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18 10: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二、瑶族长鼓舞的多元文化性
恭城莲花镇黄妮岗村油竹冲李金发家的酬还盘王
.
愿活动,我们可以看到瑶族“长鼓舞“与盘王和瑶族
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是与神沟通的媒介、
是生活祈愿的载体、是审美心理的物化、是民族情感
的宣泄。它不仅是瑶族历史的活化石更是瑶族文化
的深层积淀.充分体现了它的多元文化性。
(一)宗教文化的载体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到
“
舞蹈尤其是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祖先信
仰的需要决定了舞蹈存在的理由。所以“还愿“仪式
是非常神圣和虔诚的。瑶族宗教信仰博大精深,在本
次田野调查中笔者发现瑶族’‘还愿‘’仪式中无论祭
祀人的角色还是《盘王歌》的唱词,到处都包含着道
教的内容带有明显的宗教文化色彩。
历史上“早在宋代佛教便以传入瑶族地区,明
代是其发展深入期,但在瑶族的祭典上却很少见有
佛教仪式。道教亦是宋时传入瑶区.明清时深入到瑶
山,但是在瑶族的大型祭典仪式上,都用到道教的礼
仪。道巫结合是瑶族祭祀典礼中最突出的特点。”“瑶
族地区受道教的影响而形成和产生的诸多宗教仪式、
奉祀场所和神抵,在瑶族宗教信仰中占有极为重要的
地位.道教、佛教与瑶族的原始宗教相互影响.巫、释、
道相互混杂,形成了瑶族民间宗教文化的复杂性与多
元性。但在瑶族极为重要的“还盘王愿‘仪式中道教
的色彩非常浓厚,它吸收和借鉴了道教的信仰和宗教
仪式中的程序来完成原始宗教无法完成的信仰实践过
程。在这次实地调查的单家独户举行的“还盘王愿“祭
祀仪式中它的挂图是玉皇大帝;做法事的经书、歌
书都是年代久远的手抄本.如“道光二拾四年馆于仁
义书院抄誊流落歌词记于嘉年月完成一“,师公穿的是
道袍.头戴黑帽.帽檐是红色道袍是红花布,镶宽
道的黑边:法器有法铃、锣、卦、鼓:可见道教对瑶
族的影响很大“还盘王愿“中的唱词、动作、服装等
一切仪式如果离开了一定的原始宗教和道教的内容
“
还盘王愿“也就失去了作为宗教信仰最鲜明的色彩,
失去了维系族群的意义、失去了民族血脉的延续。这
也是瑶族“还愿“仪式还能保存到今天的重要原因。
瑶族“还愿“仪式中师公所跳的长鼓舞,祭祀仪
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师公与神交流的媒介,通
过它反映瑶家对神灵和祖先的顶礼膜拜:又通过它传
达神灵和祖先对瑶家葱泽的信息。在整个的仪式中它
不是以舞蹈而存在.而是仪式中的一部分它不能随
便跳的,它必须在‘还愿“仪式过程中特定的时辰、特
定的场景、特定的人群时才能表演在哪个特定的环
境中人们不认为它是舞蹈,而仅是仪式中的过程,看
的人肃静、神秘,跳的人虔诚、恭敬。瑶族长鼓舞不
仅显现出瑶族原始宗教文化的印记.更有汉族道教文
化的影响。因此长鼓舞在“还愿”仪式中的娱神祭
祀功能非常的凸显,它所承载的宗教文化也就不言而
喻了。
(二)民俗文化的典型
民俗文化的范围,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
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
惯、风尚事物。当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通过某种约
定俗成的方式固定下来,成为维护民间人际关系和生
存方式的纽带时,它们也就进入了民俗文化的范畴。“7
瑶族“还愿“仪式中的长鼓舞它不仅是宗教文化的载
体.也是瑶族社会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典型。瑶族人
民的生活里面时时刻刻都见“长鼓舞”的身影,瑶族
长鼓舞”是瑶族历史、文化、生活的缩影。
,、生产习俗与瑶族长鼓舞
瑶族长鼓舞有“还愿长鼓舞“、“芦笙长鼓舞“、’‘哒
鼓舞“、“黄泥长鼓舞一、”“贺年长鼓舞”、“狮子长鼓舞”、
“
做屋长鼓舞“由此可见。各种类型的长鼓舞都与瑶
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祭祀盘瓤(盘王)时所跳的
”
长鼓舞‘’,称为“还愿长鼓舞’‘.其舞蹈内容与生产民
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整个舞蹈都是表现建造房屋、制
作长鼓、开山挖地、打谷春米、结婚生子、庆祝丰收
等完整的劳动过程和生活情节本次调查所见长鼓舞
舞者在表演时其中就有“扫鼓”的动作意为把地
弄平整以便打好地基使所建房屋更牢固。还有“奶
鼓“的动作,意为繁衍后代,人丁兴旺,瑶家的血脉
得以延续。长鼓舞的基本动作均源于生产、源于生活。
舞蹈深深积淀着瑶族人民的生存意识、风俗习惯、民
族心理。因此.长鼓舞以生产习俗的动作,来形象地
反映瑶族人民期望自己的祖先保佑他们风调雨顺,五
谷丰登,种族繁衍、民族壮大的意愿和目的。因为在
任何时候生产与生命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瑶族
“
长鼓舞”中我们看到了瑶族社会生产民俗生活的影
子,民族精神的体现.这也是瑶族长鼓舞能传承到今
天的原因之一。
2、节日风俗与瑶族长鼓舞
瑶族长鼓舞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长期以来
都是宗教祭祀的组成部分,是人与神沟通的手段,并
非“舞蹈“所以舞动时表现的是虔敬与真诚。但随着
瑶族文化变迁,今天的瑶族长鼓舞.从“娱神“的身
份转变为“娱人“的身份进入了审美的范畴从祭
堂走到了广场.从民间登上了舞台,成为了瑶族人民
重大节庆、传统节日的亮丽风景线现在,每逢农历
十月+六日,就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盘瓤的盛大传统
节日作为体现瑶族历史、瑶族文化、瑶族精神、瑶
族审美的“长鼓舞’‘在此必不可少,占有重要的一席
之地。长鼓舞在此充分体现了它的不可替代性.它可
娱神、可交际、可自娱,现在长鼓舞由原来祭祀时的一
人表演,发展到两人、四人、集体表演.由原来无伴
奏,发展到打击乐、吹奏乐、载歌载舞。瑶族逢年过
节少不了长鼓舞.“还盘王愿”跳长鼓舞.“赶庙会“跳
长鼓舞,“踏歌堂‘’跳长鼓舞,“花炮节“跳长鼓舞这
些民俗节日因为有了长鼓舞而显得热闹、祥和,瑶族
长鼓舞则因为依附于生产、生活、节庆、婚丧而得以
流传和承袭。可以说.长鼓舞是瑶族传统节日民俗的
重要内容,长鼓舞是多种文化、多种功能的集合体对
凝聚瑶族人民的族群团结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瑶族长鼓舞最初是为了超度神灵,为神而舞,带有
很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
不断变迁.瑶族文化也不可避免地随之发生变迁。瑶族
长鼓舞不仅保持它原有的娱祖、酬神的专用性.同时向
着以自娱自乐的方向发展.它的多元文化性越来越凸
显。是瑶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山地文化的体现
有人称瑶族文化为“长鼓文化“。说明长鼓舞在瑶
族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又因瑶族居住在山上
属山地民族.长鼓舞更是体现了山地民族悠久的历史
文化和鲜明的民族性格。
1、长鼓舞的传说
俗话说:“有瑶就有长
鼓“。鼓体现瑶家的历史,
体现瑶家的精神,体现瑶
家的力量因为跳长鼓舞
就要知道长鼓的历史瑶
家对长鼓的传说很多,但
目的就是使每个瑶家人永
远都不忘记自己的祖先,
在严峻的自然环境及凶禽
猛兽的严重威胁下,不屈
不挠、坚忍不拔的战胜自
然和征服自然他们征服
了置祖先于死地的山羊
剥皮制鼓体现了瑶家人
的勇敢和智慧。鼓声就是
号角打起鼓瑶家人就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瑶
家人听到鼓声就会热血沸腾瑶家人的精、气、神就
体现在鼓声中.长鼓舞充分体现了瑶族文化。
2、长鼓舞的动作
瑶族的生活多与大山分不开,可以说瑶族是山的
民族.山的子孙,瑶族的一切文化也都打上了山的烙
印。瑶族长鼓舞就记载了这种山地文化。‘’长鼓舞‘’作
为一种符号文化在瑶区流传之广。恭城莲花镇黄泥岗
村油竹冲的地理位置位于半山腰,四周被大山包围,因
此李金发家的酬还盘王愿活动中所跳的长鼓舞也同
样保留着瑶族山地文化的印迹具体我们可以从它的
舞姿动作中窥见一二。
瑶族“长鼓舞’‘是宗教仪式中的一个过程,参与
者不是在看舞蹈.而是在参与仪式通过“长鼓舞“来
达到参与者的宗教体验,完成在仪式中所担负的角色,
正因为它的特殊,所以瑶族“长鼓舞’‘具有一定的表
演程式每个动作表演之前在头上要先做一个“大莲
花’‘的程式动作.充分体现了瑶族人民对祖先的顶礼
膜拜、诚惶诚恐的心理。尔后开始做表演动作,每个
动作都要朝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做完四个方位才叫打
完一套。这四个方位又体现了瑶族人民对四方神灵、天
公地母、神灵祖先的虔诚恭敬的心态。“长鼓舞”在动
作上,以矮、稳、颇为其独特的特点。人们评价长鼓舞
跳得好不好,就看‘’打得矮不矮“。“矮、蹲”都是瑶族
山地文化的体现,瑶族过去都居住在山上,“矮、弹、
贴、圆“都是他们生活动作的基本体态和动律.这些
动律符号的背后是瑶族人民长期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
境中生活.在其他民族的夹缝中生存.因而形成了瑶
族人民特殊的心理积淀外化为“长鼓舞“动作的独
特特征。“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蹲“,一是瑶家人
的生活习惯.二是瑶家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官家的
压迫剥削中生活,形成了忍气吞声、忍辱负重的性格。
“
弹“,跳长鼓舞时每做一个动作都要弹一弹,因为瑶
族是大山民族每天都是上山下山,为了省力,每一
步都富有弹性所以形成了舞蹈腿部的动律。“贴“,这
也是长鼓舞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一般祭祀时舞蹈都是
在堂屋,因场地狭小,所以长鼓都是绕身而舞。“圆‘’.
这是应证了中国舞蹈的审美特征.长鼓舞在舞动时不
管是头上还是身旁,都必须绕圈而且要平稳流畅,充
分体现了瑶族人民对审美的追求。
瑶族长鼓舞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不仅体现了舞蹈本
体的文化内涵还记录了瑶族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
节日文化、山地文化等正是瑶族长鼓舞的这种多元
文化性才使得它成为瑶族民族文化的象征。
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对它的研究将对整个中华民
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瑶族“长鼓舞“所折射的瑶族文化多元、丰富、
深邃,正是它特殊的文化属性.确立了它在瑶族人民
心中的重要地位,至今不可替代。今天,它传承了民
族文化、维系了民族感情.更重要的是丰富了瑶族的
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瑶族的经济和文化
三、结语
在瑶族的众多支系中,盘瑶以信奉盘王而得名。盘
王崇拜的礼仪形式是“跳盘王“.它保留着图腾崇拜痕
迹.也包含着祖先崇拜内容当道教传入后“跳盘王“
又发展成道教的还原酬神仪式称为“还盘王愿“或
“
还祖宗愿“。日由此可见,”还盘王愿”是瑶族人民为缅
怀始祖盘王的功德、祈求盘王的保佑而举行的隆重的
祭祀活动是一种古老的宗教仪式,仪式中唱盘王歌,
跳盘王舞.瑶族“长鼓舞”就是仪式中的一部分。瑶
族中这种独有的、根深蒂固的“盘王”意识,已是瑶
族一种民族文化的固有模式,是这个民族依赖和遵从
的意识规范,它使瑶族超越地域的界限r成为号召瑶
族子孙的旗帜成为凝聚民族的向心力。
恭城莲花镇黄泥岗村油竹冲李金发家的酬还盘王
愿活动使我们看到了较为原始的“单人长鼓舞“。瑶
族的“还愿“仪式是瑶族产生、迁徙、繁衍、变迁的
历史见证,瑶族“长鼓舞“是维系瑶族族群、凝聚瑶
族子孙、延续瑶族血脉的精神支柱古朴多姿、庄重
浑厚的瑶族长鼓舞是瑶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志是
瑶族的“活化石“,是我们研究瑶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
料。正因为它具有多元文化性它在瑶族传统文化中
的地位十分特殊、重要.研究瑶族民族文化,对瑶族
长鼓舞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相信瑶族长鼓舞必
将对传承瑶族民族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作为
注释: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广西少数民族》,广西人民
出版社1986年2月第一版第盯页
2、广西壮族自治区编释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八册广西
民族出版社,第99页。
3、纪兰慰、年久荣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舜蹈史》,中央民族大学出
版社1998年11月版,第116页。
4、广西壮族自治区编挥组《广西埃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八册广西
民族出版社第!00页。
5、白雪静《浅析“还盘王愿”仪式中舜瑙的功能》,《合肥工业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月第20卷第2期
6、奉恒高主编《瑶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443
页
7、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民俗理论卷,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第254页
8、毛珠凡《瑞族历史文化与现代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
10月版,第1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