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2-6-13 10: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20年前的2002年,中国电影刚刚走上市场化的复兴之路。
年末标志性商业大片《英雄》,开启了日后电影总票房递增的阶梯。市场迅猛连年增长的势头,发展至前几年,中国已成为仅此于美国的第二大全球电影票仓。而除了巨型商业制作的启航,2002年5月上映的一部小成本影片《寻枪》,也预示着在并不遥远的未来,全新的一批年轻电影人将会打破电影的传统制作通道,进入到创作方式更为自由、更为蓬勃奔放的百花齐放阶段。
不仅电影人们在孕育着电影行业的腾飞,即将蓬勃绽放的行业,也期待着新鲜创作者的加盟。
想当年|《寻枪》:一个青年导演的诞生
《寻枪》,是时年31岁的导演陆川的电影处女作。故事改编自作家凡一平的《寻枪记》,描写了边陲小镇中,意外遗失了配枪的警察马山,背负着巨大压力寻找失枪,最终以自己的牺牲履行了职责。影片故事被认为是受到了黑泽明导演早年作品《野良犬》的启发,由陆川本人根据小说改编创作。而最终成片在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黑色幽默和躁动不安的特征,使得本片一经推出就广受好评,为陆川带来了一些奖项,也成为了一部让人颇有记忆点的作品。
《寻枪》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艺术上独特的创意风格,甚至还包括有关制作历程的种种江湖传闻,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这些结合了当日电影工业特征的创作故事,也伴随着这部影片一起保留了下来。
想当年|《寻枪》:一个青年导演的诞生
比如在影迷之中,关于本片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神秘说法,是在现存国内公映的约90分钟版本之外,还存有一个时长120分钟的美国版本。然而这个版本却从来没有人真正看到过。
事实上,如果对电影工业有一些了解,就会明白因为本片主要由中影集团和华谊兄弟公司投资制作,没有国外投资方,也没有在国外大规模上映的历史,那么所谓特供“美国”的版本,也是没有制作必要的。即使有过和最终成片不同的版本,可能也只是影片初剪阶段,时长较为松散、提供给相关人员审看,以确定是否可能卖片或用于参加影展的前期粗略版。
事实上这种不同时长的剪辑中间版,每一部影片都多少有过。而只有《寻枪》特别流传这种谣言,是件颇值得玩味的事情。
想当年|《寻枪》:一个青年导演的诞生
比如另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本片主演姜文才是影片的真正导演。因为从艺术风格上看,影片独特的躁动黑色气质,更符合姜文导演狂放不羁的艺术特征,而不是陆川之后十多年导演创作中一直呈现出的冷静和克制。这种说法虽然在日后的各类节目访谈中从没有得到过当事人的认同,却一直被很多影迷相信是事实。这些传言,都不是毫无意义的捕风捉影,暗示着创作过程中,不同主创对于影片的风格表现等问题,都曾有过激烈的创作分歧。
这些分歧,其实在每一位新导演的创作初期阶段,都多少出现过。比如好莱坞不少年轻导演不满于大制作公司对自己的创作限制,多多少少放弃了最终的署名权。而今天这种创作官司,在我们这里也屡有出现。但在上世纪我国以电影制片厂作为创作主体的“计划经济电影阶段”,这些分歧始终只是创作单位的内部工作问题,几乎是不被外人所知的。而《寻枪》传出的这些流言,似乎将艺术分歧和矛盾,开始放在了台面之上。
想当年|《寻枪》:一个青年导演的诞生
事情的开始,再倒回早3年前。1998年的陆川刚从北京电影学院获得了导演系的硕士学位毕业。不久,他主力创作的剧本《黑洞》,就被导演系的师兄管虎执导,拍成了当年脍炙人口的一部佳作。这部以反黑反腐为题材的电视剧,获得的社会影响力和口碑成功不亚于《人民的名义》,为陆川这个刚离开学校的影视新人,一开始就带来了不小的成功。其中当然不少是因为陆川自己非凡的创作才气和积累,相信也多少得益于其父陆天明之前众多现实主义创作潜移默化的影响。
然而从不错的编剧想变成一位导演,却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2000年之前,中国电影还没有今日这样的市场化程度,不仅拍摄资金是一个难题,甚至都没有多少单位,拥有能够自主拍摄的创作资格。那时各地电影制片厂仍然是电影创作的主流。即使华谊兄弟公司这样刚刚起步的民营影视制作机构已崭露头角,其主力导演冯小刚,仍然和电视剧制作中心这样的国营影视单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总而言之,当时的电影制作仍然是一个依靠电影制片厂,需要打磨几年甚至十多年才有机会上位的手艺活体系。对于陆川这样的年轻创作者来说,几乎没有什么机会首执导筒,变成一个被圈内人认同的“电影导演”。
想当年|《寻枪》:一个青年导演的诞生
然而姜文却给陆川带来了一个契机。当时已年近40岁的姜文,早在十几年前就成为了中国演技最好、最受观众喜爱,而个性也最为鲜明的男演员。同时他导演的两部电影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也彰显了非凡的艺术功力,而逐渐被认同为一位颇有艺术造诣的导演。可惜的是他第二部创作风格过于大胆的导演作品——《鬼子来了》(2000年),因为没有通过审查就贸然参加国外影展,使姜文就此失去了之后5年再执导影片的权利。
不同于今日有道德污点或劣迹艺人被影视行业自发抵制,最终淡出公众视野,当年正当壮年的影视创作者们,哪怕陈凯歌、张艺谋等中坚力量,都多少要遵从电影制片厂内部对题材和创作的流程设置,否则一旦触及创作禁区,也不得不接受来自上级文化行政的处罚。就像当时在家休养生息的姜文。
不让导,不代表不让演。可能此时的姜文已醉心于导演的创作之路,也没太多心思再出演更多风格普通的影视剧。而陆川这个年轻编剧的《寻枪》剧本,却偶然打动了姜文,让他决定再度出演主角。姜文的出山,毫无疑问是一件影视圈的大事,也引来了更多投资和创作力量的支持。这些内外条件的成熟,才真正扶植陆川从纸面上的编剧,坐上了年轻电影导演的座位。
包括邀请演员宁静加盟,包括吸引资金,包括艺术创作上的保驾护航,这些对于影片制作的客观帮助,都使姜文真正承担起影片演职员表上的“监制”工作,而不像今天很多影视剧制片方和大腕演员基于卖片和宣传等种种考虑,让一些演员成了挂名的“监制”。
想当年|《寻枪》:一个青年导演的诞生
时任中影集团二把手的韩三平,不仅是本片制片人,也跑了一个小龙套。影片筹备的这些曲折发展,折射出的是那时一个电影项目从概念创意进入到实际拍摄制作,有多少的机缘巧合以及不易——当然今天任何一部影视作品的诞生,背后或多或少也充满着戏剧性。只是当日的戏剧性,有当日的时代特征。
虽然影片顺利开机了,但进入到实际拍摄之中,电影作为多方创作人员合作又角力的工业化艺术产品,其复杂程度又不是一两句可以说得清楚的。可能连当事人自己都不清楚想扮演的是怎么样的角色。只能说各方都在努力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而最终能保留下来哪些,又是由每个人不同的创作实力以及影响力决定的。
想当年|《寻枪》:一个青年导演的诞生
《寻枪》,在工业制作角度来说,导演署名完全是属于陆川的。可影片大量移动摄影的运用,剪辑手法的凌厉,造成了最终躁动不安的气质;若干大胆艺术造型、以及心理镜头的设计,呈现出如梦幻又似写实的叙事效果,都更是姜文之前导演的两部作品中采用过的方式。这些成片效果,毫无疑问有拍摄现场姜文和摄影师的拍摄设计,也有后期制作中姜文、制片方和剪辑师共同创作意见的加成,都未必是陆川导演自己最满意的艺术表现方式。
陆川导演自己喜爱的电影风格,是两年后那部他能够全盘掌控创作过程,并为他带来巨大成功和声誉的《可可西里》——在冷静克制似纪录片的镜头语言中,隐藏着巨大暴力与对抗感,宁静之中孕育着紧张。之后他继续掌控的大部分作品,比如《王的盛宴》《南京!南京!》或《九层妖塔》,却以类似《可可西里》的艺术风格,获得了并不良好的市场效果和口碑评价。
想当年|《寻枪》:一个青年导演的诞生
两年后《可可西里》的成功,使之后的陆川能够真正获得一个电影导演需要的创作资源。然而他之后的作品,水平却似乎再也难以企及自己曾有过的高度。
《寻枪》在这个意义上,是风格杂糅的、属于陆川和姜文共同创作的产物。它若干剧情段落不仅风格突出,而且表演设计生动台词有趣,呈现出不同于大部分影片的锐气和鲜活感。然而影片中后段大量对于失枪警察马山单纯的心理恍惚描写,虽然风格特异,却也渐渐失去了对故事流畅的掌控力,若干情节显得前后突兀而语焉不详。甚至被一些影迷解读为“马山就是精神分裂的人物,是失枪和凶案的真正犯罪者”。这些脱离于影片创作之外过于天马行空的开脑洞,其实就是因为影片没有把应该说明白的情节拍明白。
想当年|《寻枪》:一个青年导演的诞生
一段非常有表现力的喜剧追车戏。警察追着小偷跑,分寸感介于夸张和写实之间,十分有趣。有时,想法不同的创作者们合作,会给电影带来加成,形成迷人的独特风格。有时,这些不同的想法都留了下来,却显得混乱而风格不一。《寻枪》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但《寻枪》的制作方式,却可以说是电影市场复兴之初,对于影视新人们的一次接纳和尝试。而经验尚缺的新人也在老人的帮助下,努力尝试着站稳脚跟,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这种符合市场化的重视情节的元素、融合了黑色幽默和鲜活表演的艺术风格,在4年后被《疯狂的石头》继续发扬光大,可能也是一种有意无意的借鉴和影响。之后更多类似的黑色荒诞喜剧,甚至现在已经不再是小成本影片的题材,而成了更多大制作喜剧影片喜欢的风格。
想当年|《寻枪》:一个青年导演的诞生
《疯狂的石头》结尾也有一段让人捧腹的追逐戏。有没有实际的借鉴其实不重要。电影本来就是一段时期流行风格相互融合和影响的产物。20年前,陆川等年轻导演开辟了更新的、更自由的上位路径,也以这样不同于传统影视制作工业的方式,尝试了一些全新的艺术风格。这都是日益新旺的市场,蕴含着新鲜的活力。
而全球疫情不断反复的这几年,影视工业也在遭受影响,逐渐在降低这种文化活力。今天的电影虽然看起来热闹,却大部分只是无害的通俗喜剧或是境外题材改编,丧失了更多原创风格的可能性。
希望中国电影市场这些年的复兴没有结束,而只是短暂歇一口气,是未来又一波文化创新的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