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的大肠癌都是从肠息肉或炎症演变而来的,如果及时发现肠息肉,能有效预防癌症的发生。 然而消化科医生表示,临床上很多患者切了息肉依然患癌,可能就是漏掉了一件事。
忽视一个细节,切了「息肉」也可能患癌……
采访专家,解释为什么切了息肉还会患癌,并给出防治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六区主任医师 何晓生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副主任医师 何 苗肠道息肉是肠道黏膜受到刺激,开始增生,形成一个小赘生物。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包括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
按传统的分类方法,肠息肉一般分三类,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通常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比较小,良性的概率高,短期内不易恶化。 但如果息肉的大小在0.5厘米以上就可能是腺瘤性息肉,或者有向腺瘤性息肉发展的趋势,腺瘤性息肉的癌变几率是比较大的,尤其是绒毛状腺瘤息肉,10年内癌变几率约40%。
首都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陶琳表示,临床上那些切了息肉,还是患上肠癌的人,很可能就是忽视了定期复查。
◎腺瘤性息肉切除后再生、复发的概率较高,同时多发性息肉容易漏诊,息肉切除后需要密切随访复查。
◎良性息肉也不是切一次就了事了,它可能再度复发,发生的位置和性质都可能不一样。
因此,只要是曾经有大肠息肉病史的病人,都应该定期复查。
息肉切除术后要注意息肉病理检查结果。如果病理检查怀疑息肉已恶变,且病理检查不能确认是否完整切除时,需要追加内镜或者腹腔镜手术。
另外,即使确认肿瘤完整切除但息肉恶变伴有黏膜下层侵犯的情况,也需要腹腔镜手术。
忽视一个细节,切了「息肉」也可能患癌……
即使切除了息肉,密切复查仍是防癌的最重要一环,复查时间需根据结肠镜检查的质量和结果而定。检查结果
| 第一次复查
| 第二次复查 | 第三次复查
|
---|
肠道基本观察清楚,未发现异常 | 5~10年
| 5~10年
| 5~10年 | 肠道情况无法判断,或发现大肠息肉 | 3~6个月
| 1~2年
| 5~10年
| 发现1~2个息肉 | 2~3年
| 5~10年
| 5~10年 | 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 | 2~3年 | 5~10年
| 5~10年 | 腺瘤性息肉或锯齿状息肉 | 1~2年
| 3年
| 5~10年 | 大于1厘米的良性肿瘤性息肉 | 1年 | 3年
| 5~10年 |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类癌 | 6个月~1年
| 3年
| 5~10年 | 发现2个以上息肉 | 1年 | 3年
| 5~10年
| 炎症性肠病(缓解期)、克罗恩病 | 1~2年 | 1~2年
| 1~2年
|
提醒:患者术后2周内避免激烈运动,比如爬山、跑步等,以防息肉创面愈合不良、出血,甚至出现穿孔等并发症。如果患者出现发热、腹痛或便血,需及时复查。
肠息肉以及结直肠癌具有家族聚集的特性,要有效预防,仅靠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全家一起行动起来,做出改变。
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少吃红肉,多吃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虽然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幽门螺杆菌会直接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但它确实会增加肠息肉的发生几率。
如果家中有慢性消化道疾病的人或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一定要使用公勺公筷。如果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程度较为严重,应尽快通过四联疗法进行根除。 长期便秘患者肠道内存在大量干结的粪便,可持续刺激直肠黏膜,造成慢性炎症,久之可能引发肠息肉。 建议培养固定时间排便,比如晨起后或早餐后。上厕所不要带手机,如厕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有便秘的人不宜超过10分钟。
忽视一个细节,切了「息肉」也可能患癌……
多项研究发现,久坐会导致有害物质在肠道内滞留,增加有害细菌,继而患肠癌风险升高。
每隔40分钟起身活动2~3分钟。每周运动3~5次,每次至少30分钟,慢跑、游泳、健步走都是不错的方式。
有肠息肉、结直肠癌家族遗传病史、肥胖等高危因素的人,最好在40岁左右就开始定期做肠镜检查。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家庭要注意,患者在控制好血糖的情况下,还要关注肠道健康,每1~3年应做一次肠镜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