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12-17 20: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年5月中旬,当地农民在恭城瑶
族自治县栗木镇陀塘村一处山茶林岭上发
现一座古代墓葬(编号Ml),出土了n件
文物。县文管所闻讯后派人赴现场进行了调
查。墓葬所处的山茶林岭位于陀塘村小学东
北200米的黄泥土岗上,南至县城约48公
里,北距栗木镇7公里。岭上约600平方米
的范围内分布有10多座大小不等的封土
堆,是一处古墓群,此次发现的墓葬位于墓
区的南面(图一)。
(一)墓葬形制
经调查,此墓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方
向100度,墓坑长3、宽1.5、深2,25米。墓
内填红黄色土,葬具已腐朽,随葬品大部分
放在墓坑西北部,最底层有厚约4厘米的黑
灰堆积。根据残存遗迹,可断定此墓为单人
仰身直肢葬(图二)。
(二)随葬器物
墓内出土器物共n件,均为陶器。皆为棕
红陶,火候较高,质地坚硬,大部分为轮制。器
表多施有绿釉,但出土时已全部剥落。
长颈壶1件(Ml:1)。小口,长颈,鼓
腹,圈足。颈部到圈足饰浅细三角纹和羽状
纹。口径2.8、腹径15.2、高24厘米(图三,
2)。
双耳直筒罐5件。直口,短领,斜肩,
直腹,平底。带盖,盖面呈弧形,其上饰弦纹
二周,顶端有一半环形钮。器身上腹部附一
对桥形耳,与耳相对的底沿划三角形槽一
对。肩、腹部刻划凹弦纹。Ml:5,口径9、盖
高4、通高17.6厘米(图三,5)。
四系罐2件。较大的一件(Ml:9)为
敞口,溜肩,深腹,平底。带盖,盖顶端平坦,正
中有半环形钮。器身肩部有对称的4个半环
形耳,并刻划一组凹弦纹。器表施绿釉,大部
分已脱落。口径13.5、盖高5、通高27.2厘米
(图三,6)。较小的一件(Ml:8)为直口,鼓
腹,平底。带盖,盖面呈弧形,其上饰弦纹二
周,顶端有一半环形钮。肩部附有四环耳,并
刻划一组凹弦纹。器表所施釉已全部脱落。口
径11、盖高4、通高12.4厘米(图三,7)。
罐1件(Ml:2)。大口,卷唇,短颈,斜
肩,腹微鼓,最大腹径在器身的上半部,底部
微内凹。器外壁上半部饰方格纹加戳印纹,釉
已脱落。口径20、高24.5厘米(图三,3)。
器盖1件(Ml:n)。顶端平坦,正中
至
有衔环钮,钮之外饰一道凸弦纹,其上有三
个乳丁,盖面满饰三角纹和羽纹。口径
14.4、高3.6厘米(图三,1)。
香熏盖1件(Ml:10)。盖面圆弧,顶
置卷云状钮,从顶端到底沿饰有3组各二道
凹弦纹,上面两组凹弦纹带上各有3个和6
个圆孔,孔间分别夹有3个和6个乳丁,在
凹弦纹带间饰三角纹和羽状纹。口径9、高8
厘米(图三,4)。
(三)结语
陶器和青瓷器,在汉代至两晋南北朝时
期,是广西地区常见的生活用品,特别在桂
北一带分布范围广泛,这里是古代广西与中
原地区交往的咽喉要道。恭城地处桂北,交
通便利,其古代文化受到了中原地区的深刻
影响。从陀塘村这座墓葬的结构、随葬器物
的形制和组合等方面看,显示出西汉后期至
东汉前期的时代特点比较明显(广州市文物
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第
268、269、273、319、320页,文物出版社,
出土随葬品
3.陶罐(Ml:2)4.陶香熏盖(Ml:10)5.陶双
6、7.陶四系罐(Ml:9、8)
1981年)。出土器物中的长颈壶是福建及两
广地区秦汉墓中一种常见的随葬品,也是其
他地区汉墓随葬的典型器物之一,此器与广
州汉墓和广西贵县出土的同类器相似(梅华
全:《论福建及两广地区出土的陶饱壶》,《考
古》1989年第n期)。陶直筒罐的器形与广东
中山市翠享村镇平顶山出土的同类器相近
(广东省中山市博物馆:《中山历史文物图
集》,1991年)。另外,方格纹陶罐也与广西柳
州市九头村一号汉墓出土的陶罐形制基本相
同(柳州市博物馆:《广西柳州市九头村一号
汉墓》,《文物》1984年第4期)。综上分析,此
墓葬的时代应在西汉末年至东汉早期。栗木
镇在县城北面,此区域内发现汉墓尚属首次,
为研究当地的秦汉文化提供了实物证据。
附记:参加此次调查工作的有体艳和潘
国俊。
(恭城瑶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
(责任编辑
傣艳)
杨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