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天,有人早早穿上了厚衣服,却还是冻得手脚冰凉;有人却火力十足,丝毫不怕冷。
怕冷的人和抗冻的人,体质上究竟有什么区别?
同样的温度下,为什么不同人对寒冷的感知不同?怕冷的人和抗冻的人,体质上有何区别?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体质研究与健康指导中心主任 刘欣人体的产热系统就像一个大锅炉,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就是燃料,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负责运输“助燃”的氧气,只有燃料、氧气充足时,身体才能不断地得到热量供应。其中,充当产热“锅炉”这一角色的是线粒体,它主要存在于肌肉细胞中,肌肉越多,身体就能越热,而脂肪细胞中的线粒体微乎其微。
此外,肌肉组织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纤维分布,血液流动则会给肌肉带去热量,血液循环越快的地方,身体越温暖。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人有寒意时,离心脏最远的手脚往往最先感知冷。
因此,肌肉发达的运动员穿得较单薄但不会觉得冷,肌肉少脂肪多的人却不抗冻。
换句话说,怕冷还是抗冻不在于脂肪多少,即使是胖人也不抗冻,肌肉多少才是抗冻的关键。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研究发现,当肌肉收缩的时候,就会释放热量,足以保持正常体温。这种热量通常占人体总热量的85%左右。人体颤抖时,肌肉就在产热。有几类人更容易比别人怕冷,比如因甲状腺激素调控人体的能量代谢,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人,身体的供暖力度会减小,体温相对较低;贫血的人由于体内血红蛋白携带的氧气不足,更畏寒。冬季很多人会出现怕冷的情况,但“感觉冷”不一定是真的寒冷,也许只是不良习惯带来的错觉。
怕冷的人和抗冻的人,体质上究竟有什么区别?
运动时肌肉收缩可产生更多热量,中低强度运动时身体产生的热量是安静时的3~5倍,而高强度运动时身体产生的热量则是安静时的10~20倍。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身体热量,缓解怕冷症状。紧身衣物易导致手脚等身体末端血液循环不畅,出现手脚冰凉等症状,甚至诱发冻疮。当气温偏低时,应选择宽松、舒适的衣物。很多人吃素后还控制主食的摄入,用果蔬代替,这样会导致人体热量不足,更不耐寒。如果习惯吃素食,应适当增加主食比例。从传统医学角度看,爱吃寒凉食物,如秋冬季节吃冰激凌、喝冰水等会使身体阳气不足,导致畏寒。尽量避免在秋冬季节吃寒凉食物,也应少吃西瓜、绿豆、鸭血等凉性食物。食物摄入人体后,一般的能量会转化为热能,用于保持体温和供人体散热。吃得太少,身体能量跟不上,会使人体气血亏欠,内脏营养不足,导致四肢寒凉。 春秋衣服过薄都会消耗体内热量,相较而言,女性身材娇小,产生热量的肌肉群更少,代谢率更低,因而更易丧失热量。当气温降低时,应及时增加衣物,减少身体通过皮肤传导、散发热量。冬季气温低,人体出汗相对其他季节要少一些,也会减缓人体内的新陈代谢速度。因此,有更多能量被储存起来帮助增肌。
另外,冬天健身能帮身体提升耐寒能力,加快血液循环速度和新陈代谢速率,燃烧脂肪会更快,肌肉含量就会增多。
增肌的运动法包括自重训练、轻器械训练和重器械训练3类。无论是哪类训练都要遵循专业人士的指导,科学规范,动作标准。训练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次完整的训练要有8~10个不同动作,涉及人体的主要肌群,覆盖不同部位,不能只练腿或只练臂,还要将每个部位练到位,然后再开始练下一个部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年轻人增肌可以做一些器械运动,并且做足量,坚持好。一些老年人觉得广场舞的运动量就能增肌。实际上,跳广场舞只是“活动”,对肌肉的训练效果较差,跳一晚上也未必比得上做20次单腿蹲。
怕冷的人和抗冻的人,体质上究竟有什么区别?
大肌肉群训练指涉及两个以上关节的运动,比如卧推;小肌肉群训练则是指活动两个以下关节的运动,比如小臂弯举哑铃。运动量要超过日常活动量,感觉略微有点费劲才会有效果,一般以每周2~3次、每次间隔不少于48小时,器械重量以重复8~12次动作后就做不动了为宜。注意保证动作规范,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渐增加次数和重量,最后再尝试增加速度,切不可本末倒置。除了运动外,饮食也起着重要作用。要想比别人更抗冻,以下几种食物可以帮上忙:性温热的牛羊肉是暖身的首选。它们富含具有“食物热效应”的优质蛋白,红肉还能提供大量血红素铁,缓解贫血和低血压人群的怕冷症状。身体如果缺钙,会增加脂肪合成,御寒力下降。牛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可以提供丰富的钙元素,对提高体温有一定帮助。花椒、大茴香、葱、姜、蒜等香辛料有开胃消食、散寒驱瘀的功效,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加强营养的吸收、促进血液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