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在军事上实行剿抚兼施政策,迫使臣服;在文化教育上实行“教化”政策,迫使同化。部分少数民族,为争取政治地位,跻身上流而改变本姓祖籍流源, 放弃服饰语言,伪称汉族。据民国17年人口统计,全县131088人,其中瑶族14078人,占10.73%;壮族3915人,占3%,汉族113095人,占86.27%。
解放后,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对各民族进行多次民族调查和识别工作,根据群众申报、陆续恢复和更正了一些姓氏的民族成份,瑶族人口不断增加。至1990年全县总人口266720人,其中瑶族132950人,占49.85%。199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恭城县,成立恭城瑶族自治县。
2005年底,恭城总人口284356人,其中瑶族163063人,占57.34%;汉族113623人,占39.96;壮族7160人,占2.52%;苗侗回满等26个民族510人,占0.18%。
瑶 族
恭城瑶族按信仰分类,主要为盘瑶;按语言分类,主要有操勉语的过山瑶,操汉语古方言的平地瑶和操湘方言的梅山(保庆)瑶,自唐代开始,瑶族即从湖南、广东、江西等地陆续迁入,形成无山不有瑶,无处不有瑶的局面。
平 地 瑶
周姓 计分六个支派。据栗木镇上宅村《周氏族谱》记载,其鼻祖为归仁公,至七世祖如鍉公生六子,如锡公生十八子,共二十四子,均以“弘”字为班辈起名,俗称“二十四弘”。唐初分支,其中居湖南江永9支,宁远4支,道县2支;居广西平乐1支、富川1支、灌阳1支、恭城6支。以江永为最,恭城次之。居恭城者为:弘怜(行5)居嘉会乡豸游,弘颂(行9)居莲花南坪江,弘德(行15)居平安路口,弘明(行17)居栗木上灌村,弘意(行20)居西岭寨,弘利(行16)居栗木上宅村。又据栗木上宅村东村屯周氏乾隆20年(1755)谱序载:“(如)锡以明经进士官至高州刺史,时遇(唐)太宗(627)即位,如锡以金紫光禄大夫左措骑,后言事忤旨,贬道州司马。与夫人蒋氏生弘字派者拾捌,厥后弘派贰拾肆,或归故里或徙他处,或徙昭贺道三州,皆因仕官而分南北.如我弘利公则在唐世开元(721)由春陵(宁远)徙居黄土田(上宅)御福塘”。其它5支周氏,或先或后,均于唐代由湖南徙居恭城。栗木上灌周姓,为弘明公后裔,二世祖台甫、召甫兄弟于“唐大中年间(847—859)始迁广西平乐府恭城县北乡车头石,即今车田垌村”,计传40代。
元末明初,豸游弘怜派下某公迁南坪江,生三子,长子本良居高塘、次子本清居蛟鱼口,三子本顺后裔迁平乐沙江,
计传24代。清顺治年间西岭弘意派下万贤公徙南坪江,主居朗山、对面山,计传17代。观音乡水滨村周姓,属弘颁支派、明初由湖南永明入境,传24代。栗木镇泉会村上炉周姓,“(属栗木)弘利公后裔,于元朝初( 1264—1294 )移居嘉会乡唐黄村,居数代至四十三公字禄忠,于明宣德四年(1429)迁北乡澄江上源下炉村。”
田姓 计分四支。据栗木镇大石桥屯《田氏族谱》记载:“吾始祖田福公原籍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人也,生于宋太宗七年(982)五月十日辰时,进士出身,任昭州刺史则掌民政,而又广统军事。不幸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殁于所,享年六十岁。卜葬地名原大立里龙田源,现平乐南岸洲鹧鸪岭作丙山壬向。”又载:“鼻祖田福公妣周氏葬于白羊村。生五子,田法太居大石桥,法兴居石头,法尼居湖南桃川,法卫居嘉会白羊,法御出家”。由此推断,田氏三兄弟于北宋庆历之后已奉母移居恭城,而长子法太迁居栗木大石桥,次子法兴迁居栗木之石头,四子法卫则留居嘉会白羊。上枧田姓始祖庆二,原籍湖广郴州,后迁江西吉安,第九世发胜公迁全州,生三子名福甜、福左、福右,迁恭城北乡上党(今上枧)村,已传25代。
卢姓 原籍湖南郴州永兴县,始祖司马公于北宋建炎四年即金天会八年(1130)以进士出身出任恭城知县,御任后寓居北乡栗木,计传29代。
潘姓 据栗木上枧村潘氏宗祠《令公碑记》:“盖闻吾始祖潘安平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红桥村人氏,迁居桂林府粤头村,所生三子仁虎、仁威、仁亮。吾祖仁威公人繁,各意移居平乐府恭城北乡”。整理其排序班辈,由“仁”字至“元”字,共传25代。
李姓 栗木高岭村田心屯李姓,祖居江西,后迁湖南郴州桥头鱼尾村,始祖永芳公于元朝至大年间(1308—1311)
迁恭城北乡,立三樟村,今衍至“宁”字辈,计传27代。
欧阳姓 据栗木大合村《欧阳氏族谱》序载:“东晋八王之乱举族奔长沙,隐姓埋名七代。隋初到江西吉安府,唐末欧阳宠到湖南春陵任检察官,落居湖南永阳(江永)。元朝至元年间(1279—1294)欧阳立诗到平乐府任经干,期满后来到恭城北乡,先居狗头源,第3代移居大合村。”第10代欧阳聪出仕为官,返籍后居中东乡北垌源。欧阳氏由“汝”字排班至“值”字,计传30代。
盘姓 现居栗木镇马路桥村黄口(栗木锡矿)洼,始祖盘禄天,元末由湖南某县迁北乡,今传26代。
江姓 其始祖思信公,于明初由湖南江华至北乡大合村欧阳氏家中为雇工,后娶妻生子并另立新村名江家。现传22代。
王姓 龙虎乡龙岭村王姓始祖元公于明洪武四年(1371)由江南吴县入居恭城北乡,后立石乐村,计传24代。
黄姓 龙虎乡龙岭村岭尾屯黄姓,尊峭山公为鼻祖。元末时,始祖黄敬五由江西吉水县迁广西恭城北乡,至今传26代。明万历年间文育公迁灌阳黄观。
汪姓 栗木上灌村汪姓始祖盖一公于明末由江西吉安府徙恭城北乡,至上灌村为周姓打工,婚后落居永安屯,历18代。
观音平川瑶 于明朝初年为“剿寇”而来,据水滨村《蒋氏族谱》记载:“蒙上司行善,仰本县责令本里故民欧用诚,周福谦招抚祖公周庆陆、俸富三下山向化圣朝”。该地计有盘唐李俸周杨蒋何等8姓,皆为明初由湖南江永江华等县迁入,至今已有630多年历史。狮塘村孟姓是为通婚需要而改姓,据李氏老人李永德介绍,第三代世文公,生八子,为避同姓通婚之嫌,以利繁殖,将长子良豪、次子良富、季子良兴改李姓孟。杨姓祖公于明末时由湖南江永入赘狮塘盘姓,
初随女姓,其裔孙于民国初年复姓为杨。观音村陈姓原为盘姓,明末陈义满入赘盘家,随女而姓。传11代至“贤”字辈后,为读书求官,于清咸丰初年改姓为陈,至今传7代。观音村大坑底屯朱姓,其祖先姓盘,亦改姓为朱,后传宗、正、德、积、厚6代。观音村洼里的王姓,其根亦为盘姓。水滨村莲花屯的周姓,也是由俸姓而改。
过 山 瑶
过山瑶历宋、元、明、清四朝,分别从湖南、广东两省和广西境内迁入,分布于县东花山和县西海洋山区域,
三江伸家瑶 据三江乡遗存的《千家古本》记载,瑶族原居湖南江永县千家垌,因官逼民税,大兵压境,于元大德九年(1305)三月十九日集体逃离,至道州浮桥被官兵拦截,一半去到九嶷山(宁远),一半返转永明(江永)。“众人寻江水上桃川,大德九年三月二十六日来到源口,入两江河”。自此进入三江境内,定名新(伸)家垌,仁宗元年(1425)黄贵十九立茅塘村,十一月十九日盘贵十六、十九到施塘垌住,周嫩三公养到木栊。明武宗正德元年丙寅年(1506)十月初十立松木寨,明正德二年(1507)立石罡村;又仁宗三年(1427)立石口村,正统四年(1439)立牛尾寨。万历二十五年(159)正月二十日午时立新寨村。嘉靖三年(1523)招地坪头、大桥源、大浪水、南江源、安冲村,立满上下二垌十二寨为伸家垌”。三江伸家瑶主客之间有三种称谓,进入三江最早的为“本地人”,计有盘(盆)黄李俸翟何唐七姓,明嘉靖至清代招入的瑶人被称为过山瑶,清嘉道年间从湖南保庆府迁入的称为保庆人。盘姓传说,祖公进入伸家垌以后,曾到富川的神、大二源打猎,见该处地域宽广,即带五个儿子迁到富川,祖婆则带三个儿子留在本地,至今富川一带的盘姓后裔,在清明时节,还经常回松木寨祭扫老太婆墓。李俸二姓
也有宗支迁往富川凤溪、鸟源的情况。现居钟山县两安、红花一带的瑶族多属伸家瑶后裔。莲花镇蓝洞村的赵李二姓于元末明初“结香炉(结拜弟兄)”而由伸家垌迁入。赵姓始祖三兄弟,分别叫尤一、尤二、尤三。另有一支盘姓,在明代改姓为李。邓姓则转迁莲花镇坪冲村的牛路冲,成为五冲瑶的主要姓氏。明嘉靖年间,瑶王俸七三娶黎四妹为妻,黎姓一家则随迁伸家下垌,与瑶为伍,成为“本地人”的一支。其语言、风俗与栗田李姓大同小异。
嘉会唐黄瑶 唐姓先祖洪五公生三子,长子希元、次子希朝、三子希书。元大德九年三月逃离千家垌时,兄弟分散,希元逃往江华、希朝逃往永州,希书经灌阳逃到恭城北乡。希书与盘、赵姓同来,先在今白燕村的石盆(原属北乡)落居。盘姓为纪念从千家垌逃脱,改姓为陀。明洪武元年(1368)唐姓搬至唐黄源,八兄弟分成八房,并将满弟改姓黄,以便通婚。同时定村名为唐黄村。此间,唐陀赵三姓各自插标为记,号占山场河域。唐姓所管三十六源、七十二坝、陀姓所管五岭四垒、二十四坪,赵姓管三十六坝,即茶江河道白羊至县城东门渡一段。明正统年间,唐姓人口发展,遂逐渐搬迁,至清道光年间,形成“八房十三村”格局。陀姓家穷势弱,所管地界渐为他姓所有,赵姓于明末清初迁往湖南江永县。
势江五姓瑶 明代下东乡(莲花)依河流分政区,南坪江红岩至蓝洞一带,分为九甲;势江由枧头上溯至洗脚岭一带分为八甲。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所立《审照碑记》载:“势江源八甲,地近山瑶,于唐宋元时,每遭寇盗、素无宁息。厥后明末清初屡次动兵,道经斯地,令民修路送兵,日夜辛苦。平复之后,蒙恩垂怜,令立头目四人,分为八甲,轮流守望”。元末明初入居较早的陶卢俸凤赵五姓结成同盟,共管势江源山场,俗称“五姓人”。据龙围村陶姓《浔阳谱
书》记载:“太祖讳世英公系山东青州府诸城县人,历任唐朝官至兵部尚书。发配始祖母李氏夫人,所生六子、一曰道居平乐,二曰通居昭平,三曰遵居荔浦,四曰迪居修仁,五曰超居永福、六曰还居恭城。”陶姓若从陶还公算起,已历42代,是入居势江源最早的姓氏。俸姓计分三支,一支系由湖南千家垌而来,经三江伸家垌,后分移今杨梅村老源垌,再迁凤岩定居。据《明故待赠修职郎良贵老太祖俸公墓》文:“祖系大明由湖广宜章,原姓秦,迁居恭邑东乡廖家楼”。据考,俸良贵与其兄良富同时于明万历初年(1573)从宜章县迁来,先居老源垌,后分居廖家楼和蛟津塘。凤姓为从凤岩俸姓中改姓。俗称“小俸”或“鸟仔俸”。卢姓分两支,一支于元大德年间逃离千家垌,往宜章县廖家村、羊角寨等地居住40多年后,于元至正年间(1345—1355)徙势江,清顺治年间(1644)搬到板脚。现居势江屯的卢姓,于明弘治初年(1488),其始祖万兴公自广东三州县而来。赵姓计有三支,一支有三兄弟,长兄居(钟山)沙坪,二弟居莲花胜洞,三弟居势江。清代乾隆年间,势江赵姓与廖家楼俸姓争山场打官司败北,其子孙迁往蓝洞和洗脚岭等处。另一支原籍广东乐昌县,系清乾隆时迁入势江源,始祖赵法林生六子,长子赵德才居桑源,二子赵德龙居坪冲,三子赵德凤四子赵德江居小势江,五子赵德香居岩口,六子赵德惠分居龙围。杨梅村的盘姓,祖籍广东省乐昌县,于清乾隆年间才从富川迁到势江源,先居湖塘界,再迁老源垌和杀猪冲。势江源冯姓,龙围黄姓,祖籍广东乐昌县,明万历年间外迁,历经蒙山、昭平、富川等多县,于乾隆60年(1295)才进入势江源落业。
西岭过山瑶 明洪武初,雷虎子在西乡八角岩聚众造反,遭到官府的围剿,便化整为零,活动于岛坪源和平川源等地继续游击抗争。据西岭新合村《瑶目万历二年石碑古记》
载:官府“闻之广东有好良瑶,即行招得大朝兵马,之因洪武下山……剿杀强首雷通天,李通地。”事平之后,瑶兵们回原籍广东省德庆州封开县铁莲山携家带口,迁入恭城。先在城背岭至西何一带游移,其后沿河上溯,北至今杨溪村瑶家洲一带,西往苦竹河今门楼村一带暂居。明景泰元年,这批瑶人受官府之命,“进山把守隘口”。居苦竹河者,其一沿下宋河而上进入平乐的大源和阳朔地界的小源(今合称为龙尾瑶),其二往八岩河而上,进入今西岭乡新合村的大源、小源和芹菜源。居杨溪一带的又分三路进山。一路往北翻越将军帽进入苏陂源,而后居于栗木之泉会和灌阳之洞井一带;一路往西进入岛坪源,而后再进入灵川,再转兴安、全州、灌阳地界;一路往西南进入今新合村瓮塘源地界。该瑶的不断迁移,使之散布于海洋山各县,恭城境内仅存今西岭乡新合村之“四源瑶”以及德良村少量瑶族。
梅 山 瑶
湖南省新化县和安化县及其周邻部分地区,古称梅山或梅山垌,新化称上梅山,安化称下梅山,是宋代以前苗瑶民族的一个重要聚居区域。隋称莫瑶、至唐宋始称梅山蛮。南宋熙宁五年(1072),朝廷派章淳平梅山,掠其地籍其民,迫使瑶族背井离乡,流徙外地。此后朝廷从江西吉安府等地移民填充,并置保庆府,辖新化、安化、祁阳、邵阳四县。保庆人迁入恭城多在清乾隆末(1785)至道光初(1821)时期,自称保庆人,皆居瑶山,与瑶为伍。故外称为“山牯佬”,“瑶山人”或瑶人。1984年,经县民族工作组调查识别,群众自我申报,由县人民ZF批准认定保庆人为瑶族。
梅山瑶散居于恭城东西北各山区及其边缘,其主要姓氏有:李、刘、贺、伍、赵、张、邓、戴、代、吴、蒋、罗、杨、阳、胡、蔡、谢、游、盛(谌)、陈、王、万、魏、范、
段、曹、肖、何、熊、袁、周、邬、谭、柯、邹、朱、金、舒、罗、龚、黎、郑等43姓。据观音乡水滨村周姓《批山契约》记载:周奇万等四户人家经征得族人同意,将冷水源一带山场,以二百八十文的年租价批与新到的保庆府新化县人谢代宗,谢桥柏、谢坤宗、李咸友叔侄兄弟耕种,时为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月十八日。三江乡大地村刘姓,始祖刘楚才于清嘉庆初年(1796——1801)由新化县毛坪垣逃荒而来,今传10代。三联村施塘岭陈姓,始祖陈开河逃难到三江,子孙已历“为金能显远立“共7代。郑姓来自邵阳县龙廽二都,始祖郑日卓带妻陶氏在乾隆末期逃荒到伸家瑶落居,今传10代。西岭乡东面村柯姓祖籍安化县,始祖柯宏富三兄弟在清嘉庆年间迁至岛坪源,先住回头山,又住川江,再迁刘家垌,今传8代。营盘村谭姓来自新化县太阳乡上八都,由始祖谭昌礼而传,今已8代。栗木镇泉会村泉会屯周氏始祖道羡公于清嘉庆初年(1796—1801),由邵阳三溪五都迁入,今传9代。
在梅山瑶中,还夹存着明末清初来自湖南永州府东安县的文、邓、孙、宾、曾等姓群体。其文化相互融合,大同小异。
壮 族
壮族亦为恭城客民,启于明朝初年,延承明代各朝,分别从广西境内的庆远府宜山、南丹县,柳州府雒容县,广东省的新会等县招募而来,充为俍兵剿贼,耕兵守寨,堡兵防御,而后繁衍生息,成为境内主要族群之一。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之下,各族姓为求得生存和发展,不断异化为汉族。至2005年统计,恭城仅存以韦、石姓为主的壮族人口7160人。
莫姓 据民国26年《恭城县志》载:明洪武初,势江源贼目梁天朝、湖南贼首雷虎子、马公三等纠党由八角岩谋叛,
攻破县城,杀戮官吏,全州、永明二官均被害。有莫祥才者,山东人也,统带庆远府之河池、宜山、南丹等处之黄、韦、陈、周、石、唐、欧、赖、莫、贲、谭、覃、徐、祝、陆、廖、雷、马、梁、蒙、容、李、罗等二十三姓之药弩手三百,民壮五百,将贼剿平,克复城池,即以功授莫祥才白面寨巡检司。其弩手、民壮约给照,赐地方租税,俾子孙永享焉”。莫姓为恭城壮族首姓,梁天朝造反被镇压后,朝廷授莫祥才为土巡检司,署地白面寨,即今莲花东寨村周家湾,二世莫以淋、三世莫鲁延袭。明永乐初年(1403)改土归流, 授予莫鲁为将仕郎、不久移北洞寨而居。四世莫纯,“减去土司之缺、不复袭其官、恩诏以七品,用为交趾令,有循声。”其弟莫遇、移居车筒湾。七世莫宗誉,移居钟山铜盆寨。祥才公后裔聚族而居,已传25代。其它莫姓:栗木马路桥村莫姓,传说其始祖莫师爷,于宋真宗建炎四年(1130)于湖南郴州随卢司马至恭城为募僚,后寓籍北乡。西岭乡费村大田坊莫姓,始祖莫连成随祥才公征剿而来,至今传24代。西岭乡西岭村河边街莫姓,龙岗村大山脚莫姓,八岩村白石屯莫姓,祖源阳朔,清初至道光末(1850)由平乐沙子徙居西乡地界。
石姓 据莲花老君堡《石氏族谱》记载:“有莫祥才统带之职……时常练习飞镖。药箭手三百名,刀枪手数百名,共招募八百名入伍,带由全州、永明围攻进剿灭寇。势江源分兵由石口黄坪潜入大界厄,内外夹攻,破入贼巢,剿灭贼首,克复城池。上宪奖其有功,莫祥才升巡检司镇守恭城,二十三姓民壮居住南平江。彼时地广人稀,上宪给照,开垦落业居住。”石氏同来的有两兄弟,即石公爱和石公仁。
唐姓 据莲花村上段屯《唐氏家谱》记载:“吾祖顺公自明洪武初由宜山随莫祥才起兵至此平梁朝天,雷虎子、马公三之乱,克复城池有功,给照赐地租税,因高桂而家焉”。
该屯唐、黄、陆、祝同籍,民国初共建联氏宗祠。
李姓 据莲花崇岭村蟠龙屯《李氏族谱》序曰:“溯吾祖太尉公原籍青州,实唐翰林李太白公之后裔也。自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侬智高寇粤,吾祖躬膺简命偕总督定抚使狄青提兵征讨,镇守昭州越数传,转徙居于庆远府之宜山县。至明洪武,因土寇梁朝天、雷虎子、马公三等叛,祖法人公复奉调恭邑。幸贼魁剿灭,征剿有功,县主林详报上司,留守南平江,而子孙遂家焉”。
陈姓 据莲花坪岭村罗带屯陈氏耆老讲述:陈姓源自庆远府宜山县,祖先原住南平高塘屯、第二代移居罗带屯。同时移居罗带的有韦、覃、唐、黄、李、张姓、覃姓后来改姓为陈。祖先十人结拜兄弟,分别叫做陈公边、覃公云、韦公柳、唐公顺、黄公相等。黄姓原居大湾和大瓮源,后来也移居罗带。
赖姓 莲花老军村(堡)赖姓开基始祖为赖公爰,据《皇清耆寿邑庠彦显考讳锦楷号子仪赖五公墓志》云:“吾父乃系庆远府河池州宜山县猪屎巷,迁居朗山村。朝臣公之九世孙,金贵公之八世孙移居老军村……。”
韦姓 据西岭乡杨溪村《韦氏族谱》记载:“吾族祖公原系庆远府宜山县南丹河池州宜山县人氏,于明洪武年间因雷虎子作乱,蒙钦差调公韦公员讳礼凤带领郎兵前到恭城县把守隘口,征剿瑶贼宁静,钦差见公报效有功,蒙县主招安津平里洞尾屯落业开垦、创业成家”。又载:“圣旨榜谕抄塍、蒙奉三司会同官吏与老民周福谦、周万三、欧用诚前赴庆远府宜山县河池州复招乡兵壮老,蒙赏军功。谢明亮、廖公洞、黄明显、谭公亮、王公段、覃公柳、罗公胜、欧公模、石公曹、都督壮老闭公定,都督壮老韦公缘等。以致招得力良壮老三百余家前来恭城县地方,镇守东、西、北三乡,剿杀残徒瑶贼,镇守三十六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