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是久经历史风雨得以幸存的传统文化瑰宝,是不可再生的特殊文化资源,面对现代文明的强劲冲击,将有怎样的未来?如何保护古村落?如何留住美丽的乡愁?2017年3月17日,自治区党委副原书记、广西桂学研究会会长、研究员潘琦带领广西古村落保护调研组20余人走进西岭镇杨溪村,进行古村落调查走访
古村落是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是民族的“根性文化”。 “小桥翠竹杨溪畔,桃李争春石径斜”,广西桂林市恭城县西岭镇杨溪古村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现保存完整的岭南特色古民居有28座200余间,祠堂1座,牌坊1座,各类官方所赐牌匾10余块,是典型的清朝建筑风格,其中王赐祥家祖屋“贻谷堂”的“三厅二井”建筑模式堪称村里古建筑群的代表。70多岁的王赐祥老人说,他们的始祖唐君和始祖母齐氏是明朝时期从广东海康迁至恭城的,至今已传到了第二十六代,村东头的“一门双节”石牌坊、宗祠大门两边的诰封碑是村里的荣耀,清明时节全村数百人都聚集在祠堂里祭祖吃饭。
“村民还是有保护意识的,比如说这个百年历史的清代大缸,曾经有人出好几十万我们都不卖,这是一份社会责任。”村委副主任王纲祥指着大缸对说道,“但是光靠村里人的努力,很难把仅存的遗址保护好。” “政府在保护古村落的过程中确实担当着重要角色,因为没有资金,就没有办法对古村落进行修复、维护。”恭城县政协副主任钟础富对此深有感触,“近年来,县里很重视古村落保护,在2016年6月国家公布的第三批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里,广西入选了15个传统古村落,恭城县就占了其中的12个,其中西岭镇杨溪村就是之一。” “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文化是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行的学者认为,“古村落的保护,不仅仅是要把古居民、古建筑尽可能完整地‘留下来’, 最根本的是要让古村落非物质遗产‘活下来’。要实现这一点,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每一个古村落,都刻有不一样的烙印。“杨溪村举办‘五龙闹春’祭祀祖先民俗文化节,就是挖掘盘活古村落文化资源的一种尝试,”西岭镇副镇长何忠浩说,“去年我镇的费村、西岭村与杨溪村一起被列入了广西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我们在积极思考把美丽乡村、精准扶贫、生态休闲农业和古村落文化资源有机融合起来,探索发展‘赏花、品果、享文化’的特色乡村旅游经济。因为,只有古村落居民的生活美好起来,村民们才能把村庄保护与文化传承作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良性循环”。( |