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11-28 17: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 电信/鑫龙网吧
本帖最后由 小鹏 于 2011-11-28 17:22 编辑
这个网友我认识很久了,因为一直没有在意,今天无意发现,居然是这样一个好人,爱心,也许我们都有,但是坚持做的,有几个~~~~我们深深的思考吧~~~
再平凡不过的人,做再平凡不过的事
我出生于桂林市阳朔县的一个农村家庭,由于姐妹众多,而我排行第四,到我读书的时候(90年以前妹妹还没有出生),经济上虽然不是特别的困难,但父母和姐姐都不让我干什么活,而我好象天生就是吃苦的命,总是主动地承担农活和家务。由于农村观念比较浓重,家里“五朵金花”的我们,无论是做生意的大姐还是卫校毕业留在桂林市医学院附院当护士的三姐,都没能让父亲改变重男轻女的观念,在我第一次高考(不能怪学校师资不强,只怪本人脑子笨)只能选择当时学费较高的专科,想继续复读考本科时,父亲下了最后通牒:“要读书,你自己想办法!”我不甘心,因为我从小成绩就很优异(在本校数一数二,哈哈……),我不想因为这次高考的失败而改变自己上大学的梦想,况且,就是因为考虑到一年1万元的高学费才不填志愿而选择复读的,我不能因为父亲的一句话而改变我的人生,放弃我的梦想。所以,即将开学的时候,我拿着大姐和三姐给的600元钱,走进了复读班。在复读班里,我靠每天在学校饭堂工作四个小时来换得一天的伙食费,靠学校减免学费完成了学业,考上了桂林旅专--那个能圆我导游梦的学校。可是,就在我即将开学的时候,二姐和二组夫同时病倒了,我读大学的梦想将再次成为幻想,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我即将放弃的时候,父亲拿着借来的3800元钱塞到了我手上,我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倒是父亲先开了口:“孩子,你是村里第一个女大学生,一定要为家乡争光!”
在旅专,我勤工俭学,我申请助学贷款,我努力学习获得一等奖学金,为了省下菜金,每周定期回家带妈妈帮我炒的酸豆角炒鸭肠!有了家人的鼓励,所有的这些困难都已经不再是困难了!就这样,我读完了大学三年。即将毕业时,我准备考导游证,二姐的儿子出生了,先天性尿道闭合,刚出生不到七个小时,就得做手术,手术费1万元,五年之后还得做第二次复通手术,手术费5万元。为了给侄子治病,我没有报考导游资格考试,把省下来的3000元钱给了二姐,也想通过自己的工作,努力赚钱为家里减轻负担。
2003年6月份,团中央发起了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志愿活动,在各校选派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去服务一至两年,很多同学都响应团中央的号召报了名。我却犹豫了,如果参加志愿活动,就只能放弃留任实习单位的机会,而这两年的时间,我将身无分文;如果不参加,我本身来自农村,是享受着国家的助学贷款才完成学业的,我更能体会到贫困学生在求学路上是何等的艰难,我要去比家乡更贫困的地方帮他们一把,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把。当我把想法告诉父母时,父母非常的支持,也说出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话,父亲说:“明明,从小你就是五个孩子里最懂事,最有主见的,也是最能坚持自己梦想的孩子,无论你做出什么决定,我和你妈妈都永远支持你!家里的事情有你大姐和三姐撑着,你放心吧!”
就这样,2003年8月底,在志愿名额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我有幸成为了旅专两名志愿者中的一名,来到了广西师范学院进行岗前培训。周忠民老师的一场培训课,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贫困地区还有着更多需要我们帮扶一把的贫困孩子,或许,缘于我们的努力,贫困山区的孩子,就有可能改变自己一生的命运。我暗自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像周老师那样的志愿者,去帮扶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尽管,我没有周老师那么大的能力,但只要我能真心的付出,只要我能帮一个孩子拉到赞助,就有可能改变这个孩子的一生!怀着这样的信念,2003年9月1日,我来到了隆安县屏山乡,在完成当地党委、ZF交办的工作之余,利用周末和平时下村的机会走访贫困学生。
第一次走访的,是文化村岜灵屯许淑婷的家。潮湿、恶臭难闻的泥泞路尽头,一座用泥土裹着树枝垒起来且已破烂不堪,毫无能力遮风挡雨的低矮房子里,许淑婷就蜷缩在屋角,我不敢大声问她叫什么名字,因为我怕不经意间可能会吓着了她。经村干介绍,我才得知,许淑婷年幼时,父亲因无钱治病而去世,母亲随后也改嫁他乡,多年来,她与奶奶相依为命,靠ZF发放的低保金维持生活,根本没有钱上学。看着小姑娘那无助的目光,我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为之一振,原以为自己家乡已经够穷的我,确实没有想到这里的房子是这样,家乡再穷,最起码,房子可以遮风避雨,再起码,不愁吃,不愁穿。可是许淑婷的家呢?她和奶奶一天到晚吃的是稀如明镜的玉米粥和几片野菜!此时此刻,我的眼眶已经湿润了,我小声的问她想不想读书,她怯怯地点点头,争大眼睛看着我胆怯的说:"做梦都想"!现在已经开学一周了,她应该在学校读书!我翻翻自己的口袋,掏出身上所有的钱,虽然才146元,但也可以交这个学期的学费了,我把钱塞到小姑娘的手上,并告诉她:"你叫我秀明姐姐吧,我住在乡ZF,这点钱你拿去交学费,以后有什么事就去ZF找姐姐"。
在以后的走访中,我发现,全乡像许淑婷这样贫困而急需帮助的贫困孩子还有很多很多。仅靠我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有限了,要使更多的贫困孩子得到帮助,只有寻求社会力量共同来关注才行。人都是有爱心的,我应该发动有爱心的人来捐资助学!要知道,五角钱,在我们学校仅可以买到一份青菜,但却是这里的孩子几乎两天的生活费。许多学生穿的还是以前别人捐献的衣服,有些学生甚至连一床被子都盖不上。所以,首先,我想到了我的母校,桂林旅专,并写了一篇题为《同一片蓝天,不一样的世界》的文章在《旅专报》上发表;紧接着,我加入了《心守家园》助学网,把学生的材料,整理之后上传,用周忠民老师送给我的那部傻瓜机给学生拍照,洗相片,扫描,再上传。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间,屏山乡没有网吧,ZF也没有接宽带,每个星期,我都要去隆安县城上网好几次,路费、胶卷费、电池费、洗相片的费用、扫描相片的费用、上网的费用、打电话寻找资助人的费用,所有的这些费用,花完了临走前妈妈给我的那一千元和学校奖励的那一千元外,也花完了我每个月600元的生活补贴。很多人不理解,有些说我傻,有些说我在逞能,有些人根本就不相信我能找到人出钱送他们的子女读书,说我是在骗人呢!终于,第一批的八个学生,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一帮一”的助学,当我的帐户里第一次出现了几千元助学款的时候,我激动得差点连密码都没想起来,当我把钱送到学生手上时,看到他们那种不再为学费担忧的眼神,之前所有的付出,我都觉得值得了!
也许是上天太厚爱我了吧,从2004年下半年起,大姐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三姐的工资也越涨越高,大姐夫和三姐夫在酒店门口开出租车,每天都有上千元的收入,家里的一切都好了,在我收获了第一批助学款之后,爱情也悄悄地降临到我身上:平时用摩托车送我下村家访,当我免费翻译的ZF干部杨向东同志,向我表白并成为了我的男朋友。而我结婚的唯一条件就是——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助学活动上了轨道,越来越多的学生得到了“一帮一”助学,得以高高兴兴走进学堂了!
在2004年初冬走访贫困学生的时候,我无意间注意到几个小女生,她们个个衣着破旧而又单薄,在我回宿舍整理出自己的衣服送去给孩子们之后,随即又打电话回家叫父母、姐姐们寄来了几十件冬衣并送给了学生的家长。当学生家长拿着不是新衣服的“新衣服”感动得连连说谢时,我的心里暖滋滋的,我再次感受到了助人为乐的兴奋,同时也感到了些许的悲凉!是啊,在繁华的都市里,许多人的衣服都只是穿一两年就换了,特别是女孩子们的衣服更多,过时了的、不想穿了的,留在柜子里,想扔又舍不得,如果把这些衣服收集过来,送给山里的村民们,村民们应该会接受的吧?带着这个问题,在连续的两个月时间里,我都在向群众们询问这个问题:别人捐过来的衣服您愿意穿吗?在得到了大多数农户愿意接受之后,我开始在网上发布募捐信息。2004年12月18日,“爱心超市”(原名“爱心之家”)开张了,在只有杨向东(当时的男朋友,现在孩子他爸)、隆雄文(ZF干部,尿毒症患者)和我自己三个义工的情况下,在隆雄文不到30平方米的宿舍里,我们自己掏钱做货架,“爱心超市”就这样开张了!从那以后,来领衣服的群众就从来也没有间断过。
每个爱心人士捐衣服过来,我都登记、分类,凡是留有手机号码的,我都通过手机短信回复“您某月某日寄来的包裹已收到,我谨代表受益的群众感谢您的一片爱心”!每个通过物托公司而没有直接通过邮局的捐赠包裹,我都必须乘车去县城甚至市里把包裹领回来,包裹较多时,我就不得不掏钱雇车。而每个邮寄包裹过来的爱心人士,我都会在自己的QQ空间里公布他们的名字,写有回邮信封的,也都一一回信,对于比较偏远的上琴村、万岭村、布也村等村屯,村里的农户很少出来领衣服,特别是孤寡老人,他们根本就不出来,我们就雇车把衣服送进去。
2005年6月,我的志愿服务期将近结束,父母和姐姐们都劝我回阳朔,说伯伯已经为我安排好了工作。我也想回去,回到父母身边,回去久违的旅游县城,我第一次想到了放弃爱心超市,是男朋友的一席话,打动了我:“你走了,孩子们怎么办?他们将因此而被停止资助!你当初的梦想呢?你不是想尽你的能力改变孩子们的命运吗?现在正是助学活动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却一走了之,你对得起孩子们吗?还有爱心超市,你忍心就让它从此关门吗?”是的,我不忍心,不忍心看着孩子们读书的梦想再次破灭,一瞬间,我的眼前出现了曾经让我感动的画面:一位七十多岁的纺织厂退休老奶奶,戴着老花镜亲手裁制了十几件漂亮的小裙子寄来爱心超市让我转给贫困的小女孩们;一个八岁的小朋友们把自己最喜欢的衣服叫妈妈寄了过来;一位江苏某机关的阿姨发动她的姐妹们为孤寡老人织帽子;来领衣服的群众中,一位布也村的五十多岁男子几乎用恳求的语气叫我多给他一些衣服,他说,家里有八十岁的母亲瘫痪在床,妻子也经常生病,两个弟弟神志不清,几个孩子没有钱读书,也买不起衣服,只有他一个人在家干农活,很少出来上街,今天是特地出来领衣服的,我告诉他,随便他挑,只要是能穿的衣服,他想拿多少就拿多少。最后,他背了一麻袋出去,临走前说了一句话:“有了这袋衣服,我们家可以一年半载不愁穿,可以省下钱给小儿子读书了!”几个万岭村的中年男子,边选衣服边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无数个小朋友,当她们找到一件漂亮的衣服就马上试穿,像过年一样露出开心的笑脸时,我再也不能割舍了,我知道,我放不下孩子们了,我离不开隆安了!
为了使自己死心踏地的留下来,我再次说服了父母,向隆安县委、县ZF申请留在当地的同时,迅速地与男朋友登记了结婚。助学活动继续,爱心超市继续开办下去。
|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