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9-27 11: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本帖最后由 箩筐索 于 2011-9-27 11:14 编辑
恭城建于隋末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至今已有1385年的历史。
据恭城县志载,恭城建县之前,在秦代属桂林郡之临贺县(今贺县)。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苍梧郡,临贺县分置为临贺、富川、荔浦三县。城属于苍梧郡之富川县。
三国甘露元年(公元265年)置始安郡,富川县又分出平乐县,恭城属始安郡之平乐县。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肖铣起兵巴蜀,占据粤境,称梁帝,置桂州(即桂林),始置茶城,县治设在凤凰山麓。
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平肖铣,置乐州,辖平乐、永丰、恭城、沙亭四县,茶城被改名为恭城。
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乐州为昭州。五代、宋沿袭唐制。
宋代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恭城县治迁至北乡龙渚市,即如今的栗木镇上宅村大源头。宋代景定五年(公元l264年),县治由北乡龙渚市回迁凤凰山。
元大德五年(公元l30]年),升昭州为平乐府,辖平乐、恭城、立山、龙平四县。明、清沿袭元制。
明代永乐八年(公元]410年),建孔庙于凤凰山麓。明成化十三年(公元l477年),县城与孔庙迁至黄牛岗,即现在的恭城县ZF所在地…一恭城镇。
民国元年(公元l911年),废府制设道制,恭城属于桂林道。民国十年(公元l921年),废道制,恭城属广西省,后置平乐行政督察区,恭城属平乐区。
1949年12月1l El,恭城解放,隶属平乐专区。
1958年,撤平乐区,改属桂林专区(桂林地区)。
1990年2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消恭城县,设立恭城瑶族自治县,原恭城县的行政区域为恭城瑶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
1998年底,桂林地市合并,恭城瑶族自治县为桂林市辖县。
恭城现有三镇六乡:即恭城镇、栗木镇、莲花镇、平安乡、三江乡、嘉会乡、西岭乡、观音乡、龙虎乡。
从唐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起,“茶城”这个名字就被改为了“恭城”,一直沿用至今。恭城为何当初却叫“茶城”呢?有人说是因为恭城有条著名的茶江,茶城名字由此江而来。还有一说,说自古以来恭城这个地方的人,家家都很喜欢打油茶,打出的油茶又好喝有营养,所以叫茶城。这都是民间说法,无法证实。
至于茶城为何改名恭城,民间有两种传说,聊做饭后茶余的谈资。
一说是唐朝当时恭城的县令是个酒鬼,经常是逢酒必喝,逢喝必醉,逢醉必做糊涂事。有次喝酒喝多了,审案的时候没有问上三句话,就投下签大声喝道:“给我重重地打!”衙役问他:“打多少(板子)?”他说:“打,打打三斤!”。忍得堂上的人们笑也不敢笑,哭也哭不出。又有一次,他喝酒之后,把那个茶城的“茶”多写了一点,手下的人怯怯地说:“老爷,这个茶字好像写错了。”县令怒道:“大胆!老爷我读的是孔子圣贤书,如何错得?”后来他就索性将错就错,把茶城写成恭城了。这种说法近似于戏说了,因为即使县官写错了县名,还得州官和皇上恩准才行。乱改地名的事情,非同小可。
另一种说法是恭城人、官居监察御史的周渭,见到“茶城”这个名字使得并不出产茶叶的此地老百姓赋税加重,苦不堪言,于是上奏皇上,建议把“茶城”改成了“恭城”。周渭奏请朝廷减免恭城百姓的赋税确有其事,旧《恭城县志》虽有周渭改茶城为恭城的记载:“昭州(今平乐一带)属之旧茶城,催盐茶,周渭请愿还所赐诰命,请除盐茶之禁,更别邑名,遂易茶城为恭城,乡民德之。”但改城名之事,不属史实。
唐朝肖铣时就已改“茶城”为“恭城”了。据清光绪十五年重刊的《恭城县志》所载:“隋末梁肖铣起兵巴陵,据粤境,始分平乐地置县,日茶城。唐武德四年肖铣置平乐州治,改茶城为恭城。”此文将“茶城”改为“恭城”一事说得非常详细,应属可信之列。那么,根据史实,改县名是在公元621年,是唐朝的事情,而周渭那时尚未出生。民间的传言,其实是表达了当地百姓对清官周渭的一种爱戴之情。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