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17 19: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三、保护瑶族乡村盘王节的策略初探
1.加强ZF部门的关注度,使其承担起保护的主导人
ZF部门作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龙头,应起带头作
用,运用政治手段和法律法规双管齐下,率先扛起保护盘王
文化的大旗。盘王节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瑶族的盘王
节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被称为中国瑶族
盘王节,这个是湘粤桂地区对多个瑶族盘王节的集体开发
的结果,但不能以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了,因为各个地方的盘
王节虽然都是祭祀盘王,但是都别具一格,在对盘王节文化
的挖掘上不能一刀切,更不能一头热,不能因为开发了中国
瑶族盘王节了就忽略瑶族乡村原始的节日。在恭城瑶族自
治县,“1985年10月在三江乡举办首届盘王节,县文化局亲
自组织并指导了石口羊角舞,金龙山长鼓舞以及栗田和松
木寨的排练,同时调演了新合冲鼓舞和观音吹笙挞鼓舞。
当时全县瑶族汇聚一堂,人数近万,首次展示了瑶族文化的
多彩与魅力。次年10月在莲花乡莲花街再次举办盘王节,
游客超过两万,热闹非凡。第三次盘王节于1988年移至观
音瑶族乡水滨村举行。从此水滨村以3年为届期,连续举
办了4届,但其规模逐渐缩小为村级”。[4](P90)对待少数民族
文化,各级ZF官员应该要审时度势,转变观念,要抓得紧,
抓得稳,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要从长计议。
据笔者调查发现,前几年新合村盘王节也是热闹非凡,ZF
部门或者乡镇相关领导都莅临指导,热闹非凡,村里还杀猪
祭祀,现在则是门庭零落,只有本村中盘姓的人坚持在盘古
庙开展祭祀活动,参与这个活动的外来人寥寥无几,典型的
今不如昔。文化发展要以经济为依托,但是不能唯利是图,
不能只盯着当前是否产生经济效益,不能以经济利益作为
文化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更不能简单地把宗教信仰认定
为封建迷信,或者认定为故步自封的生活方式。
当然,除了ZF的引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有
法律法规作为保障,使得开展工作的时候有法可依。通过
法律手段,对破坏瑶族乡村文化遗产的行为严加惩处,而且
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法律法规的强制
力保障盘瑶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加大宣传力度,全力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盘王节的保护与挖掘,遇到的瓶颈问题是资金短缺。
据新合村村主任邓水发口述,新合村曾在2005年至2008
年连续3年主办过3次盘王节,这3次盘王节除了村里自
筹资金,县ZF、民族局、乡ZF以及与村里有贸易往来的
老板都捐款,每年凑集资金有七八千元,但是这笔费用远远
低于盘王节活动所需的开支。祭祀活动所穿瑶服都是从家
里自带的,如果规模制作,每件衣服成本要1 000元左右,现
在所用的长鼓都是木头制作,用牛皮做鼓面,比以前旧的长
鼓制作成本低,一个鼓成本在60元左右,但集体跳长鼓舞
所需数量大,费用也跟着增加,至于盘王像、菩萨像制作成
本就更为巨大,因资金短缺一直被搁置没法做雕像。投入
大于产出,导致了村里无法把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
动继续做下去。由此可见,保护盘古庙会活动仍需要大量
的资金投入。
ZF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明白为何去保护瑶
族乡村盘王节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瑶民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价值认识不足,同时对民族传统文化观念意识淡
薄,使资金筹措难度增加,导致保护工作难以进行。因此,
ZF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文件,同时组织宣传队进村宣传,让
村民有认识的途径,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使村民自觉参与
到这个活动中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的资金筹措,单
靠ZF部门投入是不够的,毕竟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投
入资金上是有限的,大多数都是要靠地方自行解决。因此,
应该把ZF投入跟民间自筹相互结合。而师公和民间艺人
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应该肩挑重任,率先投身到旅游经
济开发的浪潮,成为当地民俗经济文化的有力推动者,促进
经济的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经济反哺文化。
当然,除了村民自发筹措资金,ZF也应加大投资力
度,设立专项保护资金,力求专款专用,而且确保落到实处。
同时应通过各种渠道,如报刊、电视、网络,扩大宣传面,呼
吁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事业当中,积极
争取区内外企事业单位或者企业家的资助,或者招商引资,
吸引外来客商参与投资到当地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创
造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旅游开发氛围,集合众人之力推动瑶
族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3.建立民族文化村,开发民俗旅游
“我们所说的民族文化村,是指展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
的实地村落或模型村落。实地村落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选
择村寨加以保护,展现其民族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状
况。”[7](P508)恭城瑶族自治县民族局瑶学会莫纪德会长曾提
议建立3个瑶族文化保护区,其中一个就是在西岭乡新合
村建立“盘瑶活态文化保护区”。新合村地处海洋山山脉,
植被丰厚,林木葱郁,树种和物种繁多,景色优美,是天然的
氧吧,同时新合村90%都是盘瑶,日常生活中都是讲瑶话,
尚穿瑶服,年年都过庙会,这些是新合村的民族文化活化
石,这种原汁原味的瑶族生活在恭城瑶族自治县其他村寨
中少见的。因此应把新合村设为民族村寨的典型树立起
来,在原地进行保护和开发,让外来游客能深刻感受到瑶族
特色的生活,即着瑶服、讲瑶话、司瑶仪、行瑶礼、唱瑶歌、跳
瑶舞。盘瑶村寨的建设除了ZF的良性指导,应组织民俗
学专家、人类学家对实地进行缜密地田野考察,给予符合当
地旅游保护、开发的建议,而不是盲目建设把本土特色的东
西搞得面目全非,如果这样那将得不偿失。
民俗旅游是当今旅游的热点,也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的一个热点,这也给盘瑶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带来了一个
契机。因此,应该把民族村寨的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对
盘王节内容不断挖掘,丰富长鼓舞的文化内涵,改变单一的
表演模式。以盘王节为主线,举办的文化展演活动,一年四
季都有不同的主题展示。把与当地人生活紧密相关的盘王
节、长鼓舞、打油茶、瑶服刺绣、婚丧礼仪在不同时段展演。
把新合村的盘王节纳入乡里的桃花节和月柿节,逐步推出
自己的民俗文化。实行大节看大戏,小节赏小戏,一年四季
经济文化齐搭台齐唱戏。通过旅游推出民俗产品,如瑶族
刺绣、特色小吃等,或者以影视的方式,把当地的特色文化
记录下来,让各地游客都能带走,让更多的人了解盘瑶文
化,真正实现以旅游兴贸易,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得保
护、传承、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才是对活体的盘瑶文化这
个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方式。
4.加强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好编撰整理和人才传承
从民族学和人类学角度加强对瑶族乡村盘王节的研
究,收集整理各地瑶乡过盘王节详尽资料,编撰通俗读物。
在瑶族地区尚存很多古籍、师公唱本、民歌民谣文本。“仅
麻栗坡县内瑶族中,已发现常用和珍藏的瑶文古籍,大体可
以分为历史、戒度、丧葬、本命书、阴阳蝶、创世歌、祭祀歌、
斋堂歌、婚姻歌、文化、教育、军事、科技、中医草药、鸳鸯歌、
各种故事书和新歌、民歌等17种二百多卷一千多万
字。”[4](P236)各地瑶族研究的相关资料不尽相同,但是也有
共同之处,做好盘瑶支系相关资料的整理和归档,不仅能梳
理盘瑶文化的发展变迁,同时也是后人解读前人历史文化
的最佳方式。但是古籍、史料、经书毕竟是比较深奥的,只
有少数人能读懂,目前瑶族文化相关的通俗读物是十分欠
缺的,因此应该由专业的人士对此进行整理、翻译转化为通
俗易懂的文字,让更多的人理解并接受盘瑶文化。同时盘
瑶是没有文字的,文化的传播都是世代口耳相传,口头传播
对文化的保存十分不利,也应该组织民俗学家、人类学家、
历史学家这些专业人士结合相关的史料在盘瑶地区进行田
野调查,翻译转化瑶语,用汉文字做好相关的记录,去伪存
真,完善不足。把各地瑶族乡村盘王节的内容、程序、活动
用汉文字整理规范,便于传承。
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人才培养,使瑶族乡村盘王节中各
种专业传承人才后继有人。一是对尚健在的老艺人给予适
当的补助。对老艺人的保护也是对文化保护的一种途径。
瑶族地区生活相对贫困,大多数老艺人都居住在偏远山区,
同时年龄偏大,只有在生活中给予一定的保障解决其后顾
之忧,他才有精力做好传授濒危文化的工作。二是挖掘当
地的精英人物,就是见多识广有权威性的中年人,让ZF部
门牵头,组织这些精英人物参加培训,让他们对当地文化有
全面的了解,同时让他们知道非物质遗产文化有珍贵的历
史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经济发展价值,从而形成文化自
觉,自觉地担负起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任。三是民
族文化进校园,把民族舞蹈、民族体育纳入教育体系,让新
生一代有学习和认知本民族文化的途径。由小学到中学,
由村屯到乡镇到县城层层推进扩大范围,然后全面开花。
2003年,恭城瑶族自治县民族局瑶学会莫纪德会长自费出
资请新合村高界瑶和斋公坪仅剩下的3位能表演长鼓舞的
老艺人,到村里小学教师生跳长鼓舞,把濒于灭绝的长鼓舞
救活了。这个举措对长鼓舞保护和传承起了关键性的推动
作用,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因为很多学生毕业离校之后
或外出打工或在家务农,因很少跳长鼓舞,逐渐淡忘。
民族文化最好的传承方式是不断地使用,才能推动她
的发展,“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实际上是满足人类需要
的手段,是一种物体、态度和活动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相互
依存,需要的满足创造新的需要,手段不断翻新,从而推动
文化的进步和发展”。[8](P13)因此,急需民俗旅游来推动盘瑶
文化的传承发展,有市场需求才会催生人们学习和创作的
欲望。比如对长鼓舞的学习,让它渗入生活中的每一部分,
不论男女老少都能闻歌起舞,让每一个人自觉去学习、使
用,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这才是保护的终极目的。
[参 考 文 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9)[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9.
[2]农学冠,黄日贵,苏胜兴.瑶族文学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
社,2001.
[3]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6.
[4]张有隽,玉时阶.瑶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第6
辑)[M].香港:香港展望出版社,2008.
[5]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6]张有隽.瑶学研究———协作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第5辑)
[M].香港:香港展望出版社,2007.
[7]施正一.广义民族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
[8]梁福兴,吴忠军.民俗旅游学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
收稿日期 2010-12-10
[责任编辑 廖智宏]
[责任校对 韦琮瑜]
[作者简介] 毛汉领(1963~),瑶族,广西恭城人,工学
博士,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校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远程
教育及高等教育管理,民族文化。广西南宁,邮编:530022。
陆叶(1985~),女,壮族,广西隆安人,广西民族大学民社学院
2009级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广西南宁,
邮编:5300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