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18 14: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二、恭城士绅阶层的形成
国内外学者对士绅问题的研究很多,主要有
美籍学者张仲礼在《中国士绅———关于 19 世纪
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一书中以学衔与功名来
划分绅士集团,只要取得哪怕是最低的功名———
生员,都应归于“绅士”集团之行列。整个绅士阶
层可分为上、下层集团,下层集团包括生员、捐监
生以及其他一些有较低功名的人; 上层集团则由
学衔较高的以及拥有官职———不论其是否有较高
的学衔的绅士组成①。费孝通在《中国绅士》中提
出“绅士是退休的官僚或是官僚的亲属,或者是
受过简单教育的地主”②。瞿同祖认为中国士绅
阶级实质上就是“一个以非正式权力方式控制地
方事务的权利阶层”。清代的绅士阶层由两部分
组成,一是官员,包括现任、退休和被革职者; 二是
各级学衔获得者,包括文武两科③。虽然说法表
述不同,但他们对士绅的定义有一点是相同的,那
就是士绅受到儒学教育,经历过科举考试,在当地
社会有一定的地位和威望。
恭城士绅阶层在明代就已经兴起,据光绪年
间的《恭城县志》记载,在整个明代取得功名可考
的进士有 1 人,举人 37 人,恩贡 8 人,拔贡 12 人,
副贡 1 人,岁贡 18 人,考取年代失考共有 107
人④,有一定的规模。清初广西历经长达十余年
的战乱,恭城在战乱中亦深受其害,社会和文化秩
序遭到严重的破坏。士绅阶层在战乱中受到很大
的冲击,战争导致社会势力重新组合,清ZF为了
巩固统治,需要士绅阶层的支持。此外,清廷在统
治广西后进行大规模的移民,主要是军事移民,此
外还鼓励屯垦移民,再加上后来的商业移民,构成
三大移民群体。这些移民大都来自中原文化较发
达地区,他们不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
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当地文化的恢复和发展。随
着经济的发展,科举考试也在恭城得到恢复,培养
出了大批士绅。见表 2。
表 2:清代恭城科考表
年 代
人
种 类 数
顺治
年间
康熙
年间
雍正
年间
乾隆
年间
嘉庆
年间
道光
年间
咸丰
年间
同治
年间
光绪
年间
文举
进士 1 1 1
举人 1 11 4 2 3 1 1
恩贡 2 5 1 11 5 5 4 3 3
拔贡 2 10 2 2 1 3 1 1 2
附贡 2 3 3 1 1 1
岁贡 3 46 8 39 19 22 5 7 7
武举
进士 1 1 1
举人 4 4 3 3 5 1 3
科考总数 8 80 23 62 28 40 11 16 14
资料来源: 据清光绪陶
墫修《恭城县志》第二卷选举志整理。
从表 2 可知,康熙年间恭城科考人数最多。
康熙四十年重修文庙中士绅起到主体的作用。
田慕芳到任时,文庙已经有所毁坏,不能使
用,他马上召集地方士绅“定期会议”,共商重修
文庙大计。要重修文庙必须有充足的资金和健全
的组织。在田慕芳倡议下,士绅们“按籍捐资,共
襄厥美”,而“诸绅士咸欣然乐从”。文庙重修自
康熙三十九年九月朔旬兴工,次年九月望日告成。
现无法考证当时募集多少资金和如何使用这些资
金,仅从时任广西巡抚萧永藻撰写的《重修文庙
碑记》中查到捐修文庙的士绅,但是具体每个人
捐赠多少也无法考证。其捐修名单如下:
巡抚广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都察院◇御史萧
永藻譔
知县田慕芳 举人蒋必超 生员齐裴周
敦谕叶开运 岁贡周卜兆 崔之翰
训导植国瓛 张宗璠 李 凰
教谕 张 廉 张同修 周吉士
典史 朱 圻 监生周三策 及通学等捐修
巡检 丁应荣 陈其智
章元零 萧 韵
在人事组织上,田慕芳让士绅们“各陈所
愿”,共同讨论组织方案和分工合作具体事宜,据
《重修文庙碑记》记载,这次重修组织严密,或“分
调执事,鼓舞众志”,或“协力调度,经画规模”,或
“承催众资俾财用”,或“购材经费,量入为出”,
“董理鸠工”。建造过程有序进行,“首建圣殿,次
及两庑,又次及棂星侧戟诸门,又次及启圣乡贤名
宦祠,最后而及明伦堂、衣冠厨膳诸所”。
进而查考上述文庙捐修及组织人员,他们均
是科考的受益者,科考情况如下:
蒋必超 文举 康熙壬戌補辛酉科任玉林州
学正
欧维翰 武举 康熙壬午科
周卜兆 岁贡 康熙二十五年 永福训导
张同修 岁贡 康熙三十一年
张同璠 岁贡 康熙三十五年
周三策 岁贡 康熙三十七
莫洪誉 岁贡 康熙四十一年
李 皩 岁贡 康熙四十五年 怀集训导
孙世赞 岁贡 康熙五十一年
常智端 岁贡 康熙五十三年 阳朔训导
萧 韵 岁贡 康熙五十三年
周吉士 恩贡 康熙四十七年
莫贵琳 恩贡 康熙五十五年
从以上史料可以得出结论,恭城士绅阶层在
明代已经活跃在乡间,标志着士绅阶层的形成,自
康熙朝后士绅不断的扩大,地方的影响力增强,这
些均与文庙的存在有一定的关系。
士绅是一批活跃于地方社会的上层分子,他
们是地方官府和基层民众沟通的中介。除此之
外,他们还有以下特点: 一是不仅颇有家资,且有
一定文化水平,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领导力,在乡
里能起表率作用。二是一般热心参与乡间的公共
事务。三是他们是教育事业的推动者,是实行地
方教化的主导者,是掌握文化资源的群体。然而,
他们如何在地方文教事业、确立地方文化秩序表
现出来呢,这个问题同样值得我们思考。
三、地方文化秩序的建立
“所谓秩序,是指现象事物的合理化。文化
秩序就是文化现象或文化世界的合理化”①。对
文庙的修复与存在而言,这里强调的是事物的合理
化,也就是规范化,所以在这里可以把秩序理解为
规范人的行为、调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而建立
的一整套规则体系。结合以上理解和实地调查的
感悟,我们把文化秩序分为推行教化,维系社会风
化和推行教育发展两个方面。清代恭城士绅阶层
在确立地方文化秩序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推行地方教化,维系社会风气
1. 确立祭祀孔庙的标准,规范祭祀孔庙的行为
孔庙是儒家的教化场所,是国家正统思想存
在的表征,是读书人的精神圣殿,士子把自己的仕
途与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这里。清王朝推行尊孔
崇儒,并在全国范围中推行。恭城文庙的长期存
在是士绅阶层维系传统文化的产物,文庙也使地
方士绅与清王朝达到信仰和精神的共通,共同信
仰主体的神圣化,才能达到各自的目的,于是就必
须把祭祀共同的信仰主题标准化与规范化。
清统治者不仅尊孔子为“至圣先师”无上的
地位,还对文庙孔子塑像及弟子做严格规定“大
成至圣文宣王为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木主高二尺
三寸七分,阔四寸,厚七分,座高四寸,长七寸,厚
三寸四分,朱地金书。四配神位木主各高一尺五
寸,阔三寸二分,厚五分,座高四寸,长六寸,厚二
寸八分……”②此外,在“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帝题
准官兵人民经过文庙务须下马,并禁兵民不许在
学宫内放马污践; 四十九年题准,凡同城大小武职
俱照文职一体入文庙行香,颁曲柄黄伞张于殿庭;
乾隆八年四月颁发丁祭乐章,次年正月颁行钦定
祭文”
③
。在康熙九年恭城知县曹林韻重修文庙
中“先将先师殿及两庑启圣祠修葺”用来“春秋上
丁释典和每月朔望行香”④。这样,就形成了一种
国家祭祀制度。雍正年间,时任云贵桂三省总督
鄂尔泰对丁祭大典也做了严格的规定,刻石勒碑,
置于文庙内。首先他指出祭祀孔庙中存在的问
题: 地方在丁祭中祭祀物品、祭祀规则不合理,祭
祀人员对工作怠慢等,认为“皆由约束之不严,亦
以躬行之未喜,不思主爵”所致,鄂尔泰“为此饬
郡守州牧县令等职,兼以诚教授、学正、谕道诸员,
各矢乃心以襄大典”。于是进一步列出众多严格
的条规,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对地方丁祭大典所
用的祭品进行严格的规定,二是对祭祀人员和准
备工作做出了严格的要求,三对文庙日常管理做
出相关规定。这块碑立于文庙内,说明国家祭孔
的规范和地方的标准已经统一起来,也说明了文
庙的神圣性。参加筹办祭祀的都是地方的士绅阶
层,这不啻是对他们身份和地位的肯定,也说明地
方民众对士绅阶层崇尚传统文化的广泛认同。
2. 设坛立庙,规范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清代恭城设立很多官方庙宇,据县志记载有
如下: “社稷坛,在县城东南半里,明成化十三年
建,雍正十一年重修,道光甲辰大水倾塌; 风云、雷
雨、山川之坛在南郊,雍正十一年建,道光甲辰大
水倾塌; 历坛在北郊; 先农坛在东城外,雍正五年
建,道光甲辰大水倾塌; 城隍庙在县治西明成化十
三年建,康熙三十六年知县吴绍嶶重修。”①
社稷坛为古代地方社会的祭祀活动,它“旨
在向社会传递以社稷为重的信息,风雷雨师坛,列
于社稷坛内同祀,以为农业祈谷”②。历坛是“以
三月清明、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祭以城隍神主
之,鉴察善恶”③。先农坛是倡导各地重农兴农,
每年仲春亥日,地方官率领各属官及其耆老农夫
去祭祀。这些庙宇信仰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崇
拜和对生存环境的敬畏,通过祭祀可以与神灵进
行沟通,祈求避免天灾和生活安定,这样一种心理
祈求,是使人民安分守己,能够化解社会矛盾的办
法,所以国家才会异常重视。
3. 重修关帝庙,建忠义、节孝祠和牌坊,宣传
忠孝节义的思想
关帝庙被历代官方所推崇,并确定为官方庙
宇。恭城关帝庙早在明万历三十一年已经修建,
清代多次重修,每年仲春和仲秋致祭。关帝庙重
修的碑文中明确提到捐修者除地方官员外,还包
括举人、信生、贡生、信士等,士绅是这次捐修的主
体。士绅和地方官都推崇忠义,都推行忠义思想。
此外,还建有忠义祠,把地方忠义士人供奉并
进行祭拜。设立节孝祠、建牌坊宣扬节孝,据《恭
城县志》记载,有清一代建牌坊共 20 个,这些牌
坊有举人坊,但更多的是贞节牌坊。对地方烈女
进行表彰,道光年间恭城庚子科举人王锡之,专为
周福釿之女为救其父作《周列女传略》,称其是以
智救父,但又不失贞洁,难能可贵。所有这些做法
都是宣扬当时社会伦理道德,即忠义、节孝的思想
道德,维系社会风化。
4. 设乡贤名宦祠,激励当地官绅,教化乡民
据雍正年间修的《平乐府志》记载,恭城的乡
贤有宋代的周渭,明代的周昌龄、欧阳经、龙天瑞、
蒋资乾、蒋履亨、常梦龙、欧阳州、常真杰,张宗藩。
名宦的有萧嘉佑,夏帏,叶仪,杨钧,黄雄,任思,陈
朝策,谭囗( 笔者注: “囗”为漫漶字) ,张汝醇,陈
大科,彭鹏,李涛,朱麟兆,张泰阶④。此外,雍正
元年还专门重修周渭祠。周渭是恭城人为官的楷
模,有清一代每月朔望文人均到周渭祠上香,在外
做官的士绅回来省亲也要到周渭祠上香。这些乡
贤都在士绅中有崇高的地位,是几百年来筛选出
来的楷模。他们大都是大敌当前,置生死于度外,
坚守孝忠仁义。官宦则是对地方事业有一定的贡
献或者是有很好的口碑,他们均得到乡里人的铭
记。官绅通过合作,鼓励人心,教化万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