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12-17 19: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广西恭城县出土的青铜器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给
1971年11月
·
间,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县
加会公社秧家大队的社员在秧家附近取土修
路时,发现了一批青铜器。这批青铜器发现
后,县、公社党委、革委会非常重视,迅速采取
措施,加以妥善的保护。自治区革委会文化
局派文物考古人员前往做了调查,在当地党
委、革委会和群众协助下,勘查了出土地点和
了解了出土的情况。
秧家在恭城县的东北部,茶江的西岸,离
县城约30公里。青铜器出土的地点就在秧
家南面1公里处的社公山和大山头之间、恭
(城)灌(阳)公路旁的坡地上。器物发现在距
地表约2米处,全部系群众取土时挖出。出
土时多数完整,部分已破碎,计有鼎、尊、垂、
编钟、戈、械、剑、锨、斧、凿、车器等,共33件。
据群众反映和现场残迹观察得知:取土前地
表已经过几次扰乱,原在修建恭灌公路时已
经削去2米多,并种植有农作物;耕土下0.5
米处发现有已被破坏了的汉代墓葬,附近仍
残留有不少碎墓砖和陶片。器物出土时,部
分小件器物,如小鼎、锨、尊等,置于大鼎内,
其余散放在大鼎外,散布面积约长8、宽4
米。从现象看,这批器物可能是一座墓葬的
随葬品。
出土器物,按用途可分烹饪器、酒器、乐
器、兵器、车器和生产工具等六类。现分别叙
述于下:
烹饪器
鼎5件,分三式:
I式1件。圆口,沿下微束,附耳,深腹,
圆底,马蹄足。耳内外、口下、腹部饰蟠馗纹
...
-一一一.~二;;;
图一铜鼎
11式鼎2.111式鼎
各一道,腹部间以绳纹二道,腹下饰三角纹一
道,膝上饰餐餐纹,纹饰工整。通高55·5、口
径57、足高20厘米(图版拾,2;图三,3、4;
图五,下左)。
H式3件。器形基本相同,惟一件稍小。
圆口,唇微外侈,直耳,浅腹,圆底,三足细长,
往外撇出。一鼎通高15.5、口径18.5厘米,有
提梁(图版拾壹,2;图一,1)。一鼎通高14.,、
口径17·3厘米,有提梁,
腹内底铸一“告”字铭文
(图二)。一鼎通高14、口
径17厘米(图一,3)。
m式1件。器身粗矮,
圆口,唇微外侈,直耳,浅
腹,圈底;三足上粗下尖,
直立,中空内开缝。通高
12
·
,、口径1,.5厘米(图版
拾壹,1:图一,2)。
瑰
台图二
铜鼎腹内底部铭文
酒器
愚1件。体圆、鼓腹、圈足,有盖,盖上
有圆圈顶及四环钮,肩有两兽形耳。盖上饰
蟠地纹,肩部有凸带纹一道,带上缀涡纹,腹
部饰蟠馗纹、蟠夔纹各一道,间以凸带纹、凹
带纹、绳纹各一道。纹饰浅细。通高39.5、口
径20、腹径37厘米(图版拾贰,l;图三,5;
图六)。
尊2件。器形基本相同,唯大小、纹饰
有别。体圆,口作喇叭形,腹突出,矮圈足。一
件口上、下和腹下饰云纹各一道,腹部饰餐餐
纹,纹饰粗细相间,布局对称。高19、口径18、
腹径16厘米(图版拾,l;图四,2;图五,下
右)。一尊口下和腹部饰雷纹地蛇斗青蛙纹
各一道,每道四组,变化巧妙,栩栩如生。高
第1期
16、口径16.8厘米(图版拾壹,4;图四,
1;图五,上)。
乐器
编钟2件。器形、纹饰相同,大小
各异。直圆角式,角上有旋,征侧有凸枚
六组,每组各三枚,枚长有景。篆饰斜角
云纹,钮饰三角纹,隧饰窃曲纹,背面有
三十六枚,但无纹饰。大钟通高45、甫
长13、铣间宽22.5厘米(图三,1)。小
钟通高43、角长12.5、铁间宽21.,厘米
(图版拾贰,4;图三,2)。
兵器
械2件。一件圆刃,直口,长方
妻,靴形。妻部饰雷纹。高9.8、宽9.5、妻
lx3.l厘米(图版拾贰,2;图七,11)。
一件圆刃,弯口,长方鉴,靴形。妻部饰
云纹。高5.7、宽9.6、黎0.7x2.3厘米
(图七,12)。
剑4件,分二式:
I式3件。皆扁茎、无格,茎上有圆
穿孔,剑叶有中脊。一件残长23.5、叶宽
3厘米;另二件通长21.5、叶宽2.5厘米
(图七,1)。
11式1件。短剑作匕首形,圆茎,圆
首,窄格,叶有凸脊,脊与刃分二色,系不同
铜合金铸成。残长17.4、叶宽2厘米(图七,
2)。
戈1件。长胡、阑侧有四穿,内上一穿。
通长19.5、胡长12.3厘米(图版拾贰,3;图
七,5)。
锨5件。长镬,双刃带翼,有中脊。五件
大小不同,大的通长7.7厘米,小的通长5.,
厘米(图七,13一15)。
车器
车饰2件。器形相同。不等边六角柱
形,顶端各饰一兽,正面有一长方形孔,侧面
上下有方形孔各一。通高33.,、宽7、厚4厘
米(图版拾壹,3)。
尖伏器2件。出土时插在车饰正面长
方形孔内,呈楔形,一端尖、一端平。一件长
18
.
3、厚0.8、宽3厘米;另一件尖端残缺,长
17厘米(图七,10)。
生产工具
斧4件,分二式:
I式2件。一大一小,皆梯形,长方黎,
素面。大的高17.5、刃宽9、黎2x4.,厘米;小
的高14.弓、刃宽7.3、黎0.8x4.5厘米(图七,
3、4)。
11式2件。宽圆刃,长方妻。两件黎部皆
残(图七,6、7)。
凿3件,分二式:
I式1件。刃略宽,长方霎。高6.8、刃宽
2.5、黎1xZ厘米(图七,9)。
H式2件。细长,刃口小,长方霎。一件
34
高8.5、刃宽0.6厘米;一件残高5.5、刃宽1
厘米(图七,8)。
这批青铜器未经正式发掘,缺乏出土地
层和墓葬形制的证据,器物上又没有明确的
铭文可供考证,它的确切年代较难断定。但
从遗物来看,器物的组合、形制、花纹都具有
明显的东周时期的特征。鼎、尊、编钟、彝、
剑、戈、械、锨、斧、凿等为安徽、湖南、湖北、河
南等地出土的东周时期器物中所常见,且器
形纹饰也有相似之处。例如I式鼎,附耳、深
腹、圈底,带双绳纹;铁长挺,双刃带翼;I式
剑扁茎有孔;H式剑圆茎、圆首、窄格;戈有
胡、阑侧有四穿;编钟直雨、长枚有景等,都是
东周时代的作风。在纹饰上,同安徽出土的
四
肖家楼遗址一次出土刀币万余枚,当属
窖藏,这在迄今的刀币发现史上是较多的一
次。甲型历来多出于河北省中部以北,乙型
仅见于山东,今二者同出也是较罕见的。尤
其是乙型三式前人视为“罕靓之品”①,及至
近年犹有人认作是“铸额盖寡,今世流传不
多。”②但肖家楼所出这类刀币,竟达八千余
枚,这更是重要的发现。
关于各型刀币的年代,过去说法不一。
今统观肖家楼所出,由于其形制、大小、重量
和背文规律均相近,以及从同地出土的遗物
来看,年代当属战国。
但各型刀币在形制、质地、字体等方面,
还是有所差别的。如甲型一式数量少、质地
好,刀身略大,背文简单;而甲型四式和乙型
三式不仅数量多、质地粗劣,刀身略小,且背
文也很繁复,有的发展到利用刀身的某一边
缘略作记号而已,当为广泛流通之物。这也
就暗示了它们之间在年代上有所差别。
在燕地经常出土的,有一种刀背磐折,
“明”字作“尽”形,背文多左右乙址字者,一般
认为其与甲型有递擅关系,而今在肖家楼刀
币中却绝无一见,由此可以说明这批刀币是
早于磐折刀的。但在甲型四式中,部分“明”
字已成为圆形,有的刀背近折,因此它们与磐
折刀相距时间当不会太远,这也可以作为甲
型四式晚于甲型一式的一个佐证。
过去不少人都认为甲型是燕国货币,乙
型是齐国货币。但被认为是齐刀的和乙型相
类的刀币,以往所出“背面文字一般都是地
名”⑧。可是在肖家楼出土的5000余枚带有
背文的乙型刀币中,背文虽多至300余种,却
未见铸地名的,所有背文和甲型刀币也基本
相同,这就为研究这类刀币的铸造国别等问
题提供了新的资料。
注释
李佐贤:《古泉汇》亨集卷四。
郑家相:《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165页,三
联,1955年,北京。
王毓锉:《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53
页,科学出版社,1957年。
①②⑧
(上接34页)
蔡器比较,不如蔡器繁褥,主要以雷纹、云纹、
蟠馗纹、蟠夔纹、署臀纹、窃曲纹等为主,年代
似乎比蔡器要早。综上所述,我们初步认为,
这批青铜器的年代属于春秋晚期或战国早
期。
恭城县位于广西北部,东与湖南交界,东
周时期属楚国的疆域。过去在广西北部各地
曾发现过一些东周时期的陶器,但象这样成
批的青铜器还是首次发现。它们的特点,表
明了与中原地区的东周铜器颇多共同之处,
如鼎、愚、钟、剑、戈、锨等,无论形制或纹饰,
都属于中原青铜文化的范畴;同时,
蔡器比较,不如蔡器繁褥,主要以雷纹、云纹、
蟠馗纹、蟠夔纹、署臀纹、窃曲纹等为主,年代
似乎比蔡器要早。综上所述,我们初步认为,
这批青铜器的年代属于春秋晚期或战国早
期。
恭城县位于广西北部,东与湖南交界,东
周时期属楚国的疆域。过去在广西北部各地
曾发现过一些东周时期的陶器,但象这样成
批的青铜器还是首次发现。它们的特点,表
明了与中原地区的东周铜器颇多共同之处,
如鼎、愚、钟、剑、戈、锨等,无论形制或纹饰,
都属于中原青铜文化的范畴;同时,尊上所饰
的蛇斗青蛙等图象,又生动地表现了南方的
生活气息,它同斧、锁(即所谓靴形斧)等,都
富有浓厚的地域性,与我国长江以南广阔地
区的若千青铜器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从共
存关系上,它们不仅为同类铜器的断代研究
增添了可靠的标尺,对探索我国古代南北文
化的交流和发展,也提供了新的资料。因而,
这批青铜器的发现,可以补充文献记载的不
足,对于研究广西地区古代历史文化的发展,
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