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7-25 10: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西南宁市 联通
恭城五里弯,起点位于叫化祖沙子岭以西公路下坡坡脚为起点,沿途穿越多坐土岭山包及田原,蜿蜒曲折约五余里,最后由气象站观测台旁往老电。影院对面的皂角树边穿越而入县城。
这条山岭小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小时我常走这条路,五里弯的两头是岭道,中间段则穿越一段水田,从县城这边下土岭过半后,希希拉拉间杂有少量的石头梯级步道,下完步道即进入一段石板路,石板路中间,留有一个过水闸口,过闸口上面的石板,好象是分两块超级长条石过桥(年代久了,记不太清了),由于石板路过水田这段是此路低洼路段,所以出水口似乎留有两个,第二闸口应是即将过完石板路段这里,过完石板即是印山脚(70年代由于印山酷似一头卧狮故更多人称之为狮子山),由山脚边带即转入盘岭路段,盘着岭沿往前走,走到现在的职业中学那里,左边出现一个大鱼塘再往前约50多米的样子,路边出现宽平地带,这里的右侧出现一个古老的休息凉亭,估计古时人们走路累了,会在这里歇凉,但在七十年代,凉亭旁边建有一个瓦窑,常见有泥瓦匠们做瓦,是长期做瓦生意的,而当时,常见有人在凉亭内架个小灶,煮东西吃,‘能见到灶台及被熏黑的墙壁,到此,便再无盘岭绕岭路段,过一片荒岭路段,一小段田边转沙子岭岭后,这里是荒岭后沿,似一段冲沟,适合烧砖制瓦,故建有多坐瓦窑,砖窑,石灰窑,七十年代,恭城县城使用的青砖,瓦片,石灰等大多出自这一带,叫化祖也在这一带,故这一带既偏辟又活跃,不管岭上,岭下,路旁冲沟,到生长着大量的荊柴(有人称为青柴),是这里生长最多的植物。而五里弯就穿过这冲槽下的砖瓦窑前面往外,即是往西而去的公路,著名的古道五里弯就止于此了!此出口位于现在的水果市场内。
我的家就位于五里弯县城端气象局观测台下沿,离那路不过200米左右,以前县城老马路也由我家门口经过,那时的县城没有现在的这种城市建没规模,县城几十年很少变化,走出自己家门口,就能看到处于相对低位地势的整过县城,同乐州那岭上乞立着雄伟的文碧塔,那气势十分惹眼,可惜,那古塔被迷失的文化思想抹杀了!而离我家最近的五里弯却洐生了许多的故亊——旧社会那年月,有许多的江西人谋生过来,过世后被存放于五里弯路旁的气象局侧面岭头的停尸屋内,知道此事的老人说,这种旧社会临时停尸的房子,以前是有称呼的,她以忘记这名称了,当时人们会把那些变成只剩骨头的时候,就地掩埋。在风云变化的年月,五里弯进入县城端口的皂角树脚,是重要的入城关隘,国民党兵和解放军都在这树脚扎兵放哨驻守过……。当年西岭八岩,车田及曼塘,孟家,洲塘,叫化祖等、有多少人踏足此路,进入县城,或赶圩购物,或走亲访友,而当年在我小的时候,常跟几位邻居的小姐妹及小弟弟,大哥哥们,带着一把小刮子,一起往五里弯这边的岭上,到农民们收获过后的庄稼地里,或啦花生,红薯,油沙豆,或到狮子山脚扯步葱,我们邻居彭家的平子大哥有时会出去五里弯那边的渔塘钓蚂拐或到石板路那圹鼓戽漁,我常常跟着去,常带个玻璃屏,抓几条养不大的老屁渣小渔儿回家,养着顽儿。待我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也常常从西岭往恭城时从五里弯抄近路回家。
如今,由于县城的发展,当年的五里变成了县城的一部分,变成了许许多多的房子,五里弯这名字,只留在了老一代人的记忆里!
页脚图片说明:
视频为当年五里弯全段路程只剩下这一个小岭头了!
有线塔的地方、线塔的脚下即是当年五里弯经过的曾经的路段。
最后一张图片是:五里弯经过的小岭头只剩这唯一一个,但这路不是当年那路,这路的路况也与当年完全不同,但五里弯某些路段的原路就是一从这路的旁边经过的!
(注:本文对五里湾的描写是凭记忆写的,由于年代久远,难免个别描写有误或描述不详,欢迎有经历过的贴友纠正。)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