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在无意中,摸到过耳朵后面起了个硬硬的包?有的不痛不痒,没什么感觉;有的又疼又肿,好久都消不掉……
这些硬包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耳朵附近容易长这种硬包?
耳朵后起的“硬包”,首先考虑是这种感染
邀请专家,告诉你耳朵后的硬包是什么。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教授杨希川表示,总的来说,耳后硬硬的包可能是:疖肿、表皮样囊肿、瘢痕疙瘩、寻常痤疮、淋巴肿大等情况。耳朵后面长了包,第一考虑是疖肿,也就是俗称的“火疖子”。火疖子属于细菌感染(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容易发生在面部、颈部、耳后、臀部。起初表现为又红又肿、又痛又硬的包,随即硬包中间变软,顶部出现黄白色小脓栓,之后排出脓液,逐渐愈合。
耳朵后起的“硬包”,首先考虑是这种感染
第二考虑是表皮样囊肿,民间俗称“粉瘤”,是最常见的良性皮肤囊肿。可发生于任何部位,最常出现在脸上、耳后、颈部、前胸、后背等皮脂腺分泌旺盛的地方。一般不痛不痒,外观呈圆形、隆起性结节,摸起来柔软有弹性,通常呈皮肤色或青灰色,部分中央有深色的小凹点,可挤出“豆渣样”物质。
耳朵后起的“硬包”,首先考虑是这种感染
耳朵后起的“硬包”,首先考虑是这种感染
平时摸到耳后、脖子、下巴等地方,长出的“小硬包”,还可能是淋巴结肿大,分两种情况:这种小硬包外观通常不红,但按压通常会痛,手感偏软,多可推动,往往是附近炎症引起的,如中耳炎、牙龈炎。等炎症消退,硬包会随之消失。
耳朵后起的“硬包”,首先考虑是这种感染
这类小硬包一般不会疼痛,手感偏硬,形状不规则,不太能移动,还会进行性增大,然后出现融合、固定。当然,耳朵后起包,也可能是痤疮,也就是痘痘。皮肤褶皱处出汗,不易清洁,就容易长痘。与火疖子相比,痘痘个头较小,痛感较轻,多有白头或黑头粉刺,常伴有毛孔粗大。瘢痕疙瘩,是皮损愈合过程中胶原纤维过度增生所致,好发于躯干,尤其是胸前,多为红色,通常没什么感觉。有些长在不易被清洁的位置,如耳后,易发生感染。出现在耳垂时,常见原因是打耳洞或外伤所致。
耳朵后起的“硬包”,首先考虑是这种感染
全身上下,为什么耳朵附近容易长硬硬的包?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类:耳后皮肤褶皱多,汗液、皮脂、污垢容易聚集,且平时不常清洁,自然为火疖子、痤疮等皮肤炎症创造了条件。比如火疖子,其诱因就包括高温、多汗、皮肤不洁、用脏手触碰伤口、全身性慢性疾病(可致免疫低下)等,这些都给细菌入侵创造了条件。
耳朵后起的“硬包”,首先考虑是这种感染
皮脂腺在头面部、背部分布较多,如果常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如火锅、羊肉串、洋葱等,皮脂分泌旺盛,就易出现炎症反应。耳前、耳后都是淋巴结分布比较密集的区域,如果周围有炎症,像中耳炎、牙龈炎等,这里的淋巴结就会出现肿大,表现为小硬包。耳朵后的硬包,需要分情况应对。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硬包先考虑是火疖子、表皮样囊肿或痤疮。长了火疖子,一般一周可自愈,症状轻的可以用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已经形成脓肿的,最好及时就医,诊断是否需要切开排脓。需要提醒的是,不建议自行挤压,因为火疖子属于细菌感染,处理不好容易加重感染,如果忍不住挤了,记得洗手。预防火疖子,平时要注意卫生,别用脏手触摸皮肤破溃处;与患有疖的人同居时,衣物、毛巾、被单等物品最好分开使用。表皮样囊肿起初不痛不痒,通常密切观察即可,时间久了部分人可能自然消退;注意不要用手挤;如果变大,可前往皮肤科处理。
耳朵后起的“硬包”,首先考虑是这种感染
如果能确定耳朵附近有炎症,如牙龈炎、中耳炎,可以先观察,等相关炎症退去,一般耳后的小硬包也会随之消失。如果耳后“硬包”越长越大,并且难以推动,跟周围组织融合到一起,建议及时前往普外科或皮肤科就诊。注意局部皮肤清洁,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阿达帕林凝胶、维A酸乳膏等治疗。平时洗头洗脸,可以有意识地清洗耳后,尤其是出汗多时。瘢痕疙瘩常见的治疗方法有激光治疗、手术切除等。如果出现伤口破溃感染或伴有明显瘙痒、疼痛,建议尽早治疗。至于外用祛疤痕产品,如硅酮类药物,可以使用,但作用有限。总之,勤洗手,注意皮肤清洁,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预防免疫低下,就能在很多程度上预防皮肤炎症,远离这些小硬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