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北溪莫氏的由来 莫菡栖 我的家乡,恭城县平安乡北溪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古老村落,整个村庄里住的基本都是莫姓同宗。六岁以前,我的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因此,童年记忆,基本都在这里。
村里所有人都是亲戚,出门全是叔叔伯伯婶婶姆姆,小时候觉得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待长大懂事了,才开始慢慢想要探究我们莫姓家族的渊源。
北溪莫氏宗祠
莫氏宗祠
自幼就听爷爷说我们是山东人,懂事以来,看到家家户户供奉的“天地君亲师”香火神龛上,都有同样一副对联——“为职土司来白面,每披地理忆青州”。幼时并不能明白我们的祖先怎么会来自遥远的山东?近年来读族谱,查史料,方才明白其中渊源。
据民国二十六年《恭城县志》载:“明洪武初,势江源贼目梁天朝、湖南贼首雷虎子、马公三等纠党由八角岩谋叛,攻破县城,杀戮官吏,全州、永明二官均被害。有莫祥才者,山东人也
(山东青州府淄博临淄九德峰村),统带庆远府之河池、宜山、南丹等处之黄、韦、陈、周、石、唐、欧、赖、莫、责、谭、覃、徐、祝、陆、廖、雷、马、梁、蒙、容、李、罗等二十三姓之药弩手三百,民壮五百,将贼剿平,克复城池,即以功授莫祥才白面寨巡检司。其弩手、民壮约给照,赐地方租税,俾子孙永享焉。”此处的祥才公,即是我们北溪莫姓始祖,而白面寨,就是北溪村的原名。
这是非常确凿的关于北溪始祖的记录,印证了宗族老人反复强调的“我们是山东人”的说法。明初始祖祥才公因为带兵平乱有功,被朝廷授为土司,赐予田地,由此在恭城北溪村定居下来。
恭城北溪莫氏的由来
残留的莫氏族人老屋
恭城北溪莫氏的由来
残留的莫氏族人老屋
但是,县志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我心里仍有疑问——始祖祥才公自庆远府统兵前来,而明代庆远府所在乃是广西河池一带。据明史载:庆远,秦象郡,汉交阯、日南二郡界,后沦于蛮。唐始置粤州,天宝初,改龙水郡,属岭南道,乾符中,更宜州。宋升庆远军节度,咸淳初,改庆远府。元为庆元路。洪武元年仍改庆远府。又载:古百粤地。秦属象郡。汉为郁林郡地。晋以后,没于蛮。唐武德中,置粤州。乾封中,改为宜州。天宝初,曰龙水郡。乾元初,复为宜州。唐末,为马氏所据。五代时入于南汉。宋仍为宜州,亦日龙水郡。宜和初,升为庆远军节度。咸淳初,又升为庆远府,以度宗潜邸也。元曰庆远路。大德初,改为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明洪武三年,复为庆远府。
那么,始祖祥才公为什么不是从山东来,而是从庆远府来?
查《北溪莫氏族谱》载:祥才公,字奕奀(en音嗯)。据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杂志》释义,“奀,方言,人瘦弱也”。《桂海虞衡志》是记述广南西路风土民俗的著作。可见“奀”字其实是当时的广西方言,由此可以推断始祖祥才公及其先辈应该是在洪武年前,就已经由山东迁至南丹、宜山一带居住了。
问题又来了——南丹是中国实行土司制度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久的地方,由宋至清莫氏土司世袭了28代53任,历史长达931年。大家所熟知的电影《刘三姐》里的大反派“莫老爷”即是这一支世袭土司里的第十二代传人。南丹正是庆远府辖地,那么,我们的始祖莫祥才有没有可能是南丹莫姓的嫡亲呢?
又查大量史料,南丹及忻城莫姓皆为当地世居的壮族,而我族人及族谱从未提及自己是壮族,上世纪八十年代北溪村很多莫姓族人由汉族改为瑶族乃是因为当年成立瑶族自治县,大家依循母系民族成份所致。在此之前族人皆以为汉族然。且族人普遍体健身长,鼻高脸长,与南方原住民有异。若始祖祥才公与南丹莫姓有嫡亲关系,何以族谱及族中长老从未提及我们是壮族?族人也从没有说壮语的习惯。此间关系,实在扑朔迷离。
恭城县的莫姓,多自山东等地迁来。县内除了北溪之外,豸游、西岭、大田坊、龙岗、白石、桥头、黄埠、双坪、三渡、凉山、岩口、凤凰堡、北洞源(红源)东科、小卡、安冲等村均有莫姓居住。就人口和数量而言,北溪为最。恭城县内莫姓总人口五千余人,其中北溪3500多人,豸游114人,大田坊57人,黄埠76人,西岭108人,小卡122人,安冲80人。北溪村位于恭城东面8公里,全村总面积7.86平方公里,林区占55%,耕地占25%,莫姓村民占96%以上。远祖自洪武初年到北溪安家立业以来,六百余年开枝散叶,至今已经有八百余户三千多人口。北溪莫氏族人散居海内外,七世祖宗誉公于1510年移居钟山铜盆寨,现有120多户,600余人;十世祖尔贤于1574年移居湖南江永桃川镇,现有30多户,近200人;侨居海外20多人(据《北溪莫姓族谱》2004版)。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32年)改土归流,四世祖莫钝公不再袭土司巡检,而恩诏以七品用,为交趾(今越南)县令,敕授七品文林郎,故莫钝公为北溪莫氏首任知县。
莫氏先辈,或因原籍山东,仍然敬循齐鲁儒风,历来尤其重视文化教育事业。远在清代嘉庆年间,十四世大球公与兄大玑出资建奉先祠,并捐田入祠,择贤执管,并勒石碑文永存规章和使用制度,出240工田(每工田0.6亩)留作祭祀祖先,立祠田239工,南关铺庙一间,其租金收人作为赞助读书、婚、丧及鳏、孤、寡、独、残的慈善事业,“凡十岁读书,给银三两,县考给银一两五,会试给银六十两”。这一石碑流传至今,现存于北溪女子学校旧址,即当年的荫户祠大门右下角。
恭城北溪莫氏的由来
恭城北溪莫氏的由来
恭城北溪莫氏的由来
据《北溪莫姓族谱》2004版载:“1838年励堂公(自逸)与王雁洲继登乡榜入京会试,绕道山东,把曲阜文庙(孔庙)之布局绘图,回恭城重修文庙,经三年始成,地势之雄壮,气象之峥嵘,为邻近之冠”。又查《恭城县志》载“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建文庙,具现规模”。算来时间亦是吻合。由此可见,恭城文庙与北溪莫氏亦有连结。在此氛围里,莫姓子弟人才辈出。明清两代有三品官6人,淑人9人,四品1人,恭人1人,五品8人,宜人9人,六品20人,安人20人,七品47人,八品九品80人,七、八、九品孺人61人;有庠生51人,禀生24人,贡生16人,进士1人,增生9人,卧生1人;副榜1人,监生9人。1987年以来,村里亦拨出专款奖励考上高等学府的莫姓子弟。
恭城北溪莫氏的由来
恭城北溪莫氏的由来
(至今,保留了重教育的优秀传统,每年都会在莫氏宗祠奖励考上民族中学,恭城中学,以及高考取得好成绩的莫氏子弟。)
据《恭城县志》载:清光绪元年(1875年),有白面寨莫远复(廪贡),自办“花滕私塾”,招生讲学历时十多年,自号“花滕遯叟”,名闻乡梓,率先开创北溪教育事业。又载,“民国十八年起,北溪、栗木、莲花、西岭顺德、杨溪淑慎女子学校相继成立”。“民国二十二年,北溪女子学校在本校高小毕业生中招收18人办过一期女子简易师范班”。曾任博白县教谕、恭城孔会会长的远复公除创办花藤书塾,并有诗文集数卷(可惜已散佚),后又于1912年筹办振东小学,就是现在的北溪完小,为当时恭城县少有的几所小学之一。
非常可惜的是,北溪村里昔日非常精美的古建大多已残破不堪,加上近年修路及村民建新楼,古建遭到的破坏更加严重。北溪村昔日的辉煌,渐渐淹没在历史的风烟里。只有后山上不知何年所建的暗望哨所仍在默默守护着这个古老的村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