整的坚强决心,血永远浓于水。中国历史如此,世外桃园中的瑶族历史也不能例外。瑶族的远祖们,曾劳苦奔波不休征战千余年,之后瑶族人民在世外桃园中过与世无争生活也有千余年之久。一天,瑶族人民这种美好生活美梦被无情的社会打破了,这个民族为了天下的太平,再次拿起刀枪,奋起拼搏,远征出发了。远征的道路是充满荆棘的,何时才能再谢沐。故瑶首将“谢沐关”改名为“荆峡关”,战争白热化时期“荆峡关”又更名为 “龙虎关”。这场征战,一晃七百年以上的艰苦岁月,瑶族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对远古的“世外桃园”生活倍加怀念,一代人接一代人长期在外征战,先人们生活的世外桃园在哪里?瑶族的后代迷茫了,遥念思怀,赤子之心,何时才能回归故里,多少人梦泪湿巾,醒来时,无奈何望着天,叹气把头摇,但这也是考验瑶族后代的坚强心理测试。
  千年的风雨洗涤,世界虽已改变,但瑶族人民向往和睦的“世外桃园”心理永远不会变。古老远逝的往事有所淡忘,朦胧中还会有记忆再现,于是瑶族人民凭借着朦胧的记忆,简朴的《千家垌》各种手抄本,跋山涉水,走遍江南,四处寻找世外桃园千家垌,出现了许多动人的事迹。凡尘中的人们,坚忍不拔的精神,也许感动了上苍诸神,于是世外桃园的先贤圣神就降大任于他们的后代,让五千年的神话故事、数千年隐世之谜,公诸于世。
  一个遥远的声音,从世外桃园中的九龙山悠悠而出:孩子快降生吧,孩子快长大吧,孩子快归来吧……
  ……
  大地浩瀚,苍天茫然,人生在世,天地之间,浮世蹉跎,迹无踪定。
  树荫盘李,云中人家,根深源远,参天入地,索求太平,变幻风雷。
  索太平,求太平,求太平起风雷,起风雷,太平隐史有传人,有传人,太平大王何在?
  平石岩前,闲云悠烟,河溪浅流,鸟鸣幽山,孩童脚下,花果溢香,好一派世外桃园人间仙境,真乃平阳之地生贵子,九龙山高出聪明。
  自古见证:枧头小村,旧庄太平,位置动乡,古号茶城,落座湘桂边境,西邻云贵入川藏,东近赣浙行闽粤,北荆楚通中原,南百越达交趾,舟游漓珠,船行五湖,观尽江河浪海澎湃,揽阅长城内外华夏五岳九洲风光秀色,行天涯,至海角,万方神羡山中清贵太平逍遥。这就是天下海内外瑶族人民流传向往而又迷失了的瑶族祖居地世外桃园的千家垌源(唯知之地)。
  古老的太平村,座落在湘桂边境古茶城的巍峨九龙山的东面山脚下。今九龙山下的太平村都住着李姓家人,现传的李氏草本家谱,显示着这个村寨的现李氏始祖是在明末清初到此居住繁衍后代的。从九龙山山中流传记写的地名:老寨山,新寨山,太平村,小村,新村看,它演示了这个村寨从遥远的古时期至近代的全部迁徙过程。
  天下万般事是顺其自然发展的,半点不由人,这就是世人常说的“上天安排”。
  公元一九二五年,一位忠厚老实的男儿降生在九龙山下的太平村一贫苦农民李氏家中,他是这李氏家庭的第一首生男儿,父母给他取名李有意,为了家庭的兴旺,不几年,家中人丁增添,男儿的兄弟姐妹也就增加了,由于兄弟姐妹多,家庭生活就困难了,这位男儿长大后只读了小学五年的书。一九五O年元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解放了广西,这位男儿就参加了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队伍。他对共产党建立起来的人民共和国人民ZF,非常拥护,就勤政为民,不久就升任科长区长等职,一九六二年,任恭城县北乡的观音区区长时,在观音山下的区ZF里,他的第三个儿子就出世了,这位在观音山出世的孩子就是笔者。由于父亲革命工作的需要,不时的调动工作,笔者也随波逐流的跟着父亲东搬西迁。在少年时期,遇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笔者在少年时期,没有认真搞好学业长知识,虚度了大好春光年华。
  一九七八年笔者高中毕业之时,正蓬国家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笔者应广西区公安厅征召,参加了公安工作,经数月突击学习后,于一九七九年夏在宁明县上石边防派出所实习,当年秋,调回区公安厅,再转赴柳州地区实习一年,这一年,母亲突然得病近逝,父亲已意识到人生易老,万事易变,该交待一些事给后人了,望着有出息的笔者欲言又止,考虑了一段时日,在南宁的邕江大桥凉亭中邕江边,向笔者道述了先祖遗事,虽是一个模糊不清上代先人遗说之事,那可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伟大的壮举,神奇的传说,牵动着多少代人的追求,父亲传递先人的遗说,就是坚信自己的儿子有才智有毅力去追踪索证,解开百年谜团、千年疑案,父亲希望他的儿子再三考虑,能否愿回乡工作,为故乡为天下瑶族人民做一件大好事。
  笔者从小到大,一直在父亲身边,不管笔者再调皮捣蛋,做些不尽人意的事,从来就没有被父亲打骂过一次,父亲爱惜儿子的程度可想而知。父亲不可能会凭空捏造一些虚无的谎言骗亲生儿子,断送儿子的美好锦绣前程。一九八一年春,笔者从省城南宁调回故乡恭城县,任加会派出所干警。在一年当中,大部分时间守卡龙虎关即古代的谢沐关,这也许是巧合,也是上天安排,也许是前世的约定。
  当踏进故土的第一天,就像游子归家,故乡的水是多么的美。故乡的土是多么的芬香,故乡的人是多么的亲切。十岁时,曾经在龙虎关玩耍过,现重踏龙虎关,涛声依旧,二十岁的笔者再也不象十年前顽皮不懂事的小孩子,他已是肩负着一个民族的期望重责——找还民族发源圣地的追梦人。
  望着古谢沐关,心潮汹涌澎湃,青山峻岭,绿水黄沙,流云彩霞,飞禽走兽,和睦人家,真乃:宛延江水遁滔,雄关谢沐独好,上空流云飞渡,更显民族英豪,这就是我古明都瑶族人民的天堂门户,世外桃园的洞口。笔者的兴奋,无可用语言表达,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能为天下瑶族人民,把紧锁于世外桃园洞口的千年枷锁碰开者,已降临雄关之上了——我回来了。
  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二十年的艰辛探研,在查阅众多史料,在某些史料文献记载中,发现疑点,找到线索,经深思熟虑后,爬山涉水,在荒野古迹中查找相关碑文铭记古遗迹,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相关知情人士,将收集到的材料,去伪存真,把符合客观事物,接近本来事实的有效成分,再进行综合,用符合科学逻辑,层层递进,写著探研心得,功夫不负有心人,百年谜团,千年悬案,终被破解。
  趟过谢沐河(灌江),穿过谢沐关(丁岗坳),再踏过荆棘曲道,付出那伤悲的代价,终于可到达快乐的古明都老家。海内外瑶苗人民、炎黄子孙,请抽空回劳驾看一看吧。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22: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第一章
  神秘的九龙山•晋明颂大王神
  (一语晋明,话破历史长空)
  
  神秘的九龙山,位于广西桂北,今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枧头村公所治地,九龙山由九座山峰组成,它们分别是:老寨山、新寨山、银仔山、勾山、高山、水井山、芦笛山、横棒山、石灰塘山。九龙山的面积不大,约两至三平方公里宽,东面的山脚下,有一小自然村,现名“新村”,二十世纪名为“小村”,十九世纪中叶至明末清初是为“太平村”。现有约百户人家,五百人口左右,村貌不扬,没有什么奇特之处,是一个很平静的山村小寨。古时的村口是位于北面,今村口是朝东走向,古时村口,有一地名“禾稿岩”,虽名岩,可连一小岩洞也没有,叫人有些费解,禾稿岩有一古庙,名“禾稿岩九龙庙”,也曾名“大王显灵庙”,十九世纪中后期,此庙迁移庙前一里许的地方重建,即今枧头小学地址,相传,不管是骑马坐轿,路过此庙门口,必下马落轿,徒步走往。九龙庙或这别称的大王显灵庙,让人感到有所敬畏。在观音山下(禾稿岩的北面约一百米处),太平村李氏先人在清朝乾隆四十三年,即公元一七七九年,为李时荣立墓碑写铭文,其中一语道述:“置粮立册,手来起门户,以致乙晋明之事,立碑为记。”李时荣是太平村李氏第六代人,从其墓碑文“置粮”、“晋明”四字可初步理解为“屯粮——(养兵)”“(反清)——复明”。禾稿岩往南约一百米的老寨山小半腰的峻岩口处,有古人正楷墨书七字:“老(或者是‘龙’字,因为模糊)山寨主大王神”。显然这七字与九龙庙(大王灵显庙),有直接连带关系,是有关联的,庙名、岩字、墓碑文,合起来思考,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了。
  太平村的南面是土岭丘林,地名“蜈蚣岭”,东面见势江水漂流而至狮山,狮山位于太平村东北角,相隔约一里许,狮山东面约一里,是花山脉的岭脚,太平村的正北面有一小平川之地,名“巨圹”,“巨圹”北方约五公里处的花山山脉脚边,有一独立石山,名“孩童山”,在太平村禾稿岩处,能一眼望见孩童山(狮山不能望见此山)。
  在太平村李氏的草本简谱中,可看出,太平村李氏始祖到李时荣这六代人,都是单家独户一子住在太平村,一户人家敢言“屯粮养兵”“反清晋明”这简直就是“讲天话”人家。
  然而翻开《中国历史大事本末》第五卷第284页(清)写论道:嘉庆十一年(1806)江西杜世明等人结会时,盟书内出现“转换江山归汉室,明臣公候李朱洪”。这是洪门天地会的会众盟书。洪门天地会是清代时期最大的反清地下组织,从盟书中可看出,李氏在首位,朱氏在第二位,朱氏是明朝皇室宗亲,是帝皇之后,朱氏又怎能排位于李氏之后呢?这叫人怎么去理解,又是哪户李氏人家被会众拥为第一首领,把帝皇之后放在第二位。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第103页写述:“太平庄是天地会的机关称号。”这个太平庄与九龙山下的太平村有什么内在的关联吗?也许只有九龙山下太平村李氏人家知道其中秘密,太平村李氏又是哪里冒出的人家?很值得探研。
  在九龙山的太平村李氏不曾表明之前,就得走访其他姓氏家族的背景。今恭城县境内最大的家族,有以下姓氏:周、潘、卢、欧、何、常、李等。周氏在一千二百年前的晚唐时期,有弘字辈八人进居恭城分散而定居,从部分周氏族谱记载,八人都身居武官身份(恭城瑶地当时很太平,肯定不是来剿抚瑶民)。一千年来无人敢说屯粮养兵,在一百多年前的咸丰年间,有一反清双雄周永年、周永兴两兄弟,被官府哄诱捕杀,其周永兴路过太平村时被官府捕获杀害。潘氏晚唐宋初进居恭城北乡,创业兴造,不是剿抚瑶民的丁勇,未见记载其后屯粮养兵一事。卢氏宋朝时期任茶城知县令,也不是剿抚瑶民官员,其后虽广有良田,反清杀敌勇冠,也未敢大言“晋明”、屯粮养兵。欧氏元朝末期任广西梧州的经干(地方行政教育最高官员),辞官衣锦还乡时迁居恭城北乡与移居恭城北乡不久的江西太合老乡何氏一起定居一处。欧何两氏也不是剿抚瑶民官员丁勇,其在清朝时抗清反清勇猛,不见经传屯粮养兵晋明典故,常氏明初进居恭城北乡,是明朝开国元勋开平王常遇春之子郑国公常茂。常茂厌恶官场狡诈,没有上任,在恭城北乡与何欧氏一起过着世外桃园生活,常茂三代后向南十余里迁居(就是今日的常家村)常氏先祖贵为国公,明朝大忠臣之后,其后在清一代未闻见言传屯粮养兵晋明反清传奇佳话(在太平天国时太平军一粮官,传闻恭城黄埠村常家某人),李氏进居恭城境地较复杂,从现恭城李氏家谱及有关瑶史文献记载,似乎是元末明初进居恭城的边远山区,无什么大作为,但与邻县的平乐县阳安镇禾村晚唐时定居的李梁的李氏族人保持着非常亲密关系,恭城的这几大旺族的先祖,除常茂是回族外(陕西移居安徽籍),其余都属瑶化了的汉人。他们为什么进居这个瑶蛮荒凉之地呢?以后再探研解答(第三章陈述)。
  在恭城境内,清一代时期的墓碑文写有“屯粮”两字,除太平村李氏外,就数恭城北乡的栗木镇大营村万姓家族了。为其始祖刻碑铭文:“始祖万公两溪,仕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妣王氏浩封一品夫人,生子三,孟讳景,赐进士出身,升吏部都给事,性刚烈,赤胆忠君,因奏参逆阉,解组遣移湖北武昌大治县,隐居不仕;仲季春壹春俩文武兼优,授御前指挥节度使,护靖江王抵粤,殁于省会;三世郎,讳守镇,字建勋,妣熊氏,管辖倘江等处屯粮任务……。”大营村的村名来历相传明末清初,该地驻扎有大兵营,故此地命名为大营村,现有人在倘江口挖地,一二尺的土下,经常挖出谷壳,证明此地明末清初确有屯粮驻兵一事。大营驻兵有多少,具体数目不清,在恭城县誌书曾记载明末曹(朝)志建抗清驻兵龙虎关,兵有一万以上。从万氏始祖碑文看,三世即万建勋是管辖屯粮的军官,还不是置粮首要人物,置粮养兵需要很大一笔军饷开支,万氏没有这个家底支撑,看来支起这片蓝天的是太平村李氏。
  太平村李氏族谱排辈是:养朝明福、启枝能瑞,常本配有、德绍(继)源湘,志桂远。家谱排铭表明,头一句四字之意:养朝廷军队,是明的祥福;第二句四字之意:李氏在这里重新起家能予明的吉瑞;第三句四字之意:任何时候的军费本钱都配有;第四句四字之意:此德来源于湖南;第五句三字表达宏远志向。在这里可看出一个朦胧的影端了。
  太平村李氏先祖几代人有什么奔忙去向吗?家谱显示了他们的去向:养 生一子,名朝现。朝现生二子,大儿明富,小儿明贵,大儿迁居龙虎关下的李家滩。明贵生五子,福明福太福荣福宽福善,前三人不知去向,福宽迁居李家滩。福善留住太平村生一子名启星,启星生四子,枝蕊(时荣),枝春枝连枝槐(此三人不知去向),李枝蕊即李时荣(时荣之名是在外取名而回归太平村的)。太平村的三代明富,四代福宽移居龙虎关下李家滩,除每代留一人独住太平村外,其余他人就不知去向了。这个有钱财的太平村李氏为什么不记明其他人的去向,这肯定有隐情或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这个秘密,不必再去揭谜了,就该看之后的恭城境内及附近,有什么大的洪门天地会反清大事件发生。
  一八五一年一月十一日,爆发了举世闻名的太平天国起义,震撼了中华大地。起义波及全国十八个省区。一八五二年九月,天地会在广西南宁起义,后转战湘桂粤边境,活动最密集地点,当数恭城地段为中心点,义军山堂林立,“置粮养兵晋明”的反清高峰期终于出现了。长期以来反抗满清统治反抗外来侵略(清朝时期),与太平村有些什么样的关系,当然是值得探研的。
  太平天国起义军与湘桂边境的天地会义军是种什么关系,又与太平村“晋明”的李氏有关吗?就看这些人留给后代什么样的神秘信息信物。
  百多年前的二百多年时间内(1850-1650年),恭城的龙虎关就成了战争热土了。兵勇、游勇、马帮、强盗、匪徒等等聚啸山林,虎视着热闹非凡、客往行商密集,号有“小梧州”之称的龙虎关下商贸为鼎时期,故而留下种种先人遗宝的传说。有行商客人埋宝,有义军埋宝,有强盗匪帮埋宝。二十世纪下半叶,是寻宝者云集湘桂边境,龙虎关两侧附近地最稠密的时候,传闻确有人得到小宗宝物,大宗宝藏就象天方夜谭那么神秘神话。有人寻找一百五十年前义军地宝藏吗?有是可以肯定的,有定都于天京(南京)的太平军后人来湘桂边境寻找宝藏吗?同样的回答:有。而且是手持洪秀全女婿亲笔遗书前来找宝藏,书中特别注明:太平天国三大国库遗宝埋在湘桂边境的恭城,告戒寻宝人“如找不到宝藏,必须找到恭城大王冲大王村,大王村在平乐的二塘到恭城的路边。”持书人花费十年时间,踏遍恭城境内,没有找到遗宝,也没有找到大王冲大王村,百思不得其解,带着看不懂的“天书”回家了。的确县誌里面根本没有大王冲大王村这个村名,现在的村名也没有大王村,但是在《千家古本书》描述十二姓瑶人时,讲到“李人住在李家冲”一事。其实以平乐二塘镇到恭城县城,在路边住有李姓的村庄,是在枧头至山狮角一带地。这是非常明显的。在这段年岁,也有一批神秘人特拜访过太平村后的九龙山,有人在九龙山南面地名为“龙殿”的地方偶挖到小件东西,挖的两人无故得了疯癫病,这引起了某些人的注意,法师降临此地,作法后对同伴们说道:此地曾是全国三大总坛之一,内藏很多金银财宝,有数条龙蛇守护,他的功力法力驱散不了这些龙蛇神物,要想驱散这些龙蛇神,像他这等功力法力的人,起码要三五人以上,想掘挖宝藏的人,听法师这么一说,前车之辙后事之师,谁也不敢有妄想。法师有没有这等神功,姑且不论说,也许有些人有先人遗书,涉及此山是某个宗教祭神总坛之一,其有先人遗物宝物神器等,担心被无知的人掘挖,就恐言骇世吧,但先前两疯癫之人,作何种解释,就凭各人理想深思。
  总坛就涉及某一宗教,太平村李时荣墓碑铭文有“晋明”两字之语,这说明与明教有牵联。在现有的史料文献,明教(白莲教)始于东晋时期的江西庐山东林寺。白莲教众,自晋唐以后,遍及天下,是中国民间第一大教派之一。元末时期,明教众推翻残暴元朝廷政,建立了大明朝廷。“晋明”总坛更增加了九龙山的神秘色彩。“大王神”表示了他的神圣权威。
  九龙山近千年来的神秘焦点,就是“晋明”“大王神”,但也传颂晋升远古明都传说。
  太平村与一百五十年前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有关系吗?笔者到过去屯兵扎大营的地方密切走访调查。大营村万氏敢明言自己是大明忠臣或是大明忠臣之后,其又管辖屯粮之事,可以说已经表明心迹。太平天国时期,万氏家族出了什么能人吗?有。万明魁。然而,万明魁没有留下表明有与天地会义军、太平军有直接拥戴的言语,而是一个猛杀义军镇压义军的清军首领人物,战功赫赫,威风八面。与万明魁在同一时期武功相基本平齐的有欧阳氏的欧阳豹,何氏的何霸王(真名何梦春)。何氏家族没有留下何梦春的英雄伟大壮举事。欧阳氏却有一本神秘的书集,曾记录了对探研太平天国运动有价值的往事。书名《中华明朝,本朝纪事》。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22: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第二章
  一九九七年回忆记录 二OO二年打印字
  欧阳继康回忆《中华明朝本朝纪事》
  太平天国源起恭城东乡枧头太平村九龙庙
  (小楼又东风,故朝不堪回首)
  
  欧阳继康,男,一九二七年出生,现年七十五岁,现居住恭城县栗木镇下大合村。
  欧阳继康说:他的祖父名欧阳诗君,是位秀才,在乡邻享有一定威信,因是他的最小满孙,排在第十九名,故而欧阳诗君很痛爱他,经常把他带在身边干活出外游玩,长大后,祖父拿出一本用红绸包裹的老棉纸手写书,对他说,书是他欧阳诗君的祖父欧阳良达及父亲欧阳康民二人根据当时实情,顺时顺事长期详录上帝会天地会联盟搞太平天国一事,所以书里有二种不同字体。欧阳良达即欧阳继康高祖,欧阳康民既欧阳继康曾祖(继康父亲名欧阳宗书)。
  欧阳继康说。书长约一尺二寸许,宽约八寸,厚二寸多,重二市斤以上,一共三百多页。书中有二十六人全身画像,四人穿龙袍,其它二十二人皆披盔甲持兵器,这二十六人书中写录姓名是:天父朱永达,大天兄李荣基,二天兄朱洪基。其它二十三人姓名排如下:万子德、罗腾飞、万明魁、欧阳豹、何天明、刘国通、林成刚、邓新龙、邓刚伍、谢天云、梁明言、韦成刚、李明飞、李成港、司文刚、蒋全德、周明飞、唐明飞、孟祥德、汤荣朝、何腾飞、赵明荣飞、方天云。
  下面按欧阳继康回忆,整理、录著:书是由左向右翻阅,
  第一页:书面竖写中华明朝本朝纪事八个字。
  第二页:写“龙潭寺”三字。
  第三页:三人画像画在纸的上部,中间一人为持佛珠老和尚,下竖写:“天父朱永达”五字,右上人戴孔明帽样式,下竖写“天兄李荣基联义堂领袖”。左上人持伞把,下竖写“天兄朱洪基、恭义堂领袖”,下横写二字“天兄”,三人皆穿龙袍,朱洪基站式微跛。
  第四页:仍是原先三人画像,纸右边竖写十字:“天地会上帝会天父天兄”为第一行竖写。第二行竖写三人简历:天父名朱永达,号“老仙”,广西桂林人氏,22岁从桂林秧塘李家庄迁居栗木住龙潭寺,享年一百二十四岁。大天兄“李荣基别名李克用,恭城县东乡山狮角穿岩附近李家村人,曾住高桥,其祖父从福建漳州来,本人气血攻心老死家中,享年六十余岁。二天兄:朱洪基,别名朝纲子,广西平乐府河对面某卢家村人,右足微跛,是一次与武状元比武用功过度所致后遗症,死于龙虎关,落阴时四十八岁(实二十八岁),其妻周美英,恭城县栗木上大合人氏,与儿一起战亡于外地。(朱洪基本人受枪伤及中慢性毒箭而亡)
  第五页:万子德、罗腾飞两人画像
  万子德:穿龙袍持大刀,湖南道州人,位次朝纲子死于湖南突围。
  罗腾飞:披盔甲持大刀,广西灌阳人(即今新圩东面约十里某村人),李荣基手下得力要员之一。
  第六页:万明魁、欧阳豹两人画像
  万明魁:披盔甲持大刀,恭城栗木大营村人,人狡猾,权力功夫次于朝纲子,有先斩后奏权力。
  欧阳豹:披盔甲持大刀,恭城栗木大合村人,武状元。一介蛮干武夫,死于湖南,落阴四十四岁。
  第七页:何天明、刘国通、林成刚三人画像
  何天明:披盔甲持大刀,恭城栗木眼前洞村人,号“河霸王”,死于湖南(其人真名何梦春)突围,回兴安亡(中毒箭)。
  刘国通:披盔甲持双剑,恭城栗木五福村人。
  林成刚:披盔甲持双剑,人矮壮、善法术,恭城栗木六岭村林家人,死于湖南突围。
  第八页:邓新龙、邓刚伍两人画像
  邓新龙:披盔甲持双鞭,恭城栗木垒口人。
  邓刚伍:披盔甲持双软鞭,恭城莲花笔山人死于湖南突围。
  第九页:谢天云、梁明言、韦成刚三人画像
  谢天云:披盔甲持弓箭,恭城西岭谢家人。
  韦成刚:披盔甲持双金鞭,恭城西岭殷家洞人。
  梁明言:披盔甲持双锤,恭城西岭虎尾村人。
  第十页:李明飞、李成港两人画像
  李明飞:披盔甲持双钩,恭城龙虎关下李家滩人。
  李成港:披盔甲持双软鞭,娃仔头像,七岁时李荣基从福建漳州带来恭城留在身边,抚养长大,功夫好,起义后勇猛善战(即太平军李秀成)。
  第十一页:司文刚、蒋全德两人画像
  司文刚:披盔甲持双剑,灌阳县人(离罗腾飞村约四公里路程),全州县解救洪秀全更享有名气。
  蒋全德:披盔甲持双福钩剑,灌阳县人,与罗腾飞为同一村人(罗腾飞即太平军中罗大刚),死于湖南突围,中毒箭回兴安亡。
  第十二页:周明飞、唐明飞画像
  周明飞:披盔甲持双剑,恭城莲花人。
  唐明飞:披盔甲持大刀,平乐县唐家人。
  第十三页:孟祥德、汤荣朝两人画像
  孟祥德:披盔甲持山叉,全州县人。
  汤荣朝:披盔甲,任军师职,湖南东安县人。
  第十四页:何腾飞、赵明荣飞、方天云三人画像
  何腾飞:披盔甲持火龙圈,人矮壮,湖南道州人。
  赵明荣飞:披盔甲持扇,善法术,湖南长沙人。
  方天云:披盔甲持佛尘,湖南长沙人。
  
  第十五页以后纪录:“老仙”朱永达住恭城栗木市圩南的龙潭寺中,李荣基经常来龙潭寺探望朱永达并周济金银,常与其畅谈天下大事,清廷朝政日日腐败,民间疾苦日日加深等等,朱永达年事已高,佛门中人,无后就认有一义子,由姓卢改姓朱,化名“朝纲子”,除朱永达外,他就是天地会最高首领,他是天地会一代文武双全的顶尖人物,哪甘潜伏山中,欲大展雄风,李荣基的物力、人力,他心里有底,见李荣基来访,欲结拜金兰,李见有利于天下。双方就义结为兄弟,由于朱永达是佛门方外之人,方外为天,朱永达就成为“天父”了,李荣基朝纲子两人就是“天兄”,至此天父天兄产生。朝纲子与李荣基义结金兰,自然就获得大哥李荣基无偿大批金银。
  朝纲子把他与李荣基结义之事告诉天地会分堂首领,分堂首领都来恭贺朝纲子,因为分堂首领都知洪门自乾隆中后期时起时隐,就是难获知最高统帅在何方,闻得喜讯后数年间纷踏而至,约一八四五(1845)朝纲子带领天地会首领一众人物,去恭城东乡枧头太平村拜访“大哥”李荣基,尔后与李荣基及其身边几位首领,在太平村“九龙庙”,合计二十五人(即前画像人物除天父外)结为生死兄弟。后众人策划商议如何推翻清廷统治,并以太平村太平二字,二会联盟搞太平天国,又确定两会最高首领,以“天兄”职代称。以后打平江山,两会平分等。
  一年后,邀天父朱永达作证,召唤两会首领人物去荔浦县九排瑶山聚会,祭“太平天国”旗,并斩杀二十四清兵小头目人头作祭品。天父作证言:推翻清廷腐败统治打平江山,上帝会天地会平分,天地会定都皇城在湖南长沙,上帝会定都皇城广州或海康或者北上(海康有一人名李福荣与李荣基是亲人,也很有实力,故有定都海康一说,另福建武平府有一李姓亲人,名李太荣,也很有实力),两会各自定皇城,同称用“太平天国”国号。
  两会人马数千人聚会荔浦,被清兵发觉,就退往阳朔奔向桂林并进行攻打,未就,清兵尾随追至桂林,两会人马在桂林秧塘李家庄向兴安退去,清兵防守桂林城就没有尾追两会人马就在兴安休整半月有余,此时,全州方向来人向李荣基报,广东洪秀全领三百二十八人被清兵包围于全州,请派人速去解救。李荣基闻报不悦说道:“这个洪秀全,怎么搞的,拿我这么多银子去招兵买马,还是原先那么点人马。”朝纲子(此以后就名为朱洪英,又名朱顺洪、朱洪基)听李荣基这么讲,方知洪秀全是大哥的部下。天父在旁听报也不高兴,李荣基叫朝纲子率人马去救洪秀全(见范文澜著《中国近代史》上册第八十六页“李世得起义进攻全州”—现实可知为解救洪秀),他就和天父朱永达改道在亲兵护领下,转回恭城栗木龙潭寺,请欧阳良达(1976—1854)在一块石板下,写下上帝会天地会在荔浦九排瑶盟约誓词,并雕刻好等朝纲子结义二十五弟兄回来过目。
  朝纲子(朱洪基)率两会人马在全州解救洪秀全后,就直奔向湖南长沙附近,在长沙约半月,见举事时机不成熟,就令两会人马分批陆续退回桂北地区,也不想理会洪秀全。退回分散人马后,二十五义兄弟过目石刻碑文,天父说:“我人老了,不中用,防止你们日后打平江山,两兄弟起争执,特刻此石为凭作证,双方不准违誓”“只要起事爆发,三至五年,清妖可灭,江山即得,起出此石,为凭作证”,不久,石碑埋于龙潭寺。(后天父向见过洪秀全面人,了解洪秀全的面像、言行处事,最后劝李荣基不要重用洪秀全,李荣基没有表态)
  洪秀全到湖南长沙后,最后也向桂北地区退回,到全州林吞园住一段日子,就由灌阳向恭城东乡进发,在灌阳时,被天地会首领朝纲子命部下阻拦洪秀全,勒令不准过灌阳县与恭城县交界处之丁岗坳,洪秀全只好改道,过十二渡到湖南永明桃川镇,又被朝纲子派天地会一众首领去阻拦,不准洪秀全过龙虎关,并责骂洪秀全:“你拿我们大哥这么多钱去招兵买马,还是这点人马,有什么能力?”洪秀全被迫由桃川走源口大瑶山,艰难地行至平乐县同安最后见到了李荣基。这段写完后的第二页,在纸中画有一块石碑,右边旁写:“此石碑埋深九尺,上覆盖一白色石板,上再盖有三十八块(3×6×9)寸砖。”左边旁写“天父言,只要起事,三至五年可推翻清廷,江山可得,上帝会天地会平分江山,起出此石为凭作证。”“起事六年内不能推翻清廷,就会失败。”
  再翻下一页,纸中画有一铁树状草,下写“一株香草”四字,再注落笔“龙潭庵(寺)”。
  又再翻下一页,就是三百多人名单,第一页名单旁注写“此书一式四份,天父朱永达”(由于书在一九四四年农历十月份遗失,至今近六十年,欧阳继康难以回忆书中所写人名)。
  以后纪录李荣基逝世之事,由于李荣基操劳过度,在龙潭寺埋好石碑,回家身体欠佳,起义之事暂停,贰年后就病逝(1849),结义弟兄们都去吊孝,朝纲子带有134人去祭哀,并派人拦阻洪秀全,不准他来吊孝,洪秀全就在平乐县的瑶山中披麻戴孝,以示对李荣基的“赤胆忠心”。
  再往下纪录,二年后,洪秀全率领二千多人在桂平金田起义,兵至永安州,朝纲子赶至,责指洪秀全,天下未打平,就称“天王”一事,天地会其他首领责指洪秀全有欺君犯上之罪。(见辛开十月二十五日时在永安,天王诏令中可看出,洪秀全承认有冒犯之处,但洪有魂爷立封他为太平军主凭证,见辛开十二月初三时在永安天父天兄下凡圣旨)(见第四章末)
  最后长篇纪录,朝纲子领兵起义一事,并绘行军作战图等……书录至此,另写一千多人姓名,由于欧阳继康识字不多,书的内容约看五分之一,书共三百多页,最后一页竖写四行草体字,每行八字,共三十二字,欧阳继康更是一字不识。
  以上是根据欧阳继康老人家回忆而书录。
  对欧阳继康所忆述之《中华明朝本朝纪事》笔者反复深思分析,与相关的当时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否相符合呢?
  清明节来临之前,笔者忽然开窍,《中华明朝本朝纪事》书,纪录有天父天兄死于何时何地,那么他们的坟墓在什么地方呢?笔者仍找继康老人回忆,欧阳继康想了一下说:书中没有录注天父埋葬地点,也没有录注天兄朝纲子埋葬地点,反而李荣基的埋葬地点写有,因他去世前结义很多生死兄弟,又是大哥,故他去世,首领人物都去吊孝,就知他的埋葬地点,书中写他葬地名“犀牛出洞”。有多坟假祖墓,真墓是打隧洞的。
  欧阳继康老人家继续对笔者说,他回想起《中华明朝本朝纪事》书中,画像后三百多人的头几人姓名,第一人是李常春,第二人是李常茂,第三人是李常义,第四人是李常彩,第五人是李常赐,第六人是李本刚,第七人是李本德,第八人是李本达(二OO一年六月九日,欧阳继康加补之),还有李天飞、李云和,另有莲花笔山村一人名杨德志,并对笔者说,找到犀牛出洞就能找到李荣基之墓,查你家祖碑,以上人员定能找到。
  欧阳继康又忆说:《中华明朝本朝纪事》书的中部曾写道:太平村统管百莲八教。(本人查史有八卦教)此事与《千家垌》书言:“李赵应系祭莲庙百福社”相印证。
  两会原主力驻扎地是:荔浦、道州、平乐同安三瑶山,江永源口瑶山,兴安高山园,灌阳林吞园,湘桂边境欧阳垒恭城大明园、二九园、白马垒地。
  笔者走访欧阳老人很多次,恭城瑶史爱好者瑶学会的莫纪德同仁也同前往询问老人数次,对老人有此记忆感到惊奇,偶尔一想,欧阳老人因没有文化,平时很少看书写字,一生只看过这部先祖遗书,当然有较强的记忆力。就像过去的高知识分子,一生中只有一次被强行拉去搞体力劳动,这一生中,这位高知识分子会永远对这次体力劳动记忆犹新的。事情就是这样一个原理。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22: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明白了这样一个原理,欧阳老人的回忆所述是可信的,只是与原本书的记录有多少偏离误差在其次,主要关键的问题是提供了太平天国起义之初,洪秀全与太平村李氏之间的关系(一个初略原型),也提供了太平村李氏与桂林永历帝朱氏之后的关系的概略初貌(大营村万氏拥随永历帝(靖江王)在始祖碑文以表忠义)。
  一个由帝皇之后组建的民间地下武装组织已浮出水面,那就是洪门天地会。
  洪门天地会的原型是什么,它是怎么出现的呢,请阅下篇《恭城瑶族洪门》。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22: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第三章
  浅探神秘的恭城瑶族洪门(明)
  春花秋月,往事知多少
  
  学术界认为:“洪门是天地会的别称”“天地会作为是清一代民间最大的秘密会党,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洪门天地会起源于什么地方,又创立于何时,何人所创,至今世人还难以弄清明白,只略知它是洪二和尚及万姓集团的扩大,其宗旨是“反清复明”。
  学术界中,对何人创立洪门天地会的问题,各树观点。陶成章、胡珠、温雄飞等学者认为是:“郑成功或是陈近南。”蔡少卿、秦宝倚等学者则认为“天地会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起源点是福建的漳州地区。赫治清的看法认为:“天地会是以万为姓集团中的万五为创始人。”翁同文先生费海现先生均认同“以万为姓”创立天地会的。
  最终,经过学术界学者们对洪门天地会的长期研讨,认为“郑成功陈近南始创天地会论据不充分”,是“万姓集团中的万云龙所创立天地会论据较充分”,而渐予认同。
  1977年翁同文先生《康熙初叶“以万为姓集团余党建立天地会》文中提出:在天地会以“洪”为姓之前,曾有过以“万”为姓时期,除万五(万云龙)外,还有万大(万礼,即张要),万二(郭义),万七(蔡禄)等。——(现在提个问题,既万姓创立天地会,出现“万姓”时期,为何后来又改姓“洪”,这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作何种解释才能接近事情的本源呢?无人作深刻解答。)
  在有权威学者的探研中,天地会的后期,“洪”姓取替了“万”姓在天地会的权威,现在再去回味这件事,就可发现可疑之处了。是“洪”创立洪门天地会的成分比较稳妥些吧。不可能是“万”姓创立洪门天地会。张要(万大)、郭义(万二)、蔡禄(万七),这些异姓人以“万”作为化名的姓氏,说明这些人对“万”姓的尊重,后来取姓洪是对“洪”的尊重,事理同出一道,故洪门天地会的创始人是“洪”而不是“万”。
  洪门天地会的宗旨是“反清复明”,在清朝初期社会的各阶层中,有“反清复明”思想较强烈的是些什么样的组织,什么样的人呢?当然是那些不愿做亡国奴的原明遗民,原明朝廷官兵余部,既是反清,先决条件就必须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与清兵相对恃比拼,清初时期,南明的军事力量最为雄厚的就数桂林的永历帝,永历有明末农民起义军余部联盟抗清外,另有台湾的郑成功部拥立,听令指挥。虽后来永历帝于一六六一年被清兵追至缅甸,杀害于云南,但其后人未见经传隐于何处,农民起义军首领的后人又隐于何地,也不听有传闻。
  南明永历帝朱氏还有后人吗?明末农民起义军余部首领还有后人吗?不久前,人们对湖南石门夹山发现了奉天玉和尚墓进行了热烈讨论,认为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闯王李自成在此当了和尚,李自成没有死于湖北通山县的九宫山。
  既然李闯王没有死于湖北通山县的九宫山,李闯之妻高氏,曾随李闯的侄儿李锦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了湘桂地区与南明军联合抗击清兵,李闯虽当和尚,其后定隐于民间,李闯有后隐于民间,难道南明永历帝朱氏就不会有后隐于民间,如南明永历帝朱氏有脉相传,洪门天地会这个清一代最大的反清复明民间地下军事武装组织就该服从农民军余部首领后人及南明永历帝后人这种双重性的统一领导。
  “万云龙是天地会传说中的英雄人物。”较早对天地会的研究者都认为,天地会传说是个神话,但仍断言万云龙一定是影射着某一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罗尔纲先生认为:“万云龙乃天地会所崇奉的开宗始祖,洪门传说中的在康熙年间时第一次反清复明的盟会大哥,一个半神话式的人物。”(《太平天国史记载订谬集》)翁同文先生也认为:“万云龙是天地会创始人的原型。”
  “万”姓在天地会创始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不可否认的,但万姓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影响力,研究洪门天地会的学者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有说服力的真正原论。现在有广西恭城县栗木镇大营村万姓始祖碑铭文(见前第一章),定会给研究洪门天地会的学者们予有所深思启发。
  大营村万氏始祖,“万恭两溪”仕明朝廷的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加封“太子太保衔”,其官爵属一品大官,万恭两溪的大儿是朝廷吏部都给吏,也就是人事官员调派的大官员,因奏参阉堂专权等事,被遣移湖北省的武昌大治县,从此隐居不出任仕官。从奏参阉党一事分析,这件事应发生的京都北京,年代是崇祯年或是天启年,又从万恭两溪的双胞胎儿子季春壹春,授御前指挥节度使,护靖江王(后来的永历帝)分析,奏参阉党一事,该发生在崇祯年间。明崇祯皇帝将崩之前,万氏季春壹春是皇帝眼前授封的指挥节度使,崇祯帝崩后,北方的京都北京已被李自成攻占,吴三桂放清兵已入山海关,并攻占北京引清兵南下尾追李自成农民军,清兵入关必引起关内全民众的注视,一条新的统一战线形成,各地武装力量联合起来,共同抗清。万恭两溪作为前明在军界有影响力的人物,其儿又是前明皇帝的御前指挥节度使,奔波忙碌于统一抗清事是不可避免的。两兄弟护靖江王抵粤,殁于省会,其重大责任就落在了儿子万建勋的肩上(因其伯父隐居湖北武昌大治县不再出任仕官)。而万建勋跟随永历帝与明末农民起义军余部已在联盟抗清了,管辖倘江等处屯粮任务。
  万氏凭借着在原明军界的影响力,召唤了原明朝军队一起联合起来抗清,这就应是洪门天地会传说中的“在康熙年间,以万姓集团的扩大了。”但是倡导和实行兑现的农民军余部与南明军结盟的首要第一人并非万氏,而是没有死于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的李自成。李自成假死之后,摔开了清兵的追杀,余部很快入湖南,与南明军队的何腾蛟部会合,一起抗清。后来,天下各种武装力量联合起来,一道抗清。这个结成的统一会盟,就是天地会。
  天地会为什么又称洪门,又合归洪宗掌管(《中国历史大事本末》第五卷第284页(清):写记载录:嘉庆六年(1801年),广东海康县林添申等结会结盟表文中有:“复明,万姓一本,合归洪宗,同掌江山,同掌社稷,万古名扬。”)可见洪宗统管复明大事。其实洪门、洪宗是恭城瑶族一种原始的祭礼先祖的一种宗教祭礼活动,流传久矣,此后再解释(本章中讲解)。
  天地会的创始人,已渐渐展露而出,管辖屯粮的万氏万建勋,只能召唤南明军余部联合起来与明末起义的农民军余部结盟抗清。在此之前是何腾蛟,而与何腾蛟首达结盟者是明末起义军余部的李自城,那么,太平村李氏能置粮养兵晋明者,就是李闯王之后了,只有李闯王数年间,据中原,吞江汉,袭三秦,凌晋跨蜀,掳城掠都,集有大批财物,养朝精兵晋明的,而南明永历帝及万氏是没有这么雄厚的财力物力。明末清初的洪门天地会第一创始人就是闯王李自成。
  南明军界要人万恭两溪有后隐居恭城,管辖屯粮等事。既南明军队与农民军余部联盟抗清,在恭城这个荒蛮之地,也应有农民军余部首领后人隐居,管辖粮屯是南明军首领后人,置粮的,就该是农民军余部首领的后人(李自成之后了),无疑予否,太平村李氏单家独户,敢执牛耳,傲视天下晋明。
  南明军界要人后代隐居恭城,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要人后代,同隐居一瑶山中,说明恭城是明末农民起义军余部首领与南明军首领联合抗清的最高秘密隐藏的根据地,它的总部就应在恭城。
  天地会中,万氏以“万云龙”标榜了自己在南明军余部的英雄形式。他属南明朱系属下。万氏在朱系属下的会堂立名,也会念先人功德的,故天地会的总堂名“恭义堂”,以示铭念先祖“万恭两溪”。由于洪门天地会办事极端蔽秘,此堂名只在二百年后的太平天国起义才显露出来。(一八五二年九月,“恭义堂”领袖朱洪英领导天地会在南宁起义,说明恭义堂是天地会众堂中的总堂,这是屯粮人物所命名堂号,而置粮晋明的人物命名的堂号是:“联义堂”,联又更显统一结盟抗清之意。)
  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在《中国近代史》第103页是写记得很明确的:“太平庄是天地会的机关称号。”显然“太平庄”就是洪门天地会的最高指挥机关所在地。只是还没有查明“太平庄”这个洪门天地会的最高领导人物是姓朱还是另姓人物。
  一八五二年九月,“恭义堂”领袖朱洪英领导天地会在南宁起义,从表面上看南明永历帝有后传承香火。
  万氏为南明朱氏王室的忠烈下臣,南明朱王室的后人会对万氏的后人有什么表示关怀吗?在万恭两溪之后人“玉昭万封公”的坟墓碑,见其铭文玉昭万封曾“敕授明威将军,宣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上骑都尉”(墓位于今栗桂矿市场附近地),在墓碑侧柱见有“朱琦”留名,朱琦究竟是谁,是种什么身份的人物,在未有确切史料现世前,不能妄下定论,但他是南明永历帝朱氏族人无疑。
  恭城境内除东乡枧头屯有一太平村外,在加会乡今的加会中学北面,也有一太平村,此太平村的来历,在二十世纪初年,恭城遍地发人瘟,该村原名“牛尾洞”,因此村未发人瘟,故后人称“太平村”。在此之前,恭城县名号“太平村”的,唯有枧头今李氏小村。枧头太平村是李氏,没有朱氏人居住。“太平庄是天地会的机关称号,”太平庄是李氏,说明天地会机关的第一首要人物姓李不是姓朱。一八O六年江西杜世明等人结合时,盟书上出现“转换江山归汉世,明臣公侯李朱洪”,把李氏放在首位,是真实的盟言真实写照。
  九龙山下的枧头太平村李氏,你就是洪门天地会的正主首领吧,什么都好讲,李自成把明朝廷都推翻了,其本人及其后怎还说“晋明”一事,脸皮不够厚吗?而且还大言不惭。国破山河在的南明军政要员及其后人,还有一些地方性的民间武装力量,还要尾随“晋明”拥戴,岂不是怪事一件,国破山河在,江山易主清廷,人们的痛处与恼怒,可想而知了,难道这世上无奇不有?要解开这个迷惑,就得简单解释一下“洪门”的来历。
  文化部门民族事务管理部门,曾对瑶族的历史,作出全面广泛的调查,在恭城县北乡的观音乡五排瑶调查时,认定该地瑶民崇奉盘王李王外,还崇奉着别的一种祭礼,就是“洪门”,也就是敬神保佑平安一类活动,是一种工匠的祭礼。这种祭礼始于什么时候,瑶民说不清楚,也讲不清来历。有关部门参考外地“洪门”的出现是清朝时期,也就暂认为这种祭礼起源于清朝。在对该地瑶民先祖进居的时期定为明朝初年。
  把观音乡五排瑶民的来历弄清楚了,有些事情方可定性的,五排瑶以盘李杨孟周何俸等姓为主,李杨两姓居多,李氏家谱写道:“源出千家垌,从江西来”(洪武二年来到观音“明宁寨”王家厄居住),杨氏为了“避难”,在同一时期到观音五排瑶定居。不几年,明朝开国元勋开平王常遇春之儿常茂避难隐居数年于上五排瑶民之中,待世道稍平,离开五排瑶到栗木镇大合村与江西籍的欧阳何氏居住一起。在这里有个焦点,就是“明”—“江西”混于一体了,明宁寨在明洪武二年前是一个已存在的古寨。江西的李氏投奔这里,避难的也投奔这里,说明这明宁寨很神秘,有某种保护作用。“江西”—“明”—“洪”,使人追忆到古老的往事,江西(庐山东林)白莲教的发祥地(也称白莲教是明教),洪:江西古时号“洪州”,洪州:白莲教发源圣地。可以看出这是白莲教或是明教的后人,投奔到了观音乡的明宁寨。“明”与“洪”是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了。
  “洪”是“明”的宗教派属的别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属明教徒,为了感激众教人帮他打得天下而取国号“明”,取帝年号“洪武”,也是对明的敬感。
  洪就是明的前称——洪与明的历史很久远。明教不是出自东晋时江西东林寺,也非外来教宗。军事鼎盛时期出在古徐州的泗洪。以后再解答这个问题(第九章)。
  基本弄清洪门的简况,就清楚恭城县观音乡瑶民所敬奉的“洪门”,不是起源于清朝,起码自明朝以前就有了这样一个古老的宗教文化习俗——明宁寨古寨为证。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22: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在六百年前,朱元璋属明教徒,能凌驾于他之上的最高权威者,就只有扶持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明教主,这位明教主,会是金庸名著《倚天屠龙记》的张无忌,还是副教主(代理教主)杨逍,还是其他人?姑且不论这些。
  开平王常遇春的忠义,被一些后世之人赞颂是“关公第二”,也就是说自古以来忠义之圣除关公外,再无第二人超越常遇春,其子常茂的忠义,也该会受到某些影响,有所传承吧。这个官职授封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郑国公,肯定是个明事理通情人物,那么他与杨、李、何、欧氏在一起隐居恭城北乡,就是一个非同小可的决定,起码的说,这些人物都是明教的上层顶尖级人物。顶级人物聚会,明教教主还会远吗?明教主就是洪门教主,洪宗掌管明教,可以完完全全肯定洪宗的教主不是朱元璋及其后人,也不是南明永历帝及其后人,只有那个敢推翻明廷而还大言不惭“晋明”的李氏了。推翻腐朽的明末朝廷,就是洪门洪宗的家务事,不能给败家子作家庭主管,就那么简单,洪宗明人岂能反对而不拥护吗?
  洪门洪宗的明主要第一顶尖人物就算是九龙山下的太平村李氏,又有什么标记证明这李氏是闯王李自成。在前欧阳老人回忆先祖著书中,曾写道:“……曾住高桥……”——平乐县二塘镇洞心村名高桥。在高桥洞心村李氏,其始祖李胜朝(逝于一六五O年春,与历史记载李自成的侄儿李锦病逝的年月相吻合),李胜朝在正屋门槛石内刻雕李门马蹄印,此印长八厘米,宽六点五厘米(现此门槛被李仕权用作新建的门槛用),此印记表明他李胜朝就是李锦。李胜朝墓葬无底塘,无底塘即是巨塘,太平村北一二公里处就名为巨塘。李锦墓葬太平村九龙山的巨塘,表明李锦死后也要朝拜护卫九龙山。李锦化名李胜朝,太平村朝字辈只朝现一人,李自成把自己的重任给付侄儿李锦去完成夙愿,希胜于自己,故李锦化名李胜朝。太平村第二代人,李朝现即闯王李自成的化名,而“养满”是告戒后人,只留“最小儿”住太平村,其余人必出外抗清,完成抗清晋明大业。李自成(朝现)是太平村第二代人,自称为“二”,太平村是洪门机关,故又可称“洪二”,后来李自成(朝现)当了和尚,就又可称“洪二和尚”。清一代的洪门天地会是“洪二和尚”(李自成)始创,才是最标准的说法。秦宝倚先生在一九八六年《历史档案》当年的第一期发表《天地会起源乾隆“说”新征》曾提出“洪二和尚”始创天地会,已临近实况,只是年代不准确而已。
  透过表面看实质,在探研洪门天地会,对这个帮会名称的来历,过去有的学者认为是“三水与共”,即长江、黄河、珠江关内三大河系共合。其实,“洪门”的起源是离不开明朝或是在明朝以前的广西桂北的恭城县北乡瑶民宗教祭礼的“洪门”,它实际是明教宗教的别称,或是明教源出的门宗源。恭城瑶民广敬“李王”,这个“李王”不但明朝时期主掌明教洪宗,该在元朝时期或是更远的年代,已主掌明教洪宗了。
  故清朝时期的洪门天地会,清一代民间最大的秘密反清会党源出恭城瑶族传统宗教文化,传统宗教制管。
  清朝初期,饱受战火之苦的天下人民,人心思安,人心思定,是一个共同的心愿,故而早期洪门天地会是不可能有所大作为的。清乾隆年间,清廷朝政已由昌盛开始走向衰亡,洪门天地会就抓紧时机,四处起会。太平村李时荣的墓碑铭文,写记了他一生奋斗经历:“立置宅屋,置粮立册,手来起门户,以致乙晋明之事,立碑为记。”秦宝倚在1986年的《历史档案》发表《天地会起源乾隆“说”新征》写出:约乾隆十年左右,李少敏、朱鼎元、桃元等四处起会。太平村的李时荣墓碑立于乾隆四十三年(1779年),李时荣生于一七O六年,死于一七七九年,这与秦宝倚探研洪门天地会这一时间是相吻合的,由此可看出“李少敏”是李时荣的化名,“朱鼎元”也就是南明朱氏皇室后人的化名,以两人为首(李少敏、朱鼎元),就该是新兴的天地会之父。在一百年以后的太平天国起义时,李时荣已逝,首领们称其为“魂爷”,朱鼎元尚在,起义的首领共称其为“天父”—(神爷)。
  洪门天地会的壮大发展,它的教众迅速在大江南北发展起来,洪门始祖是苗瑶共祖,洪宗下分明教白莲教两种,之后分支繁多,教众林立,遍及天下。清时期主要分为白莲教、洪门(天地会)两大类。在清乾隆年间,天地会在福建、广东等地起反,首领有卢茂、李少敏、蔡乌强、林爽文等数起领导天地会起反。之后湖南西部贵州的苗人起反,接着,湖北、四川、陕西爆发了白莲教大起义(1796—1805年)。在白莲教大起义之前,即乾隆五十八年(1794年),流传于广西天地会的一本会簿中载有“反清复明,真人出在四川边”等语(中国第一档案馆藏档案)。这表明在白莲教大起义之前的头二年,广西洪门天地会已安排预谋北方白莲教的起义准备事务了。白莲教起义失败后,接着就是天理教起义(1813年)。天理教起义失败后,由于广东沿海外国鸦片的入侵,洪门天地会肩负着外抗列强入侵,内推翻满清朝廷的双重重担,即平英团(升平学社)。经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洪门天地会以及广大民众,看透了满清ZF的无能腐败,一场推翻满清的腐败朝廷运动,再将会是象雷霆再浩。“李世(誓)得”、“雷再浩”预示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太平天国”大起义运动即将爆发(1847年,天地会首领“雷再浩”、“李世得”等起义,进攻全州,湖南广西天地会员准备响应——范文澜著《中国近代史》上册第八十六页)。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22: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第四章
  太平天国部分神秘隐世之谜探研
  千般天国情,晚明化为夕阳红
  一八五一年一月十日,爆发了举世闻名的太平天国起义,如雷霆再浩,震撼了中华大地。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革命运动,它波及了十八个省区,建国历时十四年,太平天国起义最终失败了,但它的文化以及其它的许多隐世之谜,令后世不少学者投入探索解谜之中。
  太平天国的国字,为何玉字少写一点,是口王国而不是口玉国,洪秀全为什么不称皇帝而是称“主”,称“朕”,并还再强调“万国太平真主”,既是万国就有众多万岁众多王,太平天国玉玺中确有“八位万岁”一词,王爷多如牛毛(二千七百多王——见《太平天国文化大观》)。在玉玺中有铭文:“真王贵福”,贵福是洪秀全的幼儿(《太平天国史丛考甲集》:“一八五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即天王位,立幼主,封百官”)(一八五一年的《太平礼制》就写道:“臣下称呼幼主万岁”,此时贵福才三岁)。世上哪有举旗起事建国,父亲立不懂事的三岁孩儿爵位比自己高,跪下称臣的?洪秀全诏令中提言的“同顶起天父天兄纲常”,是洪秀全捏造虚无的天上神仙吗?太平天国中期的天京(今南京)发生“天京事变”,真是扬秀清逼封“万岁”而引起?还有太平天国起义初期的神秘“洪大全”天德王一事,等等,这些关键性引人注目的谜,令人费解。
  关于太平天国的某些疑难问题,盛巽昌在《太平天国文化大观》第二百四十七页写道:“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还未发现有确切来自天国后裔们的直接文化档案,还要随着今后文化学术的频繁交流,方能较多的材料作证实。”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揭开太平天国一些重大的隐世之谜,观太平天国所记传的言语,都是些让人似懂非懂的“天书”,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在写史著书方面,严谨章法迂腐到拘泥于一格的约束形式,必有实物登册,比如今人生儿育女后,必有户口,一个地方区域户口册登有多少人,这一区地的人数,史家们只认定这个户口登有的人数,非按计生的非洲人口(躲生的人员)就从认定上,这世上根本没有这些人存在。理由是册上无名。拘于约束的形式,很多探研者对一些事只能叹而观止,无法展施自己的符合事物本源思路著写于书中,必要物证以成章法。
  太平天国的目标“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下为中国解下首之苦”。又辛开十二月初三时在永安,皇上帝又曰:“千金千嘱千瞒天”。可见最高权威人下令“瞒世”。
  放开思路想想,一个地方性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什么?太平天国文化又与哪一民族传统文化比较接近。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封建思想存旧的大国古国,要让一种新的思想,改变一个守旧的民族思想是特别困难的,洪秀全岂能在观阅了一下基督教的《劝世良言》就在壮瑶蛮民中改变了壮瑶蛮民思想意识,就如有人把猪肉拿到回民手上,大谈此肉有营养,甚可长命百岁,你就是嘴说烂了,回民不揍你一顿,就算是好运气了。广东广西当时深受鸦片入侵之害,更不信外来教宗,甚至驱赶外来宗教传道人士屡有发生,广西壮瑶蛮民岂能容易接受洪秀全“上帝教”。
  在探研乾末嘉道年间(乾隆五十八年——1798年)的反清事件一连串的起义,白莲教大起义的前二年,广西天地会就已经讲明四川边白莲教要大起反了(真人出在四川边),太平天国大起义的头三年,广西天地会“李世得”“雷再浩”再显露预示一场如雷震浩的大起义又来临。太平天国起义时除了洪秀全发展的会众,其余就是天地会众。太平天国起义的大爆发就该与前期的“李世得”领导的天地会有关连,往前推,联想到五十多年前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广西天地会的预示,就可有逻辑性推断,广西天地会不一般,应与两次起义(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有某上层领导者嫌疑。那么,再看洪秀全的名字来历,洪秀全之名不是洪秀全本人真名,是别人所赐名,盛巽昌著《太平天国文化大观》第二十二页写道:“洪秀全”大名是天上爸爸所取的,洪秀全原名仁坤,小名火秀。一八三七年,“天父上帝皇上帝命主曰:尔名为全矣。尔(你)经前凡间名(洪仁坤),头一字犯朕本名,当除去,尔下去凡间时,或称洪秀时,或称洪全时,或称洪秀全(《太平天日》),洪仁坤的姓“洪”显然犯了洪门之主的“洪宗明主”之洪了,现存广西蒙山县太平天国纪念馆处,玉玺中间有“明明”两字——玉玺表明“明主”了,洪宗明主的“洪宗”“明主”(可见一八0一年广东海康县林添申等结会盟文:“复明,万姓一本,合归洪宗……”一七九二年(乾隆五十二年),清军围剿林爽文天地会起义军的过程中,搜获一件“结盟底稿”其中誓言……马溪庙明主传宗……)在很明显的一件事,就是太平天国起义之初,太平军从起义的广西进入到湖南,一路上的告示中说明洪秀全的天王是被封的(见范文澜著〈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百0四页记写:“告示中说:洪秀全封太平王,王既是封的,当然还有封王的最高权威的人”)。把以上关键性的问题联想起来,就可以看到一个朦胧的大宗帮会搞起的太平天国起义,即“洪宗明教”。
  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的一百年,是中国革命的大风暴时期,中华民国的国父孙中山,自喻“洪秀全第二”,可见洪秀全的革命思想对后来的革命是有影响的,故而,后世学者只注重洪秀全的创新革命思想为主,探研洪秀全的“天话”等,而忽略了对一个“逆历史潮流而进”的洪门天地会复旧组织占主要地位探研。在革命高峰时期及动荡年代,谁又敢“逆历史潮流”而去传扬一个“复旧”的组织有先进的创新革命思想呢?试想儒教宗师孔子,二千四百年前的“克己复礼”被人们揪出批斗,“再踏一只脚,叫它永世不得翻身”。很多很多脱离实际写书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历史时局形势所制约,情有可原。
  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洪仁坤),“天王”是封的,在一八五九年洪秀全于〈天历六节并命史官作月令诏〉中,提到他在一八五一年太平天国起义后,他率部进入武宣县东乡(三月二十三日,尚未进永安),登极被封天王)的日子,“二月念一哥登极,亦朕登极,人间和”。很明显,在洪秀全的天王之上,还有一位比天王更高一层首领人物,就是“一哥”(幼主天兄),在今永安(蒙山)太平天国纪念馆的“天命诏旨书”,天兄指纲常,可看出纲常中有一人就是洪秀全的顶头上司“一哥”——耶酥。(天命诏旨书见后)
  洪秀全在广西武宣县东乡之前,率部举起太平天国大旗起义的战斗,可以理解为太平天国起义风暴的试探性战役,如成功,洪秀全就可被正式封授“天王”,如不成功,这个“天王”位就不是他洪秀全的了。太平天国试探性的起义战役胜利了,洪秀全被封授“天王”,其军属下归“天王”指挥,其兵称“天兵”将称“天将”。这路军马,从不自称“太平军”(见盛巽昌〈太平天国文化大观〉第四百一十页写记〈太平天国没有“太平军”〉)。
  现在可以这样理解,太平天国地下武装各路人马都在准备举事,而洪秀全是其中主要一支,洪秀全首发举起“太平天国”大旗起义,洪秀全举事成功,授封“天王”,这路人马挂帅旗就应挂“太平天国天王”旗,其实就是如此,六字简缩为四字“太平天王”的王字外加一口就成事了。洪秀全这路人马就扯“太平天国”的旗子。国字中少一点,因洪秀全不能代表整个太平天国的最高权威。用心谋远的洪秀全,以上帝(洪宗先帝)派他到凡间(天下)扫妖(推翻清廷大任)。就是主,就是上帝之子,也可称“朕”。洪秀全以他这路人马的最高首领,自命“朕”,那么,其它各路人马也就可称“万岁”了。“朕,万岁”为一国之主,各路人马为各国,各路人马集会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就是万国万方来朝了,故太平天国有八位万岁之多。
  一八五一年九月,天地会众,按会规“听从命令”“遵会规”,与洪秀全部云集(见唐增烈著〈冯云山新传〉第86页),攻占永安城(今蒙山)后。起义军内矛盾顿现,天兄“纲”率天地会(朱系属下)首与洪秀全部发生争执,洪秀全拿出上帝(魂爷)遗诏搬请幼主,天兄“常”——耶酥,在最高首领人物层,讲示“洪宗明主”往事,天父(皇,朱系)天兄纲也无可奈何。毕竟先祖朱元璋还属洪宗明主属下,其后裔在洪宗地位怎能超越洪宗明主呢?中华美德遵老爱幼,天父年事已高,在尊称排位上仍排在先。为了反清推翻腐败清廷,必须同心同德紧密团结在一起,经几个月协商后,天父天兄(常)两人为共尊首领,天父及其它朱系人马毫无理由,顺应听令洪宗明主天兄常的旨意,故后来的恭义堂领袖(天兄纲)化名朱顺洪,在天京的朱元璋后裔化名“朱衣点”,“衣”即依的同音,依顺之意,“点”,洪门别称“三点会”,衣点即依从洪宗明主。
  在蒙山县太平天国纪念碑廊的〈天命诣旨〉(见后)中,首先是天兄耶酥(常)下凡圣旨在先,其后又见与天父俩人同一道下凡圣旨,与天父的下凡圣旨中有“万方万国万来朝”一语——“万方万国万来朝”是洪宗远古时期的西周早期,南蛮首领申人召东夷南蛮西犬戎征伐宗周的典故(第九章解说此事)。
  在蒙山县太平天国纪念碑廊的《天命诏旨》中,从辛开闰八月至十月二十五日,天王诏令中洪秀全对天父天兄的尊称,先后在改幼,先写“天父天兄”,再改“天父天兄纲常”,后再改回原语“天父天兄”,在十月二十五日的天王诏令中,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起义军中,内部意见的统一。“天兄纲常”不提了,只讲“天兄是救世圣主”,“天父。上主”“皇。上帝”是“神爷”“魂爷”。起义军两大支系最高统帅很明显“天父——皇——神爷”“上主——上帝——魂爷”。死去的“帝”为魂爷,尚活着“皇”称神爷天父。十二月初三天父天兄的下凡圣旨,明确讲明:“亦念魂爷立主真”——的确,天兄(常)的父亲(上帝,魂爷),有遗命,封洪秀全为扫妖主力军之主(一八三七年,“乃封主为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全”)。
  各民族的反清义军来云集共同反清,就是万方万国来朝,领导各路义军的真正圣主,即是“太平真主”天兄(常)耶酥,故有“万国太平真主”,即主管首领。太平天国起义之初,所遵之主分别是“上主”“幼主”“主”——天王。“上主”即前届的主管首领,“幼主”即继届主管首领之后的新主幼儿主管首领天兄常,“主”起义军主管首领即天王。“上主”退位或是逝世后就由幼主继任,“幼主”是在一八五一年三月或是二月正式继任前主管首领之职位(洪秀全二月登极“天王”位念的“一哥”登极),“一哥”(天兄常也就是幼主,玉玺中铭文“真王贵福”,贵福就是“万国太平真主”。过去,有些人对贵福的理解,贵福是洪秀全的三岁幼儿(一八五一年)。洪秀全又怎能把自己不懂事的幼儿立为真王?比自己还大呢?立幼儿为真王,真主也就罢了,把幼儿当为自己的兄长(一哥),岂不是乱了天伦常理。又就算洪秀全曾经自言大病一场(一八四七年),得了精神分裂病的后遗症,天王洪秀全有精神病,而其它所有起事的首领都得有精神病,难道就连有帝皇宗室李朱领导下的洪门天地会首领们全都眼睛瞎了,跟精神病人身后举义旗。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笑话吧。天地会的首领们眼肯定不瞎,起义军的首领们也没有精神病,那么,洪秀全的病(一八三七年大病四十天)也就是故意装出的了。洪秀全有大志,是借用古代“孙膑”装癫的典故,而后施展自己的才华,如何把国外的基督教,与中国古老的南方民族宗教结合起来,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22: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过去忽略了对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也就在探研太平天国早期的活动与认识,出现偏离误差。南方民族的传统文化惯用夸大缩小神话等比喻某些事物,对生命终结后的认为是,人虽死但灵魂不会死的,故“魂爷”“神爷”“天兄”“天王”“天德王”“洪德王”“上帝”“上主”“幼主”“皇”都是一些现实中存在的人物,并非是洪秀全捏造虚无上界神仙。
  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在永安时(一八五一年冬),与洪秀全并肩作战的有一神秘人物“天德王”洪大全,洪大全在永安突围时,被清军擒获,后押送进京处死,洪大全当时说:“洪秀全叫我为贤弟,尊我为”天德王“时朝野上下对洪大全的身份表示怀疑,有人认为洪大全是天地会的领袖,二人在永安时同称”万岁“,另有学者认为,洪秀全与洪大全都同奉”假想的天德皇帝为总领袖,对洪大全的身份,范文澜认为:他是天德皇帝的代表“天德军师”,洪大全的真实姓名是焦大(《太平天国文化大观》435页焦大来历讲得更明彻)。焦大用“万大洪”姓名,是便于召集会党,也表示与洪秀全有兄弟对待的关系(见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02页)。
  洪秀全之名是化名(上帝赐名),洪大全之名也是化名(也可理解是天德皇帝另一赐名)两人的化名是兄弟对等(同称“万岁”)的关系。俩人的身份地位也就是相等的。“天德”两字是什么含义呢?中国自古有句话,以玉喻“德”,德就是玉。“天德”即“天玉”的别种含义。“天玉”能与谁扯得上关系呢,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曾取号“天王”,人称“李天王”,李自成将王字加一点,号称“奉天玉”,李自成在明末清初时没有死于湖北的通山县九宫山,其侄儿李锦率余部与南明永历帝结盟抗清。李自成自然还是领袖级人物。“天王”“天玉”都是他的曾用王号。“天王”“天玉”“天德”(隐居恭城九龙山用名:“太平大德王”)实乃同一含义。也就是说,如洪秀全洪大全俩人共奉假想中的“天德”皇帝为总领袖,也就是供奉“太平大德王”李自成这位“天王”“天玉”了。因李自成有后居于太平村,这个“天德”是指李自成,还是指李自成的后人呢?
  一八五0年,天地会在广州北门帖告示:悬赏一万两,购募(孥)两广总督徐广缙,末署“天德”二年(见范文澜著《中国近代史》上册第104页)。说明这个“天德”不是指李自成,而是指李自成的后人。一八五0年是“天德二年”,一八四九年就是“天德元年”,“天德元年”标志着新一代“幼主”的出现,这个新一代“天德幼主”就应是洪秀全洪大全供奉的理想新皇帝——也就后来的太平天国幼主。
  自古以来,人们把“世外桃园”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世外桃园”就是人间天国,九龙山太平村称“千家峒根本源”(此语见《广西恭城瑶族历史资料》第13页的《千家洞》),瑶族祖居地号称“世外桃园千家洞”,千家洞根本源也就是“世外桃园”之源,是人间的天国乐园的源地。天国的“将”自当称“天将”,天国的兵也自当称“天兵”,大一辈的人物就当然是“天父”“神爷”,与自己同辈的就可称“天兄”“天弟”,死去的人魂不死就可尊称“魂爷”,这些都不是洪秀全在讲天话,扬秀清代传“天父”言,萧朝贵代传“天兄”言,以及“天父天兄”下凡降旨,都不是捏造的虚无荒诞骗人鬼话,而是瑶壮传统文化的某个侧面反映。当然,学者们对洪秀全的“天话”就有时搞蒙了头脑,谁还会去绞尽脑汁去查找那更渺茫自古以来无一人能找到的人间“世外桃园”仙境,谁又知道世外桃园“神仙”们的传统文化怎样,谁又能联想到太平天国与世外桃园的关系。
  玉玺是国家最高权威的象征,太平天国玉玺中间有两“明明”两字及“真王贵福”已是事实,洪秀全是“上帝”派到凡间扫妖,就会有上帝的某些遗诏。成为“天兵”“天将”之主。玉玺中表明,有两明大派,洪秀全为两明中一明的兵将之主帅,另一明也会有一位与他同等职位的人物同道一起举旗反清,那就是自号为“天德王”的焦大(朱系天地会首领派使)。焦大死后(由于在永安议定“朱”顺“洪”),天地会最高首领再也没派特使了,直由扬秀清代传“天父”言。
  一八五六年九月,“天京内乱”,洪秀全按魂爷(上帝)遗令杀了扬秀清而且还是在扬秀清毫无戒心的情况下,把扬秀清杀的,对于这件事,人们一直认为,是扬秀清逼洪秀全封万岁所引起的。对洪秀全的解释:“爷爷预先降圣旨,师由外出苦难清,期至朝观遭陷害,爷爷圣旨总成行”,认为洪秀全在为自己推卸杀扬的责任。这件事的起因绝非这样简单,原因其实就在代传“天父”言上,魂爷逝于一八四九年十月(农历九月二十三),一八四八年四月,扬秀清首次以天父上帝附体传言后就遂代天父传言,魂爷就很反感了,此时魂爷已经病重,也就会安排些后事了,以“天父”为首的天地会朱系,在瑶族祖居地千家洞的势力,人才已超越洪宗李系,如恭城北乡的万明魁,欧阳豹,朱洪英(朝纲子)等。又“天父”——“朱鼎元“,与九龙山下太平村李氏四代人“四处起会”,“天父”百余岁,可谓在天地会及洪宗“年老德高”,洪门天地会的人心已倾斜朱氏,朱系出现了轻视李系苗头,但打江山除了武力之外就是智慧,“朱鼎元”——天父,与李系首领近百年统领洪宗,知道李系的智谋,从不敢轻视僭越,而年青一代的朱系首领,虽武功超群,谋略稍逊李系,性急就起着某种负面影响,推翻清廷必速战速决,在谁指挥打仗,握掌军权方面,天父与魂爷也会发生争执,“天父”启用扬秀清代传言,就是要控制军权,“天德军师”入永安要想更好控制扬秀清,执掌军权的扬秀清又岂肯让权减威,“天父”“六日(六年)江山尚造成”,就无形给扬秀清一道生死命符了。如六年推翻不了清廷,扬秀清就会死(一八五六年九月,太平天国起义已近临六年),但扬是不知这件事的,只有“天父”“上帝”“天兄(常)”“天王”(有遗诏:“爷爷预先降圣旨”)几人清楚。“天父”——“ 朱鼎元”(欧阳老人回忆为是“老仙”名“朱永达”)是看不起洪秀全的,而“魂爷”非常器重洪秀全,这是矛盾的焦点。“天父”器重扬秀清并夸口“江山六日(年)尚造成”,起义六年时,如推翻不了清廷,后果怎样不言就自明。在永安时(今蒙山),洪秀全天兄(常)都忍让了,太平天国洪秀全率部进入天京(南京)后,就深居简出,一切似乎都是扬秀清作主。
  “天京内乱”起因,从表面分析就是这样了,具体的起因只有在未来有史料现世时方能定断。可以定断,洪秀全杀扬秀清决不是“扬逼洪封万岁”所引起的。太平天国兵至长沙时(一八五二年十一月)“天王在长沙制造玉玺”:玉玺铭文:“天王洪曰,天兄基督,八位万岁,真王贵福”。从铭文上看已有八位万岁了。这时的扬秀清已在“万岁”之列了。扬秀清的死,也许与升平天国天地会的恭义堂领袖“朱洪英”(天兄纲“及其它天地会首领的全军覆有一定的关系。
  一八五二年九月,朱洪英壮志豪发,以天地会名誉在广西南宁领导天地会起义(一八五一年冬至竖春,天地会主要高层首领,天兄纲)等不愿与洪秀全为伍,更不愿在天王之下听令,分道离去另举义旗),后转战湘桂粤边境,一八五四年九月在广西灌阳县城建立“升平天国”,因朱洪英与洪秀全等在永安州辛开元年(一八五一)十月有誓约(见十月二十五日天王诏令),他们都不能称“上”称“帝”原因是非一人是其(上帝(李),天父(朱))所生所养“(朱洪英本人真名姓卢),所以升平天国也没有帝皇封号出现,朱洪英在升平天国称“镇南王”。
  升平天国的建立,标志着天地会朱系与洪宗明主李系分道扬镳,标志着南明皇后人“天父”自毁盟约(不能约束天兄纲及天地会朱系的其它会首)。留守于湘桂边境的洪宗李系部属大部分离走,分赴各地,召唤洪宗教派响应太平天国起义,李文学赴云南,李文茂李文彩赴广东率红巾军攻打广州城达十个月之久。(一八五四年七月至一八五五年五月,见《广西乡土历史》第二十二页记),广州城久攻不下,李文茂陈开率领四万多人撤离广州,乘二千余船,沿西江而上,六月五日攻浔州,九月二十七日攻占浔州后,改浔州为秀京(广西的桂平县为永秀县),建立大成国政权,年号“洪德”,铸“洪德通宝”“平靖胜宝”铜钱。一年后,李文茂称“平靖王”,陈开称“平浔王”,梁培友称“平东王”“区(欧)润称”平西王“,梁昌称”定北王“,李文学在云南称”兵马大元帅“,这些称王称大元帅之事,都是在“天京内乱”,以后二个月的事情,是偶然巧合,还是一次统一行动,每个人都可以去进行猜想分析。
  洪门中的朱系朱洪英等天地会首,一八五四年九月成立“升平天国”后就游战于湘桂边境,主要以恭城县北乡及灌阳县为根据地,在一八五五年六月至九月,朱洪英率“升平军”主力,在湖南东安附近一带地区与清军作战,升平军主力精英近全军覆没,七位主要首领归阴,朱洪英率残部退守恭城北乡及龙虎关,一八五六年二月,朱洪英也命丧龙虎关,朱洪英其实就是“天兄纲常”中的“天兄纲”,在太平天国起义军中的权威仅次于“天父”“天兄常(幼主)”,朱洪英的死以及朱系的其它首领人物阵亡,无疑予洪门中的朱系有沉重的打击,此时期是洪门中朱系落入最低谷阶段,朱系若还想再度强盛,希望就只在那位代传“天父”言的扬秀清身上了。
  自古以来打天下者,大多数人就是“共患难易,同享福难”,当取得一定胜利时,争权夺利是不可避免的,古往今来,彼彼可见,当然太平天国起义定都天京(今南京)后也不能逃脱这种历史的循规,扬秀清代传天父言,已逼得洪秀全低头下跪,低人一等了。如果扬秀清在朱洪英(天兄纲)死后,继任“天兄纲”的职位(天父朱永达无后出只认一干儿取名朱洪英),洪秀全就会永远抬不起头来,洪秀全有上帝(魂爷),遗命“做扫妖之主”,自己坚苦创业,在南京的军队已成劲旅,不可能落入朱系手中,除掉扬秀清这位崇向朱系,军权在握顶级人物,是不可避免的了,在天地会最落势的时候,也就是洪杀扬的最佳时机。一八五六年九月,扬秀清终被洪秀全剪除杀掉,洪秀全为达到了军政大权一把抓,之后就封自己的亲兄弟洪仁发为“安王”,洪仁达为“福王”以挟制诸王,洪秀全的杀扬(扬秀清)诛韦(韦昌辉)逼石(石达开)之连环计谋策略,就是要独揽天京军政大权,有若四百年前的谋雄朱洪武,手中握有军政大权,何惧“洪宗明主”,终得天下,建立朱氏大明王朝。一八五六年九月的《天京事件》后,洪秀全不但重用自己的亲兄为安福二王,又安插洪仁政(堂弟),洪仁玕(族弟)进入领导集团中,“司马之心”路人皆知了。
  太平天国起义,不管洪宗的李系与朱系有否起义六年推翻清廷的誓言盟约(江山六日尚造成“)天京的洪秀全有否魂爷遗命,“天京事件”的发生,相残过甚,搞得人心散离。清兵乘机而攻虚,数年间,攻打太平军的清兵由弱势转向强势,太平军则不同了,已由鼎盛走向衰弱,最后被清兵各个击破消灭。一八六四年七月,天京被清军攻破后,其余部以及各地起义军虽顽强与清军作战,后也难逃被灭亡的厄运。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这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革命起义的失败,引起后世之人广泛思考深研,这场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对敌方面,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夹击,在内却受到古老神权思想的控制及其势力的左右,内部的分裂争权夺利是失败的关键。
  太平天国是由一个原始的古老宗教以及其宗教思想所建立起来的政权,这个古老的宗教源起的年代太遥远了,“洪宗”两字太令人深沉思索,“洪宗明“更使人联想到古老的明教,明教的前身还有一个洪宗,历史上的明教徒已遍及天下,洪宗就更遥远了,洪荒年岁的明都阿,明教供奉的是谁,洪宗供奉的又是谁,洪秀全曾说过:“敬上帝,中国自盘古至夏商周三代时,都已有之,敬上帝不是从番而来。”可见洪宗之古老,洪宗供奉之神之伟大,洪宗宗教思想的影响力。那么掌管洪宗的明主传人在洪宗教派中的威望就可想而知了。洪宗古老的宗教思想离现实社会太遥远了,已经不适合时代的要求和发展,但洪宗明教势力是天下第一大帮会教派,在封建社会有鸿鹏大志怀才不遇之士,谁不想有大靠山大势力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然界中,狐可借助虎威,聪慧大志的人,自有借助他人之力去实现自己伟大的愿望。洪秀全有大志,在他生长的年代里,有着两种庞大的宗教帮会势力,一种就是中国的洪宗(时为洪门天地会),另一种就是从国外的传道士在中国传播的基督教,洪秀全就是有机地将这两种宗教进行结合,发展自己的势力,去实现自己的伟大革命理想,酷极了。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22: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洪秀全借助基督教的目的是什么?这就要以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去分析理解,一八四0年前至一八五0年,是外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猖狂之始,尤以英国为主,中国人民看到了满清的无能奋起反英反满的斗争准备工作,抗击外来入侵者易,推翻满清进行则难些,如何推翻满清朝廷,就要借助国内外的有效势力,国内势力就是各种地下武装组织,国外的势力不是鸦片和强炮利舰,而是宗教的力量,宗教是种摸不着但看得见而神圣不可犯的精神武器,天下间国内外任何宗教信徒都会维护自己的宗教尊严和利益的,会为之奋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的侵略,满清朝廷的卖国,更在中国人民面前暴露得腐败无能,官怕洋人,官怕外国的传道士怕洋教(但洋人怕百姓),洪秀全正是利用这种机会,将中国洪宗明教敬远古的上帝(盘古王,炎帝)与外国的基督教敬上帝巧妙结合隐饰自己身份,以利发展自己的力量,洪秀全要借助洪宗势力,必入洪宗教会,这是必经之路毫无选择余地的。
  洪宗虽然很庞大,就如一盆散沙,由于源远,支派繁多,教徒们只是崇尚着某种信仰,各行其事,不可能听从洪宗明主的统一领导,就如今日的佛教,佛教从古印度国传入中国以及其它邻国或是全世界各地,佛教徒们只是崇尚佛祖的教义佛的精神,但不可能请现在的印度佛教领袖为世界各地佛教徒的首领,听从其领导指挥,教徒们只是十分尊敬佛源圣地而已,洪宗源远比佛教年代还深远(佛教始祖降生于公元前565年,名释迦牟尼,距今为二千五百七十年),洪宗明教的信徒们只是对洪宗明主有尊敬之感或是响应其号召罢了,故在太平天国起义时,洪宗明主下旨,号召洪门明教信徒们“顺洪”起事。太平天国起义之初的洪宗明教的李朱两系顶级领导相互间有一定矛盾,朱系的天父“朱永达”依仗其年老,与李系四代洪宗明主共事兴会,对魂爷归天前扶洪仁坤(天王洪秀全)做“扫妖”之主持反感态度,要求洪宗明主收回成命,洪宗明主(李魂爷)着重考虑需一聪明人才,才能完成推翻满清的夙愿,洪仁坤是最佳人选,但在洪门天地会,众堂林立的各地首领中,洪仁坤的资历,成绩,功勋,远远不及各地的洪宗明教各堂首领们,不但洪门中的朱系众多首领不服,就连李系中的李文茂李文学等等也不服,天父见洪主李扶洪仁坤做“扫妖”之主,“朱永达”(天父)也就草率将一卢姓人认做自己的干儿子即“朱洪英”。原恭义堂首领,世代精忠报效南明皇遗后的万氏就很不服“天父”认卢姓人氏为干儿“六日后江山尚造成”半壁江山就是卢姓(朱洪英)的,万氏怎心甘。万氏也就强出头,派人名“万大洪”——万氏比洪仁坤大,洪仁坤(天王洪秀全)就是在这些夹缝中去实践自己鹏程,道路是很坎坷的,成功的希望也是渺茫的,洪仁坤(洪秀全)敢于面对现实的社会状况以及社会局限性的约束,冲破牢笼大胆的革命创新,精神可嘉,彰照后人,也正由于社会的局限性,洪仁坤(洪秀全)缺乏科学的理念去进行正确的调理某些内部矛盾,最终把自己树立的大旗毁掉了,但洪宗明主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太平天国起义前后的洪宗明主是谁呢,就去九龙山下的太平村李姓去查访,太平村始祖名“李养满”,见其几代,留村传宗接代的人,都是最小儿,说明“李养满”是祖制定规的一条戒律铭言。李氏真正始祖(太平村)应是第二代人,第二代人名李朝现,第三代人名李明贵,第四代人名李福善,第五代人名李启星,第六代人名李枝蕊(别名李时荣),第七代人名李能秀,第八代人名李瑞祥,第九代人名李常赐,以上九代人均为太平村李氏最小儿满房。在前欧阳老人回忆的《中华明朝本朝纪事》中,有“李荣基”这号人物,用瑶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去理解“基”的含义,“基”就是能接承自己大业的儿孙后代,是自己希望的成功基石。如希家庭延续后代,有父还是空的,必须有儿孙才能传代,基就是儿孙后代,正如古铭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中国古传孝义之道。李荣(时荣)的基就是他的儿孙,主指其最小孙李瑞祥。当然在封建社会,传宗接代以男儿为主,妇女地位低下一些,不象现在男女平等,什么都一样。但瑶族妇女的地位,在封建社会时代,有的社会地位比男的高,现仍保存着这种遗风。九龙山下的太平村李氏,不歧视妇女,在李氏的部分先祖的墓碑上,连女婿的姓名都刻在上面,实行男女平等,相互尊重的俗风。从太平村的启字辈到常字辈各代最小儿生卒年是:李启星,生卒年不详,李枝蕊(李时荣)生于一七O六年卒于一七七九年,李能秀生于一七三九年卒于一八O六年,李瑞祥生于一七八八年卒于一八四九年,李常赐生于一八二四年卒于一九O一年。
  洪宗明主“四处兴会”,昌盛于清朝乾嘉道三时期,乾隆元年为一七三六年。时李时荣三十岁,也就是他与“朱鼎元”等四处兴会,其后与“朱鼎元” 四处兴会者是李能秀,李能秀与“朱鼎元”两人年纪基本相同,相差不了几岁,李时荣李能秀两人去世后就是李瑞祥与“朱鼎元”四处兴会了。太平天国是一八五一年一月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举事,而李瑞祥逝于一八四九年九月,他就是天王洪秀全诏令中“魂爷”。李常赐就是洪秀全登天王位时遥念的“一哥”幼主了。俗话说:能常赐者,必大贵大福之人。依此意起义军的高级首领们雅称之为“贵福”,大众首领公认“真王贵福”、“万国太平真主”。太平天国起义之时,正是太平村为李瑞祥的守孝三年期内,忠孝仁义为人之根本,作为洪宗明主,更应为人之表率。起义初战告捷,洪宗的首领们趁洪宗明主在孝期不能外出的机会,争权夺位谋幸福。幼主就下旨平乱:“总不能走得我天父天兄手下过也。”李常赐的后人代代相传,常赐的枪法,又快又准,道上的绿林好汉匪首无不佩服,见者让道,然而,谁也不知他是太平天国幼主,只有洪宗的高级首领及太平村几位主事人知晓。
  在广西浔州与陈开一起成立“大成国”的李文茂、李文彩,云南的兵马大元帅李文学,在太平村中的真名是什么,李时荣生有四子,其一儿名李能才,李能才生三儿,一儿名瑞科,李瑞科生有常茂常彩两儿。李常茂即李文茂,李常彩即李文彩。
  为何将常字改成“文”,李瑞祥的哥名李瑞学,在李瑞学的墓碑上的学字是写“上文下子”,学即“ ”,因学字的上部体与常字的上部体相同,为了在起义中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把常字下部不要,取名“文茂、文彩”。李文学的名字不见于太平村的李氏人名谱中,李文学极有可能是原长子在外的后人。
  在太平天国起义的首领人群中,可看到这样一个显眼的事,部分首领的名字有一“秀”字,当然了,洪秀全的名字是“上帝爸爸所取的”,他这个“秀”字无疑是在铭记某位洪宗明主,其他首领名的“秀”,如杨秀清、李秀成、张秀眉(贵州东南部起义军首领)、杜文秀(云南起义军首领)、陈永秀(升平天国首领之一)等,这些人的“秀”,是否有铭记“李能秀”之意,现只能猜测。乾隆中后期至嘉庆年间,洪门天地会白莲教天理教起义举事频繁,李能秀(1739—1806年)正是洪宗明主,不管怎样,只是一种猜测而已。
  无数次的起义失败以及某些成功之事,都会引起好事者的深研探讨,去从各方面研究它,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科学研究有之,用唯心观点也有之,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就认为,这是一个古老陈旧的民间帮会组织,有雄厚的基础,但缺乏科的正确领导,用唯心论看问题就是桂北的恭城水浅地薄。相传,古时有一懂风水的大官员,坐轿路过龙虎关,当这位官员走近龙虎关时,被地势气派所逼人自感形小,顿悚然惊恐,于是赶快下轿,仔细观察地气后,惊呼,此地有帝皇脉气,鲤(音李)跃出龙门,不得了,这位官员步行沿河而上进湖南之粗石江附近的时才松了口气,对同道人说,不要紧了,此地有一山,形似黄獭,已将鲤阻拦了,鲤(李)虽出龙门,最后成不了气候,当不了皇帝(这是流传于湖南江永县粗石江的寓言故事或是神话故事传说)。的确如此,宋元明三朝,李氏居住在恭城北乡的栗木至龙虎关下一带地,李氏本是唐皇之后,龙游浅滩(李家滩),鲤遇黄獭,明末时,李自成终未能做成执掌江山的皇帝,李氏清初再移居九龙山下的瑶源之地,此时,九龙山前的河水已改道,由环水呵护变为直流而逝,水不护龙了,加之李瑞祥、李能秀墓葬蜈蚣岭虽是一块上好风水宝地,然而执掌江山的满清,源出东北的满州,观中国的地图样板,形似一只大公鸡,而满州就是这只鸡的头,蜈蚣很厉害,《西游记》孙大圣都无可奈何,后请动晨卯官的母亲(鸡婆),一根小针轻挥,蜈蚣精立毙魂飞。满清是公鸡头地气灵护,而地葬蜈蚣岭的李氏以及蜈蚣环护的九龙山,纵有“推倒山河,碎妖如尘”气概,遇着公鸡头这个克星,正义之师也成“妄言”。
  “地灵人杰”讲究是一方的地气感应到当地居住的人群,人们在大自然中获得自然界的灵感而造就了自己的智慧和聪明,这就是自然界中人与自然的心灵反应,这表面上看,虽有些迷信,不可完全迷信这些唯心的东西,但人们的确从中获得很多灵感,应该相信科学,不管怎么说,天道难以改变,古往今来的一句铭言“人力不可回天”“天道不可违”。
  在距今约三千年前的西周穆王时期,世外桃园中的瑶王,对苍天对大地对天子对天下诸侯国所有臣民以及本氏族部落民众,庄严的宣誓过:“从此时此刻起,本氏族(瑶族)民众,辞别奔波劳苦千余年不休征战,已经‘谢沐’了,希天下从此永远和睦太平。”在此过后的两千年时,晚唐皇帝娶瑶王(女性)做老婆并隐居世外桃园中,宋朝赵氏执掌江山,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实行“降招”等歧视行径,引起了古明都盘申氏族之后的广大盘申瑶民以及其他瑶民的反感,年深日久,民怨滔天,在瑶民的愤怒中,宋时期的盘王——唐皇李氏与盘王(女性)的后代号“秦孟氏”,被迫带领瑶民起反。之后的元朝更是对天下广大民众残暴,瑶王一怒之下,号令天下“洪宗明教”起反,推翻元朝。从宋朝至清朝中后期,瑶族人民没有过去的世外桃园生活了,而是拿起了刀枪去勇猛征战。瑶族违背了远古誓言,违背了对苍天的宣誓,是情有可原的,也是可理解的。
  在三千年前的西周中后期至东周初期,瑶族的先祖“瑶王”只图天下太平,挥师纵横大地而不图求天子位维护国家统一(此事详情见后 页),但也曾一怒之下,将西周最后一位天子杀了,到后来还是不要周天子的江山。明末时期,瑶王李自成李锦等率领的起义军,推翻了腐朽的明末朝廷,李自成欲在北京登基称皇帝,执掌江山坐龙椅,然在山海关一片石一战,突来一阵铺天盖地飞砂走石的狂风,将欲登上皇帝宝座的瑶王吹崩了,兵败如山倒。这正是与古谢沐关古时流传的预言故事吻合。
  人不相信风水术可以,但不可不相信没有天道。古谢沐关(今龙虎关)附近山川地势形状以及九龙山附近地的地势形状,不是先天造成的吗?谢沐关九牛井酒泉不也是天然自成的吗。上天的远古开天辟地大神,似乎预测到也看到了未来的一切,因而巧妙设计安排了山川风水牵制约束未来人的一切行动,人们就会按上天的安排按步就班的完成每个人的人生使命,这就是古人今者常说的“上天造物弄人”吧。现在的人,看到所有的一切,不得不敬服伟大的盘古开天辟地大神了。总之,人们得相信科学,未来的科学,也许能解答一切未解之谜,相信上天会重抖擞,不会拘泥一格降人才到人间的。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22: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皮肤,炼其筋骨,铸其意志,方可成器”,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大任,一切都难脱历史苍穹的安排掌控,人必须要走过自己艰难的一段路程,方能有所成就,“越受苦越威风”,笔者有所体会深刻铭心。观今之中国历史书籍,有些官方书,甚把远古的“三苗”在商朝以后,写得毫无争雄逐鹿中原斗志了,把中国最古老的明教写记是从海外的波斯传入中国,又把其后的洪门天地会说成一个复旧的组织,在写记方面删除;如颇有权威的范文澜先生著的《中国近代史》,天地会成立的“升平天国”、“大成国”、“延陵国”、“云南兵马大元帅”等不写记于史书中,还有把“太平天国”的真正原起发祥地误认源起于广西桂平的金田村,把瑶族的发源地“世外桃园千家峒”误认在湖南江永的大远等观点书籍弄糊了人们的视线,人们就信以为真,并可“盖棺定论”了,然而,真实的历史就是真实的硬碰硬的讲解。瑶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是古明都之后人文之初炎帝的后人,敬奉是“盘古”开天辟地的大神,瑶族与华夏儿女一样,有顽强的毅力,悠悠五千年古老陈旧的华夏民族,虽经历史上无数次的沧桑,今日照样生机勃勃的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瑶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它的宗教信仰能延续几千年,说明它有符合广大民心顽强生命力,它仍可老树新花,充满勃勃生机。不是吗?近千年来,瑶族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故而洪宗(瑶族)历史,不管是利弊都应正确写进中国历史书中,供人们更广泛的认识历史,了解历史。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22: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第五章
  浅探瑶族
  《过山照》《千家古本》《千家垌》
  三书发放
  (雾里看花,三书隐真,谁慧眼识金)
  
  《过山照》,别名:评皇劵牒、平王劵牒等,是评皇发给瑶族子孙收执存照。《千家古本》载述千家垌李氏先祖狗王事迹以及千家垌的地点,《千家垌》写于《千家古本》之后,内中解说比前一本较深精(三书原件新校版本见后 页)。
  探研历史,就是在考古,当有一件实物摆在面前,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弄清楚这件实物的年代,实物记录的是些什么内容,记录的内容与时代是否一致,如果写记的年代与所载述的年代不吻合,这里面就会有问题,写记的人目的是什么?
  《过山照》、《千家古本》、《千家垌》还有部分手抄本,很广泛的流传于瑶民手中,根据对瑶史研究的专家调查,《过山照》有近百件流存瑶民之中,《千家古本》《千家垌》二册书存于瑶民手中比《评皇劵牒》数有过之,这些劵牒书,其实都是些绢布纸张一类的东西。
  古玩收藏界的专业人士都知晓,绢布纸张是非常难保藏的,在没有非常良好的条件,如调节温度湿度,防虫等,有一样不做到家,绢布纸都易腐烂难传世,没有高超的保藏技术,这些东西的年代是超越不了一千年的。瑶民多居住在南方的山中,湿度大,又没有什么特殊的保藏条件,绢布纸张保存期也只有五百年左右的时限。
  《过山照》即评皇劵牒,开头语:“……[理]宗景定元年十月二十一日。”就有学者依其言认为评皇劵牒的发放年代是宋朝的景定年(一二六O年),此物已有八百年。试想一下,宋元时期的某些字画,写录一件事物的同类字画,是否还存世很多?又放宽松一些,一模一样的刊印书册,是否还存世很多?不多见吧。既不多见,为何瑶民手中又有如此多的同类的劵牒,只有一个肯定的回答:年代不久远。只有三至五百年光景的时间,再仔细看一下《千家古本》内记的最近年代是明朝的嘉靖年,《千家垌》内记的最近年代是清朝的同治年,对《千家古本》《千家垌》二册书的书写年代,就有个基本范围时间,即二册书基本写于明末至清中后期。对瑶民收存的《评皇劵牒》《千家古本》《千家垌》三册书的发放期就可完全定在四百年之内,有了这个时间范围,就将书的记述与当时的实际社会情况去校核。
  从《过山照》(即评皇劵牒)外表文华来看,《过山照》是皇家发给王瑶子孙收存执照(王瑶一语出自明末),此照牒应出自帝王之手笔。从明朝开国元君的朱元璋(洪武皇帝)到清朝的同治皇帝,没有任何一帝皇号“评皇”,难道瑶民执存的《过山照》是虚无的仿品,捏造的假物。分布广存世多,《过山照》绝对不是捏造的假劵牒,瑶民们也没有必要捏造虚无的东西来欺哄子孙后代。既然是真实的,那么这位“评皇”——(也名:平王)又是谁呢?只有从《过山照》的内容去分析理解。
  《过山照》首三语:“宗景定年……臣僚俱无承认,龙犬盘护( )登位”,依语可解释为:“景定年(宋朝)定发劵牒,大臣们全都不承认。天子的大臣们,尤以盘瑶为首拥护(主)登位”。过去一些研究瑶史的同仁,将护认为是错别字,特在括号内改写为(瓠),笔者认为是隐写一主字,主即“评皇”。《过山照》中其它内容,采用一种让人似懂非懂夹有神话般的言语,写述十二姓王瑶等事。整本《过山照》劵牒,通露扑朔迷离的神秘,让人匪夷所思,难解其中深义。
  自古以来,瑶民广敬“盘王”,盘王就是盘瑶的最高首领,瑶族的图腾是“犬”,犬即狗,狗王即盘王,找到狗王就可知道谁是盘王了。《千家古本》中写道:“……太公李帛是狗王”。唉,柳暗花明了。再看下一本《千家垌》书中写记:“……李伯(音帛)狗大王”。接着往下看“……势江源李白(音帛)……”真是“又一村”势江源。
  狗王姓李,错别字的名是:“帛、伯、白(音帛)”,后人为何将狗王的名以三个错别字轮换而写,这三个同音字是否就是狗王的真名呢?既用了三个错别字,也就表示这三个都不是狗王的真名,狗王的真名到底是什么呢?就到讲“盘王”“龙犬”的书册去找。
  讲盘王龙犬的书册,在《评皇劵牒》中隐约可见,劵牒是谁定写发放的呢?《评皇劵牒》首语暗示:景定,是“景”定发的。《千家古本》《千家垌》已暗示用错别同音字去理解,“景”的同音就有“锦”字,较接近“帛”字的含义,也是锦。“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帛”是丝织品的总称。用“白”“伯”的白找“景”的同音字,仍是“锦”字,依这个推理,狗王就是广西桂北山区恭城的势江河源两岸的李姓人氏,真名“李锦”。
  活跃于四百年前的李锦,即闯王手下大将,李自成的侄儿,别名李过,诨号“过山虎”。《过山照》就是“过山虎”按李自成之意定写发放的。《千家古本》《千家垌》二册书,也是李氏后代授意他人定写执存。《千家古本》《评皇劵牒》约写于公元一六四六年至一六五六年,距今约三百五十年左右的时间。《千家垌》书写于清同治年间即公元一八六二年至一八七四年,距今约一百四十多年。
  《评皇劵牒》、《千家古本》二册书,是清兵入关后,明末农民起义军余部南下湘桂,与南明政权联盟之后,闯王李自成和侄儿李锦,将余部军中的家眷隐居原盘瑶发源地,部分家眷安插于湘桂边境,发予劵牒执存。《千家古本》讲述李锦率七姓瑶民重回千家垌的经过。由于清兵南侵,担虑殃及忠良之后,要瑶民离开盘瑶发祥地,希望天下太平以后,瑶民们再重回千家垌,但一定要牢记一个古记:“岩口看见石童”。战后的华夏各民族民众战后思定,百业待兴,清廷已稳坐江山,但盘瑶及其他忠良后代仍肩负“复兴”的重任,故隐居山林,待机而动。
  这一等待就是一两百年的时间,“反清复明”举事不断,屡起屡败,更名“太平天国”起义也失败,然而太平天国起义,战火已烧进了“千家峒”,举事失败后,为保忠良之后,又写《千家峒》予瑶民携带外出避难,希百年后转回来,永远记住千家峒根本源:平石岩口“大王神”。
  以上概述就是《评皇劵牒》《千家古本》《千家垌》三册书劵发放的原因以及其发放的年代。《评皇劵牒》中的评皇(平王)其实就是李自成,盘王狗王即是诨号“过山虎”的李锦,故书劵牒《过山榜》。
  《千家古本》《千家垌书》提及到“六部尚书”一事,这六本书中一定记录很多隐世之谜,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这六部尚书现世时,定会使人们知晓过去的一些真实史情,相信那一天会不远了。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22: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过 山 照
  评皇劵牒
  [理]宗景定元年十月二十一日
  ……臣僚俱无承认,龙犬盘护(瓠)登位,踊跃拜舞朝王,欢欣中外。独言报主之恩,至[取]高王头级,发誓不虚往。[敕]赐宴食饮之,食罢,辞而去。大将军等各送国门外,盘王走如云飞,身游大海。七日七夜到高王国中,时遇在朝,认得盘护(瓠),喜而笑曰,评王有(此)龙犬,今来投我国,必定败也。吾闻昔日有言,异物进朝,而国必胜,君能畜此,主建昌。左右巨僚举皆欢悦退朝,引护入六宫,置食美味待之,情如珠玉。每坐朝掌令侍侧,不离须臾,忽遇[高王]游百花林行宫,[饮酒]大醉不醒人事,盘护(瓠)心思[报]主之恩,用意将口咬杀高王,截取头级,复游大海回归殿下,污血堕地。大臣僚游奏问言,盘护(瓠)汝因何取高王头级,先准敕在前,不敢忘主教以前件事,急为上奏,我王坐朝,盘护(瓠)口衔高王头级,舞拜朝见陛下。先准敕誓竖立不移,我有福德之分,敕令宫女插带梳装,如花似玉,休能举出,盘护(瓠)向前,将口咬住宫女裙脚不放。我王见盘护(瓠)有此灵性,就将宫女嫁之为妻,入内宫排宴成亲。敕令备鼓乐迎引送入会稽山安住,逐月差人供奉钱粮,与伊夫妻食用。黄金白银共支八十万两供应,赏赐二品都尉将官尚书,敕令清州将军路转司照应。放免一切夫役,已许青山白云之地安处。后宫女生长六男六女,王闻之喜,敕赐各姓。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唐、翟、冯,犒劳酬赏,各补官爵,永晓世务。令耕山田源处,三锹以上之地,离田三尺,离水三寸,戽水不上,乃王徭子孙耕管,三锹以下之地,乃农民耕种,送纳王租,三锹以上,养生送死。一依三千条罪律令,各入山居处,刀耕火种,山田坑处,并与蠲免国税夫役,赏各照仰律令。入山源田地,拔归王徭子孙承管,准令施行,国家普天之下,万顷河山,乃系朝廷山场,仍须王徭子孙安居,刀耕火种山田。自置山货、麻、豆、粟、麦、苎、藤种类,通客兴贩,自营生计。当地这人,不许恃豪富欺凌,侵夺山林货苗利,如有百姓夺山林,徭人无靠,该赴官参究。不许差人交婚寄居。山内不属国家所管。遂给劵牒与王徭子孙,万世流传后代,特与依牒律令。
  出世子孙十二姓,永远管山,刀耕火种山田,营生活命。后盘护出山转岭打猎,被石羊撞落石崖[……]十二姓子孙摇动长鼓,吹笛笙歌鼓板,引出大男大女,连手把肩,穿花赤领,摇天转地,唱歌不绝。收得黄金[骨]入于木函中,令伊子孙承奉香火,万代享受无穷,功绩不朽。合具敕牒条律开后。
  一准王徭子孙所居山林,各以刀耕火种。山源田地以下三锹之地,系百姓输纳之田,以上三锹之地,不许百姓侵夺。请如有夺占者,将官将依牒准重施行。
  盘王女不嫁[百姓],如有嫁百姓者,罚蚊子蚱[酢]三翁,开通铜钱三百贯,无节竹三百根,狗角梳三百六十只,糠头绳三百丈。入宫山田货,拔归王徭承管。准令施行。
  一准令各府州县官吏,不许科派诸般粮税,一切身丁夫役,并与蠲免,或往来经过山谷,不准[盘]问,违例施行。
  一准令十二姓子孙,各赐官品爵禄。不在深处青山白云,不许杰傲逞强,违例施行。
  一准令十二姓子孙,自行嫁娶,不许与族[外]交婚。
  一准令应请山林,不问远近,任便王徭子孙采斩竹木,栽种麻、豆、苎、茹、藤、茶、麦、粟、香腊,通客兴贩。不许形势之家,妄作名取。违律施行。
  一准令天时不雨,庄稼旱枯焦,仰五徭子孙,依时出县祈求雨泽,禳国裕民,振宗庙祖,仰准如前。敕令王徭奏上乞姓名人门下议上,名赐官爵品,看门监尉徐举等,奏乞者准。
  一赐长男姓盘名启龙,封助国公,食邑五千户,补充藤州刺史。
  一赐男姓沈名如飞,封骑候,食邑五千户,补充刺州司马大将军。
  一赐三男姓包名进成,封野尉候,食邑三千户,补充州刺史。
  一赐四男姓黄名文敬,封光禄大夫都鲁侍郎,食邑三千户,补充尧州都尉。
  一赐五男姓李名应瑞,封紫禄大夫,食邑一千户,补充本司仆射郎官。
  一赐六男姓邓名协瑞,封镇国大将军,食邑一千户,补充信州都尉。
  一赐七男姓周名文旺,封都尉判使佐州,王氏夫人。
  一赐八男姓赵名才昌,封都尉,补充国公知州,杨氏夫人。
  一赐九男姓胡名通广,封都鲁将军,永氏夫人。
  一赐十男姓唐名元瑞,封定国公尚书,嘉氏夫人。
  一赐十一男姓雷名元卿,封定国班鲁侍郎,食邑甚昌县,永氏夫人。
  一赐十二男姓冯名世瑞,封经国候,本司仆射郎,石杨县柳氏夫人。
  谨石仰官爵如前,谨定官品姓名。门下大学士将军与子士臣林光。奉照议定姓名冯世瑞。封国径候门下大学士臣罗道门。议官品门下学士列臣居上,奉东门大将下金骑都尉臣经专,奉南门大将军云骑尉罗竹,奉西门大将军飞骑安臣何临。奉北门大将军下郎飞门尉任。奉中门大将军节骑臣刘光辉。
  奉中国大夫知国事臣芦节。
  奉给事舍人张令宗。
  奉正谏大将军节度判使臣李行林。
  奉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令首舍人樊宅。
  奉古敕知前应以十二姓子孙浮游天下,随风随雨,乃是助国之人,与圣分忧,任便山居,给立评皇劵牒,子子孙孙永远收执存照。十一月二十一日给立劵牒,照令施行。
  
  原存:恭城县三江街
  抄件存:广西民研所
  原载《瑶族(过山榜)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22: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千家古本
  
  从前我们祖先是在南京,江西省太和县人氏。住在青州石桂巷。太公李帛是狗王。平王与高王争天下。狗王帮助平王杀了高王。无处谢。想来就将二女匹配狗王为夫妻。过了三年身怀有孕,生下七子分七姓民人。来到千家垌居住。众人有了红喜好事,到了村庄,锣响同抬,鼓响同橙(凳),同秧田,同谷种,水同根源。千家垌言语说不尽。讲转千家垌的住宅,背来龙石苟岭富龙落岭住千家。千家住在一个大塘面。共住七村。李人住头村,一盆(盘)人住村中央,黄人住在大塘面。入了五层人。黄大初邑内有七曳石板桥。九姓瑶人说有九个水源头,有个古木源,有个桑木源。()冷源,有个百托源,有个牛栏源,有个龙东源,有个梓溪源。九姓瑶人亲源头,大杉树无数平分。梓溪源口有一十八路险路。江水流去灌阳县。盆(盘)、俸(奉)李何家住、邓、翟、唐、赵、蒋家报。盆、俸二姓去罗坪庙处马社。黄、唐二姓去祭胜会庙桑麻社,邓、翟二姓去祭容六庙安宁社,盆(盘)、黄、翟家水杉木坝。邓家俸(奉)姓水平流坝鹅胫大田禾三千六百把。南蛇大田三千六百把。出水田巴口三十六个。小田上官征粮米三十六担。何家收一十八担米,果然收重了。可惜一个好地方不知因何事。因为李仙姑、何宅妹两个伴姑下河养鸭,得见二个黄獭入了杉木坝,回来说出众人听,下河看过,寻上下见,寻下不见。说是两个妖怪入了杉木坝。众人放火烧了杉木坝。堰坝不起,旱死鱼马胫大田、平西大田。(一)洞大田。自然三年无耕种,想来无路,众人出去告官。大人说要三块枧无皮,三十六个无须萝卜。回来说出众人听,想起不明不白,又到大德王八年三月十九日。李八葬他母亲,葬着石狗狮子岭子山甲向,反叫道州太阳(爷)差兵来看,容六岭上招兵,扎大营,罗坪庙齐心会大众。圣会庙仪会商量。立下合同。官逼粮税,七十二计走为上计。众人收了六尊铜菩萨,一尊盘古大帝,第二尊本部大王,三尊三王五帝,四尊四保河神,五尊五方莫园大将军,六尊六部尚书。众人收在石岩底把石盖,不许百姓名(各)回,五百年后子孙归岩口来,看见有个石童,高三丈三,大有八人抱不过。存子孙为古计(记)大德王九年三月十九日。众摇人起脚出千家门楼来上桑木源,过了枫木凹下了云盖,来到道州浮桥,过了三日三夜不断丝。道州太爷差兵出来,取断浮桥,有一半转回九嶷山,有一半过了永明地界,妻离子散,看哭纷纷,回头一看云盖岭,眼泪流流,不舍分离。亲生骨肉也难离,众人寻江水上桃源洞。大德九年三月二十六日,来至源口入两江河,俸(奉)人住家奉源口,黄人住家在黄家濯,盘人住在盘洞,翟人住在翟茅塘村。李人住在李家冲,何人住在仁人洞。又到仁忠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卯时,黄贵十九立茅塘村,周三公住在木材贡。又正德王元年三月十九日立石口村,十一月初十立松木寨。又到嘉靖三年立上洞,招大浪水,安冲南江源,立满上下十二寨,为伸(仙)家洞。水火相会,人马相逢。你们的太公各有缘福,住在平阳之地,去龙山高生贵子,白虎山高出聪明。早晨听见锣鼓响,晚来看见白马归槽。
  
  真本原件:恭城县三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applogin wechat_login1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