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多音字,tú,shū,出自《荀子·大略》,其意也有很多,其中有一种解释为:同“茶”;《九经》无茶字,或疑古时无茶,不知《九经》亦无灯字,古用烛以为灯。于是无茶字,非真无茶,乃用荼以为茶也。不独《九经》无茶字,《班马字类》中根本无茶字。至唐始妄减荼字一画,以为茶字,而荼之读音亦变。荼,初音同都切,读若徒,诗所谓“谁谓荼苦”是也。东汉以下,音宅加(音歇)切,读若磋;六朝梁以下,始变读音。唐陆羽著《茶经》,虽用茶字,然唐岱岳观王圆题名碑,犹两见荼字,足见唐人尚未全用茶字。(清席世昌《席氏读说文记》卷一)只可谓荼之音读,至梁始变,茶之体制,至唐始改而已。
在中国历史上,本无『茶』字,只有『荼』,《野客丛书》中记载“世谓古之荼即今之茶”。
汉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撰写的《僮约》中对茶有详细记载,在陆羽《茶经》之前,是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
在《僮约》中有这样的记载:“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这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关于饮茶、买茶和种茶的记载。文中有个重要的细节,就是“烹茶”,烹,煮的意思,烹调的方法。 【电视剧中日本有关茶的场景】
【再来看看恭城的“茶”】恭城的“茶”有两种,一种是全国很普及的茶,泡茶;另一种是“油茶”,我们要说的就是 【注意两个细节】:其一、汤色,恭城油茶的汤色与“荼”几乎相同;其二、恭城油茶的制作方法也是“烹”,而不是泡。
2000多年前,中国饮茶是用器皿煮和烹调的,煮出来的茶汤呈浓浓的黄绿色,其味带咸,与现在恭城油茶几乎相同,不同的是今天的恭城油茶经过千年的演变,根据环境的变化,烹制工艺改变了许多;换句话说,瑶族的油茶可以算是中国饮茶古法的传承。
恭城,『荼』文化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