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镇澄江河畔有一个杨溪村,大概建村于明朝洪武年间,当时因匪乱,官府从广西庆远府和广东招了数支瑶兵到恭城镇剿。事平后,这些瑶兵大多被安置在恭城的四境,把守山源隘口,而广东封开的一支瑶兵就安置在了杨溪村,所以当时的杨溪称为瑶家洲。
百年一院 文武杨溪
到了明景泰元年(1450),官府动员瑶人进山把守隘口,瑶家洲的瑶人迁往了芹菜源、小源、大源、瓮塘源,也就是现在的新合村,瑶家洲迎来了新的主人,形成了邓家巷、金家巷、谢家巷等小聚落,之后又因人口迁徙,传说广东阳江人杨姓在此繁衍生息,故村名杨家洲(杨家州)。杨家洲溯澄江而上约一公里,是邻村双溪寨。一个叫王唐君的雷州府海康县人因为逃避战乱而迁到这里,当时双溪寨的村名还是毛陂车田村。王唐君的来孙王儒考取了功名,成为廪生,与一些官员有了来往。据说一个县官到毛陂车田村看望王儒,嫌村名太难听,刚好王儒字希贤、号双溪,于是就以王儒的号为名,将毛陂车田村改为双溪寨。
百年一院 文武杨溪
杨溪村举办民俗活动 双溪寨溯澄江而上便是澄江源——恭城铅锌矿最多的地方,其采矿历史上溯至明万历年间。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澄江源矿民抗议税赋太重,公推双溪寨人贲嗣魁为首领,秘密建营盘、铸火铳、造刀枪。王儒的孙子王化行只身前往桂林靖江王府,向靖江王告密,官府随即调派各县弓兵、堡兵及民壮2000多人进山“征剿”,贲嗣魁战死,其家族数百口被杀,王化行勅赠武略佐骑尉。
百年一院 文武杨溪
司马第的门楼式照壁 随着人口不断增多,家底逐渐丰厚,选一个风水宝地建大宅,成为王家人的一个心愿。清顺治十七年(1660),王化行的侄孙王用琼选定杨家洲的一块吉地,并花重金购得23亩土地,开始兴建大宅工程,子孙相继,一建就是两百多年,虽宅第众多,建设时间不一,但无论是坐向,还是建筑风格,抑或是内部装饰,基本保持一致,仿佛就是一个院子似的,堪称“百年一院”,对当下的农村风貌规划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百年一院 文武杨溪
“百年一院”中,既有司马第,又有大夫第,还有刺史第,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贤达之人:司马第的主人是王曰惠,官至直隶州州同(从六品);大夫第的主人是王锡之,官至会理州(今四川省会理县北部及会东、宁南、米易、德昌以及攀枝花市全境)知州;刺史第的主人是王器之,官至南昌府义宁州知州,诰授奉直大夫。据不完全统计,自王儒以下,杨家洲在清朝出举人3人、贡生8人、国子监太学生9人、生员(庠生、增生、童生)25人、军功保奖7人。这些人当中,有的官声素好,如王锡之离任彰明县令时,彰明县百姓遮道挽留, 在其任会理州知州后期罹患重病时,州民自发组织将其送回家乡;有的声誉乡里,如王聘之在京城筹建广西会馆,牵头设计恭城文庙重修,在县内各要道组织架桥修路。
百年一院 文武杨溪
大夫第 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杨家洲血性男儿英雄辈出。王以宣 ,毕业于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1928年参加北伐,1937年奔赴抗日前线,先后在唐生智部下任见习营长、在李宗仁部下任团长,最后牺牲于台儿庄战役;王以龙,曾参加毛泽东举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1924年入伍参加地下工作,在赴中共江西省委工作时路遇敌人袭击而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王殿英、王以彭父子在恭城解放前后,积极配合解放军和工作队开展农会工作,王以彭在恭城“一·二五”保卫战中英勇牺牲。
百年一院 文武杨溪
兄弟登科及贻谷堂匾 最值得一提的是王以衡。王以衡,字仲平,曾任国民党第七军政治部工作员,历任第十五军四十五师政训处处长,广西驿运站(陆川)站长、天河县县长等职。“九·一八”事变后,他辞去仅任职半年的天河县长,奔赴广州,寻求革命。次年发生“一·二八”事变后,他在广州海珠桥头河南街招募敢死团,数日内便有300多人报名,因陈济棠、陈铭枢不予支持,缺枪欠粮,只剩下150多名爱国青年坚持北上,前往上海支援十九路军抗战,幸得船长同情,免费送达上海。登岸后,他募得1100多元银毫,并通过李济深的介绍信找到蔡廷锴。蔡廷锴立即在十九路军拨2600多人,与王以衡所带领的人员编成敢死团,专练格斗杀敌本领,从事奇袭作战,王以衡被誉为“喋血团长”。
百年一院 文武杨溪
王仲平旧宅 不久,蒋介石与日军签订淞沪停战协定,王以衡闲居上海。民国25年(1936)五月,吉鸿昌与冯玉祥、方振武联合在张家口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王以衡投奔继续抗日,同年9月,同盟军被蒋介石与日军联合进攻失败,他转入蒋光鼐、蔡廷锴、李济深在福州联合建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进行抗日反蒋的活动。民国33年(1944)1月,他返回桂林等地闲居。1949年冬,其家乡秘密组织农民翻身会,他被吸收担任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排在恭城文史馆工作。1953年12月,应聘为广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后,曾调查撰写《恭城暴乱记》等文章,杨溪村就是王以衡在1955年于杨家洲与双溪寨两村村名各取一字而得名。
百年一院 文武杨溪
古村一角(于2012年拍摄) 如今的杨溪村,月柿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家家户户都有“摇钱树”“金果果”;村民更加注重子女教育,每年都有莘莘学子进入高等学府;古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百年一院”得到了很好的修缮。真应了王聘之写的那句话:“见茶江鲲化、银岫鸾翔、俗采轩輶、家登太史,岂不彬彬称盛也哉?”联合出品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新闻网文/图丨徐平(恭城瑶族自治县党史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